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实施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创新教育的灵魂,使每名学生都能成功地创新成为可能.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南针.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老一套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自主创新的动力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初中数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例题趣味化、游戏化.善于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创新的内在动力.例如,“一条公路长30千米,由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首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把“30千米”换成“60千米”“90千米”等,继续让学生列式解答,观察所列式子有何变化;最后,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没了工作总量,又该怎样解答?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探讨,跃跃欲试,急于得知结果.就这样,充满灵性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鼓励是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兴奋剂
能力是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应尽可能地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要加以赞许.在一节几何课堂上,一道证明题我在黑板上講解了几种证法之后,一名数学成绩并不拔尖的女学生却另辟蹊径,利用低年级知识给解决了.这个了不起的举动,颇值得表扬.我就让她在黑板上书写出自己的名字“王美丽”,然后脱口而出“太漂亮了”,问学生们是因为什么?下面有学生附和,是因为“美丽”,学生们开心地笑了,我也会心地笑了,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我想那名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乐,更是今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适时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运用有深度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问、敢想、敢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犯错是难免的,有谁能保证自己出口皆“真理”呢?批判性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尖兵,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的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对其他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的余地大,更要敢于质疑.学生要有批判性的质疑习惯和精神,需要教师的鼓励和维护,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兴奋剂”.
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感情的人,有极大的可塑性,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消除偏见,创造适合学生参与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把学生看成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给学生以思维发散时间,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有名学生总结为: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则两腰也相等.这时教师不应“一棍打死”,而应鼓动学生们共同来探讨该说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学生们的深入探讨,最后达成的共识是由于还不知道是否为等腰三角形,所以该同学此时不能运用“底角”和“腰”这类专用名词.只有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的良好状态.
其次,要教育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不以成绩论优差.教师尽量避免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语言,要理解和关心学生,注意运用激励机制,多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让学生坚信“你有优点,我有亮点”.只要有机会,就敢于表现自己、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内在动力,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理,使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应注意感情的投入,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既有情趣又活泼的最佳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在情感互动中接受教育,在关爱和鼓励中大胆尝试,在激励中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坦露心声,进而逐渐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把“独裁”的教学方法请出课堂,让它不再有一席之地.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及个性的发展.自主创新教育是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学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交流不同的意见.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的关系是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
四、留足创新时空是自主创新的开放点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留足学生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构建“自主—合作”的开放性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和多元化交流合作.适时激发,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和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都离不开知识的教学.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知识信息的传递的过程,是由师生双方协同活动来完成的,教师、学生与知识是传递系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需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师生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自主创新的动力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初中数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例题趣味化、游戏化.善于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创新的内在动力.例如,“一条公路长30千米,由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首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把“30千米”换成“60千米”“90千米”等,继续让学生列式解答,观察所列式子有何变化;最后,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没了工作总量,又该怎样解答?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探讨,跃跃欲试,急于得知结果.就这样,充满灵性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鼓励是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兴奋剂
能力是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应尽可能地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要加以赞许.在一节几何课堂上,一道证明题我在黑板上講解了几种证法之后,一名数学成绩并不拔尖的女学生却另辟蹊径,利用低年级知识给解决了.这个了不起的举动,颇值得表扬.我就让她在黑板上书写出自己的名字“王美丽”,然后脱口而出“太漂亮了”,问学生们是因为什么?下面有学生附和,是因为“美丽”,学生们开心地笑了,我也会心地笑了,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我想那名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乐,更是今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适时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运用有深度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问、敢想、敢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犯错是难免的,有谁能保证自己出口皆“真理”呢?批判性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尖兵,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的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对其他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的余地大,更要敢于质疑.学生要有批判性的质疑习惯和精神,需要教师的鼓励和维护,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兴奋剂”.
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感情的人,有极大的可塑性,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消除偏见,创造适合学生参与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把学生看成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给学生以思维发散时间,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有名学生总结为: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则两腰也相等.这时教师不应“一棍打死”,而应鼓动学生们共同来探讨该说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学生们的深入探讨,最后达成的共识是由于还不知道是否为等腰三角形,所以该同学此时不能运用“底角”和“腰”这类专用名词.只有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的良好状态.
其次,要教育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不以成绩论优差.教师尽量避免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语言,要理解和关心学生,注意运用激励机制,多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让学生坚信“你有优点,我有亮点”.只要有机会,就敢于表现自己、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内在动力,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理,使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应注意感情的投入,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既有情趣又活泼的最佳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在情感互动中接受教育,在关爱和鼓励中大胆尝试,在激励中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坦露心声,进而逐渐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把“独裁”的教学方法请出课堂,让它不再有一席之地.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及个性的发展.自主创新教育是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学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交流不同的意见.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的关系是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
四、留足创新时空是自主创新的开放点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留足学生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构建“自主—合作”的开放性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和多元化交流合作.适时激发,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和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都离不开知识的教学.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知识信息的传递的过程,是由师生双方协同活动来完成的,教师、学生与知识是传递系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需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师生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