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腐败思想的变迁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s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建设不断加强。腐败是我国政治改革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地发现和制止腐败是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深入研究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反腐败思想,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腐败的阶段性理论总结,也是为未来的反腐之路提供指引。
  关键词 政治报告 演变特点 反腐败
  作者简介:徐四,海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53-02
  腐败是当今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现象之一,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落后国家,都一直被腐败问题所困扰,腐败现象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执政党地位的稳定。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斗争。笔者主要介绍这七次党代会报告并从中来把握反腐思想的演变特点。
  一、中共十二大以來历届党报告关于反腐败思想的论述
  从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的十二大,到2012年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共召开了7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了7份报告。每次报告对反腐的定位与论述都不一样,其中关于反腐败思想的论述分别是:
  1.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党风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此基础上召开的,目的是使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大会产生的政治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对“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要紧紧与社会主义法治联系一起,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 报告强调:“党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同时,报告指出个别党员和干部有严重经济犯罪,表现在堕落到贪污腐化地步。因此,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使党风好转。”
  2.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不搞政治运动,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 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把腐败问题正式的提出来,这是对十二大关于腐败认识一种发展。十三大报告首先肯定了腐败是存在,但在个别和少数人身上。其次,由经济单项领域发展到政治、生活作风等多领域。再次,认识到了反腐败建设的艰巨性,提出“端正党风工作具有长期性。”最后表明了同腐败分子作斗争的坚定性。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一直要在改革中进行,要“以党内民主逐步推动人民民主,切实可行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点。在党的建设上不走传统老路,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紧紧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3.党的十四大报告将“坚持反腐败斗争是与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 。指出“反腐败斗争是一项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程。在改革开放全过程中都要反腐败,要提高认识,端正党风,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 报告肯定了党同群众的关系是好的。提出“廉政勤政建设要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严于律己,同时,要教育好子女,坚决同腐败现象斗争。” 报告指出,腐败分子,不论是什么人必须按照党纪国法,坚决予以惩处,充分显示了党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坚决态度。此外,认识并提出“廉政建设不仅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建立健全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 等理论,是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理论进一步的深化。
  4.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严重政治问题。” 报告第一次正式采用“党风廉政建设”新提法,并将之与“反腐败斗争”联系起来。指出:“反腐倡廉,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教育是第一位的,法制是保障,监督至关重要,要通过推进改革,从源头上努力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报告指出在党内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在党自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此外,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坚决反对和防止反对腐败与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联系起来 这表明国家对反腐败问题从“治”转换到“治”“防”阶段。报告突出的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十六大总结了过去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同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提出了针对反腐的“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强化监督、创新体制”20字方针,强调“把反腐败是系统工作,要和各项政策措施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思想。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十七大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明确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十六大的经验,“在坚决惩治腐败的过程中,要注重治本,注重预防,特别注重制度建设。”这为今后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路线指导。此外,报告还第一次提出了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报告指出:“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要把反腐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7.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产党坚持一贯的反腐败鲜明立场”,“反腐败是广大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且进一步指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根基稳固。”其次,明确强调:“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对于腐败问题,始终要提高警惕,着手解决身边发生的大案,特别是发生在广大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报告指出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事件。
  二、我国反腐败思想变迁的特点分析
  纵观七次党代会对反腐败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对腐败的认识不断加深
  在十二大以前,不管是从领导人文献还是从中央文献上来看,基本上没有采用“腐败”一词,而采用的是与腐败一词相关的“党性不纯”“不正之风”等提法。如在十二大报告中用的是“贪污腐化”。而十三大报告提出“党内反对腐败的斗争”,正式在重要的文献中使用“腐败分子”、“腐败现象”等词语。十五大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十七大报告中完整使用了“反腐倡廉建设”一词,这些表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用词方面更准确,更体现的是国家层面对于腐败性质上的认识逐步深化。从对腐败根源的认识,可以看出党对腐败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改革开放前,党对腐败根源的认识局限于剥削阶级,改革开放后,七次党代会报告多方面多角度(阶级、社会、体制、管理,干部素质等)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
  (二)对反腐败的关注不断提高
  对于反腐败的提法不断增加,体现党对反腐败问题关注不断提高。从统计上来看,十二大报告有3处提到腐败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到多大9处,十四大报告也提到9处,十五大报告提到16处,将近翻了一倍,党的十六大与十七大都分别提到了23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25次(见下图1)。历届党代会报告对于反腐败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体现的是国家层面对腐败问题的不断重视,腐败问题越来越成为高层政治层面的关注点。
  (三)反腐败的地位不断凸显
  在十二大、十三大上,反腐词语还在酝酿和诞生阶段,在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上,国家将腐败问题定义为重大问题,政治斗争等等。在十六大,国家将反腐败问题从政治斗争上升到政治任务层面,在十七、十八大上,腐败问题关系到国家命运,政党兴旺。在十七大以前,党和国家一般将反腐败工作看成是党风建设的工作内容,基本的提法是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工作等。党在十七大报告创造性的提出“反腐倡廉建设”,明确了长期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两项工作整合了起来。其次,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党的五大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向全党和人民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历史更高的高度。可以看出,从历史角度进行比较,党和国家将反腐败建设的地位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四)反腐敗的措施不断完善
  反腐败是一项理论加具体实践的工程,党在面对新情况,新形势下不断调整方针,完善对策。在反腐败的具体措施上来看,在十二大以前,反腐败通常由领袖号召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十二大到十三大后,转变为依法治腐,而不再靠搞政治运动来推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法制建设。十四大到十六大实行“三管齐下”战略,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治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从“惩治”转换到“惩治”“预防”新阶段。十六大以后,不断完善反腐败的战略,实行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这其实也是反腐败的基本规律。纵向比较,反腐败措施经过了一个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的过程。
  注释: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1987年10月25日.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1992年10月12日.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1997年9月12日.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2年11月8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07年10月24日.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年11月19日.
  参考文献:
  [1]邵景均.中国反腐倡廉之路.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
  [2]王长江.世界执政党兴亡史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3]高建新,申长秀.新时期反腐倡廉思想论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周琪,袁征.美国的政治腐败与反腐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大政府”或“小政府”的辩论经久不息,《权利的代价: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收》一书的问世在这一辩题上形成了新的立场,然而本文出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乱象而对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批评并不公允。但是,它为我们审视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大小政府 公共权威 公民权利 中国模式  作者简介:洪鑫诚,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研究与两岸关系。  中图
一、引言  为了探索贫困群体的社会不满与社会稳定的联系,找出政府治理在其中的定位,以探讨贫困群体的社会满意度与政府治理的关系为目的,对重庆市北碚区进行调研。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简单说明研究目的;第二部分为调查结果,详细介绍贫困群体的社会满意度,分别对生存状况、社会分配状况、社会安全感和社会制度四个方面的满意情况进行说明;第三部分为分析与结论,分析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满意度与政府治理的
摘要:网络环境下链接侵犯著作权纠纷较多,如何认定链接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分歧较大。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别链接服务的内容、方式,所设链接的经济价值等内容,以链接服务提供商的预见能力、控制能力为依据,以及收益与风险相一致的原则,赋予链接服务提供商不同程度的注意义务,以明确“应知”侵权事实的情况准确认定链接服务提供商的间接侵权责任。  关键词:链接服务;间接侵权;主动链接;深层链接  作者简介:杜艺敏,北
摘 要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作为两种基本的规制手段,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找寻一条和谐共生之路,关系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也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未来。  关键词 民间法 国家法 冲突协调  作者简介:刘爱迪,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007-0
摘 要 《论法的精神》作为一部鸿篇巨制永载史册。书中区别的三种政体,强调公民精神,雕琢三权分立、论述法与气候土壤、法与习俗宗教无不体现其活泼俊逸、诗意盎然的风格,历经沉淀、质直浑厚的学养,博学缜密、研精毕智的思辨。以后人的眼光视之,书中的某些论点确有其值得商榷之处。推古而论今,在公权与私权碰撞、公共信任与个体权利矛盾的时代,构建和修正一个平衡的法律框架甚是值得思索。  关键词 一项好法规 公共信任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话题。而马克思早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对青年择业的很多问题作了阐述。这些阐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联系与差别,正是这些联系与差别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职业选择 生涯规划 理想  作者简介:汪小丽,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D9
摘 要 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由来已久,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女性权益保护在立法层面上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广东省及部分地区的立法执法部门突破思想理念阻力,在立法保护出嫁女权益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出嫁女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农村妇女未能获得法律规定的完整的土地权利。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提高女性的整体地位,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分析出嫁女权益保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规模的不断壮大,学界越来越关注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在对策建议层面也多以放宽法律限制为重点。面对现实中层出不穷的内生问题与外在瓶颈,必须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方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公司治理 社会嵌入理论  作者简介:谢林钰,澳门科技大学。  
摘 要 法律作为一国之规,一直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法律体系作为反映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重要社会意识,它在体现国家特质、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融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为实现自我规范而创制法律,本身就是对有序社会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而这种反馈与特定时间和地点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并最终沉淀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大陆法系 法律制度 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姜民真,山东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
摘要 校内合理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多或少的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合理的惩戒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所以家长社会赋予老师相应的惩戒权。但这种“合理”的界限教师往往拿捏不准,使其变为体罚,致使儿童身心受伤。以“虐童案”为例,本文提出四点对校内合理惩戒完善的建议。分别是:(1)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有关校内合理惩戒的法律规范;(2)增加虐童罪或者扩大虐待罪的主体;(3)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报和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