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c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大楼发生火灾,消防员在房间里发现了幸存者,不过他睡得很香。两个消防员连忙抬起他来拼命往外跑,结果他的身体太庞大了,而门口又窄,翻来覆去仍然不能顺利出去。危急时刻,消防队长跑来了,大喝一声:“叫醒他!”是的,他醒了,学会了自救,并且顺利逃离了火灾现场。
  由这个颇有寓意的小故事,可以想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常常也有类似的尴尬——学校竭尽全力让老师参加各种培训,然而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群体出现的职业倦怠心理,部分老师已经失去了自主发展的诉求——这是教育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是一个比硬件、比资金更迫切的问题。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除了知识的传授,教师必须对孩子有更多积极情感、积极价值观的影响。唯有教师的内心丰盈温暖起来,才可以真正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和心灵对话。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没有教育的梦想,那么教育生活是索然无味甚至疲惫不堪的。于漪老师说过:“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从学校管理的层面,如何给予教师心灵关怀和引领,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这应该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半年时间的实践,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实践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必是一个有“心”的教师——慧心、爱心、诚心、痴心——这是我对一个教师的期待。慧心是指对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教育意义;爱心是指教师能够温暖学生的心灵;诚心是指教师要善于向榜样学习;痴心是指教师要完全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学校管理者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帮助教师获取自主发展的力量。
  大课间里有学问
  学校开展大课间训练和评比活动,开始几天效果并不理想。训练间隙有老师找到我说:“学校花时间让孩子训练会不会影响学习?这样训练下来,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帮助?”老师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其实答案已经在我心里了。
  在全体教师会上,我和大家共同讨论交流,达成以下共识:通过大课间的训练,一是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二是评比是手段不是目的,比评比更重要的是要倡导一种积极的体育文化;三是通过大课间的训练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静”的品质迁移到课堂当中,会对我们的课堂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要培养“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学生,抓大课间就是在育人。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老师更有责任心了,大课间训练也更扎实了。
  另外,大课间训练可能还有其他的副产品:团队意识的培养,荣誉感的形成。北京的于会祥校长曾经谈到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友情的价值,其实也是一种副产品。我们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有副产品,而这些副产品对学生的成长往往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要唤醒教师的教育心灵,必须要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行为的意义。一位老师到学校来是要做一件件小事情的,不断地努力固然可以完成任务,可是我更相信 “努力只能勉强维持优秀,热情才能成就卓越”。要想有持续的热情,那么老师就需要有这样的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背后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只有真正懂得孩子,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过一种审慎的教育生活,教师才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才会更有职业尊严感。
  我们常常要求教师慎言慎行,这样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行动能力,不如提倡慧言慧行。网易上有句话,“发出有态度的声音”,而今天的我要说:教育者需要做出有态度的教育行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多一只眼睛看我们的行动,多一些时间思考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芒
  “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芒”,这是半年前,我刚到韩仓小学时第一次国旗下演讲的题目。在学校的绿色操场上,我这样讲:“通过座谈了解,我知道,韩仓小学的各位老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展现了良好的教师风貌,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从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到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时刻把教师的责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一个值得尊重和尊敬的教师群体,这是一个有教育良知、有教育信念的教师群体。我为各位同学能够遇到这些优秀的教师而感到高兴!我提议,在场的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亲爱的老师们鼓掌致敬!”
  这番话语是我对整个教师团队的期待,当然还有两个只有我才知道的意图:向小区的居民宣传我们的老师,给老师更多的社会期待;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关爱学生,这最朴实的道理彰显着师生关系的魅力。
  师生关系是学校的根本。一所好学校,一所幸福的学校,师生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唤醒教师的教育心灵,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让教师的眼睛落到孩子身上去,在孩子那里找到职业责任感。校长要成为师生关系的粘合剂,让学生更尊重信赖自己的老师,让老师对孩子们更有真情实意。
  在学校的工作中,我努力创设这样的机会来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各种节日或纪念时刻,我会嘱咐老师们要和孩子进行合影、留言、交流。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情,对作为个体生命的孩子来讲可能就是一次珍贵的体验。心灵需要大事来震撼,也需要小事来润泽,大事不会天天有,而小事却处处见。
  在心里,我特别希望这些小事情能够在师生的精神生活中添加色彩,能够使老师对教育对孩子有一份庄严与幸福的担当。我们正在计划做“把最美的笑脸呈献给孩子”这样的创意活动,致力让微笑成为师生沟通的一张名片。
  校长的眼睛是一台摄像机
  记得学校有一位王建国老师,年纪很大了,已临近退休。那天,天下雪了,我在门口值班,看到他老人家走进大厅,又走了回来,找到一块木板,清扫起台阶上的碎冰……我默默把他写进我的管理笔记中,多次在教师会上为大家重现那感人的一幕。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需要有自己的榜样——校长可以帮助教师寻找榜样。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有的榜样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同事。发现这些老师,把他们记在心上,更挂在口头上。校长的眼睛应该是一台摄像机,要记录下师生们的感动和美好。把那些学校的感动场面记忆下来,这些凝结的瞬间,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也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所在。学校中的榜样要寻找,学校之外的,更需要校长给老师创造机会去结识。
  新学期伊始,泰安的孙明霞老师来到我们学校作了精彩的报告。孙老师身体内部有一部自主发展的发动机,听她的报告,我想带给老师们这样的思考:只要坚持读书、写作、实践,都可以有不一样的教育生活。也是在这半年,我带着老师们去聆听了全国师德模范张广祥老师的事迹报告,从张老师质朴而真诚的诉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守望者的坚韧与执着。我在和老师座谈的时候,问大家:“当我们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能不能像张老师这样,讲述一个个动人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呢?” 而我们那一期活动简报的题目就是——“做个有故事的老师”。
  带一份诚心和老师们一起去寻找教育的榜样,诚心诚意地汲取前行的力量,从此,教育心灵有了被开启的美妙感觉。
  帮助教师成就自己的作品
  英国有个达人,他的爱好是叠石头,一块块巨石被他垒了起来,神奇极了。可能有人会疑惑:做这样的事情有意义吗?他不烦恼吗?不会的,他沉浸在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他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故事里,我被耐心和技巧所征服,更被他那种投入其中的精神状态所感动。
  人获取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有属于自己的作品。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教师会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那么老师的作品是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可能是学生的成长,可能是课程的开发,也可能是公开课、论文发表、职称……一些老师的教育热情渐渐黯淡,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作品”没有得到认可和肯定,或者还没有意识去创造自己的作品。
  校长可以帮助老师找到他们的“教育作品”,给予支持、鼓励和引领,从而激发他们做教育的热心和恒心。我们学校有位李志君老师,他钟情于书法,是学校书法特色建设团队的中坚力量,对书法教育有着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创造机会让他多次到外校进行交流分享活动,他渐渐找到了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个暑假,我又和他商量写字教材的编写工作,把书法练习与语文课本中的生字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的所有范字都是由李老师亲笔书写,初稿已经完成,正在联系出版社。学校将把他的著作当做校本教材开发使用,这既是他个人的专业成就,更是学校的一笔财富。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把自己的想法转进别人的脑袋。也有人说,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自己决定。唤醒教师的教育心灵,引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丰盈教育人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越是艰难,越是需要坚持。教师成长从“心”开始,在唤醒教育心灵,引领教师自主发展这个专题上,我一定会默默践行,慢慢浸入,静待改变。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历城区韩仓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其他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一、生活化策略——立足新教材,回归生活  新《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在教学中要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
书在路上的时候,内心充满期待:新教师能够从中获得怎样的教益,而工作多年的我又能得到什么收获,心灵的能量又能增加多少。这样的阅读期待总能把我从现实的杂乱中引向诸多美好,等待进入书里的问题情境时,我骤然有了新的认识,曾经所遇到的问题、曾经相遇的学生、曾经交谈过的同事……历历在目,这一切,都需要具体教育情境的深化与引申。从职业初期的规划,到课堂教学;从班级管理,到师生关系;从人际交往,到专业成长……如此
徐特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徐特立从1895年开始从事乡村教育,他从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他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徐特立把延安精神与办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创造教育观”,倡导“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强调教育要“以群众为本位”和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徐老的教育思想是延安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
初中历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综合性课程。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时常被贴上“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等标签,初中历史课更是常常成为可有可无、为“主科”让路的“副科”、“说教课”。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以来,我常常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学科地位尴尬,遭遇师生冷眼,却无能为力;常常为学生的“挑衅式”提问或者“穿越式”观点所困惑,历史观、价值观的构建效果苍白无力;课堂教学花样百出,
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已经泛化掉了。泛化的表现是把许多东西都当作道德问题去对待,比如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嫉妒别的学生,这是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往往被当作思想品德的问题去对待。再比如法律意识的教育,也被思想品德教育所替代。这其实都是不同领域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一直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们被纳入同样的成本模式里同场竞
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  不是现代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是他们往往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做事”的文化是关系服从于做事,
【摘 要】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会运用公式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而要从长方体的展开图中获取信息,重新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并计算,学生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在长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综合练习课中,教师可从“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分析展开图;根据两个面的特点想象长方体;根据多个面的关系组合展开图”这样三个层次进行训练,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展开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长方体表面积和体
删一条网帖,收费400至800元,短短4个月牟利28万余元。江苏南京首例“黑客”有偿删帖案近日在玄武区法院宣判,杭州一家电子公司技术总监周某获刑五年三个月,另一名涉案在校大学生谭某获刑五年。(见《南国都市报》)  作为困难家庭学生,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取学习和生活补助,该是勤工俭学的应有之义。学校对学生的勤工俭学行为,不但要提倡鼓励,还要监管引导,这是正常教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若将有偿删帖当成勤
尊敬的徐老师:   您好!   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在去年的教师招聘中一路顺利,被正式录用,现已经在一所完全中学执教一个学期,这与您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感谢。   这次来信是想麻烦您帮我做一个业务进修的规划,因广东这边的要求高,竞争激烈,新学期开始,学校要求每个青年教师必须上报一份详细的“知识更新与业务提升”计划,我参加工作不久,什么事情都要应付,光上课、备课、改作业
岂能随便开除学生学籍?  ■ (新疆)刘 鹏  近日有网友爆料:云南景谷县一中3名高中学生用纸碗和塑料袋提饭到教室,被学校开除学籍,并降为借读生留校察看半年,其中2人的补助金也被撤销。景谷一中负责人证实确有此事,称学校此前已明令禁止学生用纸碗、塑料袋提饭到公寓或教室。  3名高中生虽然可以继续上学,但开除学籍的处分已经背上,甚至还要写入个人学籍档案,这对其以后的学习、成长、升学甚至就业等的影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