对译,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otd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各位同学,我们今天上的这节课的内容,叫作对译。课文的题目是……
  生:《伯牙绝弦》。
  师:请同学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学习目标,目标正确我们才能走正确的路。第一,培养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第二,明确通过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的科学途径;第三,理解和运用“善”、“志”、“念”、“必”、“得”、“之”、“谓”、“乃”、“绝”等单音节词。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和运用这9个词,能做到吗?
  生(齐答):能。
  师:“听君读书,深浅自知”。我现在要先评价一下大家读的水平,大家把卷子拿出来,我来听一下大家读得怎么样。伯牙绝弦,预备读——
  (生齐读)
  师:我们自我点评一下,读得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可以读得再有感情一点。
  师:很有水平啊,我也很同意这个意见。但是要想读得有感情,一定要先理解。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呢?一句话表达。
  生:俞伯牙为了谢知音而摔琴的故事。
  生:伯牙摔琴谢知音。
  师:表述很有文采哦,我们可以说伯牙怎么样,钟子期怎么样。
  生:伯牙善琴,钟子期谢知音。
  师:我们还可以说,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怎么说?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怎么说?
  生: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如此一来,伯牙心中所想,子期心中即知。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后来结局是什么呢?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唉,结局实在令人感叹,这是一个知音难觅的故事。我们一生之中很难得到一个知音,能够有一个知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下面再读一遍原文,品味作者的知音难觅的故事。
  (生齐读)
  师:不错,相比第一遍,读得越来越有感情了。下面,我们以提问抢答的方式,把原文翻译成白话文。我读一句文言文,大家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善于弹鼓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师: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钟子期说:“好啊!就像高高巍峨的泰山在我眼前一样!”
  师: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钟子期说:“好啊,广袤大地就像江河一样!”
  师:大家表现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评价,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师:“无论伯牙想到什么?”
  生:伯牙所念。
  师:钟子期一定知道他的想法。
  生:钟子期一定想得到。(哄笑)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钟子期去世后。
  生:子期死。
  师:伯牙认为在世界上再也没有懂得自己的好朋友了。
  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翻译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学以致用。在练习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单音节字词,一共有9个,分别是“善”、“志”、“念”、“必”、“得”、“之”、“谓”、“乃”、“绝”。看,其中“善”有两个意向。那么,每个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第一个“善”是擅长,第二个“善”是很好。
  生(纷纷抢答,归纳为):“志”是欣赏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必”是一定的意思;“得”是知道的意思;“之”是心意、想法的意思;“谓”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绝”是断绝的意思。
  师:各位同学,我们现在就来运用这9个单音节词。(投影展示)
  李骏续友情
  姓名_____ 分数_____
  李骏擅长踢足球,刘知晓擅长观赏。李骏踢球的时候,心里想到星空,刘知晓就说:“很好啊!你就像那天空中闪烁的明星。”李骏心里想到了世界,刘知晓就说:“很好啊!你就像那巨浪滔滔的大海。”不管李骏想到什么,刘知晓都一定知道他的心意。
  知晓去了市一中,李骏认为他是自己的知音,于是继续相约到球场,他们的友情也一直没有断绝。
  (学生书面完成练习,约12分钟。教师发参考答案,同桌互相评分,报分。)
  师:非常好,同学们,让我们为所有同学的精彩鼓掌吧!(掌声)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做的参考答案。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有什么地方和你不同,而你又觉得你自己是正确的,你可以提出来;第二,你认为老师的参考答案有哪些地方还不如自己做得好的,也可以提出来。(投影展示)
  李骏续友情
  李骏善足球,刘知晓善观。李骏踢球,志在星空。刘知晓曰:“善哉!烁烁兮若明星。”志在大海。刘知晓曰:“善哉!滔滔兮若四海。”李俊所念,刘知晓必得之。知晓赴市一中,李骏谓其为知音,乃续约于球场,友情终身不绝。
  生:我认为“李骏善足球”可以改为“李骏善踢球”。
  师:他认为可以改成“李骏善踢球”,同学们还记得第一个“善”是什么意思吗?
  生:(齐说)擅长。
  师:所以说,还是“擅长”会好一点。
  生:我认为“李骏谓其为知音”应改为“李骏谓之为知音”。
  师:将“其”改为“之”,可以吗?
  生(齐答):可以。
  师:真的不错。
  生:我认为“乃续约于球场”应改成“乃续期于球场”。
  师:“期”是什么意思?   生:相约。
  师:似乎不太符合呢?没关系,继续研究研究。
  生:我认为“友情终身不绝”应改为“终身不绝情”。
  师:大家认为“友情终身不绝”与“终身不绝情”哪一个更好呢?
  生:友情终身不绝。
  师: 是的,“友情终身不绝”似乎好一点。
  生:我认为“烁烁兮若明星”应改为“闪闪兮若明星”。
  师:非常不错,还可以改成“闪烁兮若明星”。
  生:我认为“乃续约于球场”应改成“遂续约于球场”。
  师:(在黑板上书写“遂”)改成“遂续约于球场”也是没有问题的,有水平。
  生:我还是觉得“善足球”应改成“善踢球”好一点。
  师:有一点道理,可是,因为古文中“踢”是动词,“球”,就是“踢足球”的意思了,所以还是“善足球”好一点。
  生:我认为“刘知晓善观”应该改成“刘知晓善赏”。
  师:其实,“观”和“赏”两者之间有没有差别?还是有的,当然我们没有翻译过来的时候,“观”和“赏”都是一个词。那么究竟用哪个词更加恰当呢?
  生:观。
  师:我也认为“观”是比较恰当的。
  ……
  师:各位同学,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内容,叫做对译。什么叫对译啊?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我们通常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而今天在课堂上却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这是一个很好的试验。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今天的主动学习,而且能够学以致用了。这就让我们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成就感。
  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除非你放弃了自己!
  (下课。师生互致问候。)
  (实录整理:广东东莞市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 梁树芬)
  课后解说:一座桥,可以走过去,也可以走过来
  ■ 容理诚
  我刚才上的《伯牙绝弦》是一篇小学的课文,现我就这课谈几点预设的想法。
  第一,对译是一种通常使用的方法,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却长期不用,我们只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就好像一座桥,我们只知道从桥的这边走到那边去,却不知道怎样走回来。中文可以翻译成英文,英文也可以翻译成中文,这叫对译,对不对?基于此种认识,我的课作了点改变。
  第二,串讲也是我们上课的主要方法。方法其实有很多,比如说古人有批注法,比如说讨论法、朗读法等,这些都可以,但是无论怎样,就是要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我们的目标。关于课改,我想应是建立在已知论上的。一般的串讲和老师的主讲,大多以未知论为基础,他们设想,学生什么都不懂,我要告诉他,这就是未知论。所以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喜欢讲,他们想,如果不讲,学生怎么会知道?其实不是这样的。苏格拉底说:“知识就在你的腹中,我不过是个助产婆。”那么要老师干什么呢?8个字,就是“营造环境,提供帮助”。怎么帮助呢?我们要当学生是已知的,已知论的理论告诉我们:婴儿一出生就是己知的了。头颅的转动,即在感受万千世界,加上父母的遗传,在他整个的生长过程中,有些(知识)他已经有了。对他来讲,有些知识不知道,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模糊的。我们教育是干什么的?就是帮助他理清模糊的,纠正错误的,指引他继续走向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这就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第三,文言文的阅读也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课程标准》讲得好: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多元解读。比如刚才上课时最后一位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我就可以与他进行磋商,如切如磋呀。这样他就有进步,就有成就感。
  第四,教一篇课文,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教一般的文言文,我的设想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生预习,预习不要求多,根据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第二个阶段,就是第一节课,可以设定让学生做两件事:第一,让他们进一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最好是书面翻译。第二,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或者文章的主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第二节课,就是做能力的迁移训练。可以用“学以致用”四个字概括。一堂课的目标一定要小而实,不要那么多。多了也实现不了。再有,从翻译学上讲,严复当年提出翻译学的三个字叫“信、达、雅”,这非常重要,就是正确、流畅和有文采。但是对初一的学生,首先是正确,高中的学生就要求高点。
  最后一点就是评价方式。其实这节课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评价式的课堂。你看,我先是听的评价,也是读的评价,后是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口头评价。接着是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口头评价,然后是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书面评价,再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最后是老师对学生的归纳发展式的评价。整个串联下来,就是以激励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而言,与其说“怎么这样你还搞不懂”,不如说“你怎么这么聪明”。发展性评价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没有凸显。课程评价这一块,我的意思是要加大力度。今天的汇报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书在路上的时候,内心充满期待:新教师能够从中获得怎样的教益,而工作多年的我又能得到什么收获,心灵的能量又能增加多少。这样的阅读期待总能把我从现实的杂乱中引向诸多美好,等待进入书里的问题情境时,我骤然有了新的认识,曾经所遇到的问题、曾经相遇的学生、曾经交谈过的同事……历历在目,这一切,都需要具体教育情境的深化与引申。从职业初期的规划,到课堂教学;从班级管理,到师生关系;从人际交往,到专业成长……如此
徐特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徐特立从1895年开始从事乡村教育,他从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他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徐特立把延安精神与办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创造教育观”,倡导“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强调教育要“以群众为本位”和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徐老的教育思想是延安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
初中历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综合性课程。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时常被贴上“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等标签,初中历史课更是常常成为可有可无、为“主科”让路的“副科”、“说教课”。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以来,我常常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学科地位尴尬,遭遇师生冷眼,却无能为力;常常为学生的“挑衅式”提问或者“穿越式”观点所困惑,历史观、价值观的构建效果苍白无力;课堂教学花样百出,
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已经泛化掉了。泛化的表现是把许多东西都当作道德问题去对待,比如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嫉妒别的学生,这是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往往被当作思想品德的问题去对待。再比如法律意识的教育,也被思想品德教育所替代。这其实都是不同领域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一直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们被纳入同样的成本模式里同场竞
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  不是现代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是他们往往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做事”的文化是关系服从于做事,
【摘 要】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会运用公式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而要从长方体的展开图中获取信息,重新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并计算,学生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在长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综合练习课中,教师可从“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分析展开图;根据两个面的特点想象长方体;根据多个面的关系组合展开图”这样三个层次进行训练,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展开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长方体表面积和体
删一条网帖,收费400至800元,短短4个月牟利28万余元。江苏南京首例“黑客”有偿删帖案近日在玄武区法院宣判,杭州一家电子公司技术总监周某获刑五年三个月,另一名涉案在校大学生谭某获刑五年。(见《南国都市报》)  作为困难家庭学生,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取学习和生活补助,该是勤工俭学的应有之义。学校对学生的勤工俭学行为,不但要提倡鼓励,还要监管引导,这是正常教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若将有偿删帖当成勤
尊敬的徐老师:   您好!   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在去年的教师招聘中一路顺利,被正式录用,现已经在一所完全中学执教一个学期,这与您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感谢。   这次来信是想麻烦您帮我做一个业务进修的规划,因广东这边的要求高,竞争激烈,新学期开始,学校要求每个青年教师必须上报一份详细的“知识更新与业务提升”计划,我参加工作不久,什么事情都要应付,光上课、备课、改作业
岂能随便开除学生学籍?  ■ (新疆)刘 鹏  近日有网友爆料:云南景谷县一中3名高中学生用纸碗和塑料袋提饭到教室,被学校开除学籍,并降为借读生留校察看半年,其中2人的补助金也被撤销。景谷一中负责人证实确有此事,称学校此前已明令禁止学生用纸碗、塑料袋提饭到公寓或教室。  3名高中生虽然可以继续上学,但开除学籍的处分已经背上,甚至还要写入个人学籍档案,这对其以后的学习、成长、升学甚至就业等的影响,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大楼发生火灾,消防员在房间里发现了幸存者,不过他睡得很香。两个消防员连忙抬起他来拼命往外跑,结果他的身体太庞大了,而门口又窄,翻来覆去仍然不能顺利出去。危急时刻,消防队长跑来了,大喝一声:“叫醒他!”是的,他醒了,学会了自救,并且顺利逃离了火灾现场。  由这个颇有寓意的小故事,可以想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常常也有类似的尴尬——学校竭尽全力让老师参加各种培训,然而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