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其中有擅长风情民俗散文写作的贾平凹、文化反思散文写作的余秋雨、生命体验散文写作的史铁生、政治哲理散文写作的梁衡,他们都是当代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虽然对他散文的评论至今还有褒有贬,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散文大师地位的确立,有人认为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见巩巧梅《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06期)此话也不无道理。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已经为无数人知晓和挚爱。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能不能在初中阶段适量地介绍余秋雨的散文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让学生在余秋雨优美大气的散文中吸收文化营养、提高欣赏能力、景仰大师风范?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找些比较短的余秋雨散文,或者把他的较长散文根据作家的自然分段一一跟学生进行探讨、赏析,实践证明,效果相当不错。下面我仅以一次课外阅读为例,赏析余秋雨的散文《只因它特别忠厚》(选自《行者无疆》)。
一、视角美
散文是需要独特视角的。这既是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更是一个作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在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里,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不哭》,写的是作家在耶路撒冷的哭墙前,看到了犹太人种种令人感动的表现,为什么会如此?因为犹太人两千年没有自己的国土,长期流浪、精细盘算、严密自卫,而中国一直拥有广阔的国土,很少迁徙流浪,泱泱大国让我们心态从容、神经放松,因此,我们没有哭墙,我们不哭。作家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并比较两个国家,视角不仅新颖独到,还彰显了大气帅气。其实,余秋雨的所有文章都是这样的,即如这篇《只因它特别忠厚》吧,在欧洲,特别是西班牙,斗牛已经有至少几千年的历史了,多少头雄健的壮牛在热烈的掌声中倒在了血泊中,但是,几千年来,有谁为牛鸣过不平?有谁为牛伸张过正义?没有。余秋雨从常人没有看到的角度为牛叫屈,为牛呐喊,也就显出了作家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和非同一般的视角。
二、构思美
从三个方面来挖掘文章的构思美。
1.低调开头,盖因不喜看斗牛。余秋雨的散文有不少开头都很大气,如《五城记·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器宇非凡。”有不少又很新颖:“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是尊古?是创新?是倚山?是凭海?是厚土?是广交?……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见《行者无疆·流浪的本义》)但这一篇除外。虽然作家“知道到了西班牙不看斗牛是一种遗憾”,“知道这种生死游戏有一种原始美感,这种血腥舞蹈最能表现男性的风姿”,但“斗牛期刚刚过去”不仅没有让作家觉得惋惜,反倒“心中暗自庆幸”,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是因为“无论如何,我不喜欢斗牛”。文章开头作如此低调处理,不仅能令读者兴趣盎然,追根究底地读下去,而且为下文抒发独特的体验埋下了伏笔。
2.忘恩负义,营造借口为那般。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家饱蘸笔墨,满怀深情地写了牛的善良——“从来不与人为敌”,牛的勤劳——“勤勤恳恳提供了最彻底的服务,牛的驯服——“在烈日炎炎的田畴中”,“无限的委屈忽闪成无限的驯服”,并且充满愤怒地指出,“牛累了多少年,直到最后还被人吃掉,这大概是世间最不公平的事”。接下来回忆了儿时在乡间目睹杀牛的情景。“一群孩子大喊大叫,挺身去阻拦杀牛人的手”,孩子们毕竟幼稚,他们和牛朝夕相处,看到牛将被杀,于心不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长大了才知道世间残酷的事太多,但不管怎么说,作家始终无法接受“人类平日眼开眼闭的忘恩负义,演变成了血淋淋的享受”。更不能接受(人类)“偏偏去激怒它、刺痛它、煽惑它,极力营造杀死它的借口”。作家愤慨地责问:“一切恶性场面都是谁设计、谁布置、谁安排的?”情感在层层累积,他几乎是大声呼喊了:“在这种先天的不公平中即使产生了英雄也不会是人,只能是牛。”力透纸背的一句“世间英雄真该为此而提袖遮羞”,毫不留情地给了那些所谓的英雄们狠狠一击,实在是痛快淋漓极了。
更为可恶的是,“杀就杀了吧,却又聚集起那么多人起哄,用阵阵呼喊来掩盖血腥阴谋”。作家像一位剑术高明的侠客,剑锋所指,衣甲尽落:那么多人起哄的用意是要掩盖早就策划好的血腥阴谋。哦,原来如此。
3.英雄逞能,何不找狮子老虎比高低。文章写到此,完全可以结束了,但作家意犹未尽,对帮腔者也不放过。帮腔者认为斗牛谈不上道义逻辑,只是两种生命力的较量,“不该苛求”。作家义正词严地反问:“要比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
为什么专门与牛过不去?作家一语道破天机:“只因它特别忠厚。”此语既画龙点睛,照应了题目,又把作家的满腔义愤和对牛的同情和盘托出,言简意赅,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余地。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能不能在初中阶段适量地介绍余秋雨的散文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让学生在余秋雨优美大气的散文中吸收文化营养、提高欣赏能力、景仰大师风范?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找些比较短的余秋雨散文,或者把他的较长散文根据作家的自然分段一一跟学生进行探讨、赏析,实践证明,效果相当不错。下面我仅以一次课外阅读为例,赏析余秋雨的散文《只因它特别忠厚》(选自《行者无疆》)。
一、视角美
散文是需要独特视角的。这既是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更是一个作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在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里,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不哭》,写的是作家在耶路撒冷的哭墙前,看到了犹太人种种令人感动的表现,为什么会如此?因为犹太人两千年没有自己的国土,长期流浪、精细盘算、严密自卫,而中国一直拥有广阔的国土,很少迁徙流浪,泱泱大国让我们心态从容、神经放松,因此,我们没有哭墙,我们不哭。作家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并比较两个国家,视角不仅新颖独到,还彰显了大气帅气。其实,余秋雨的所有文章都是这样的,即如这篇《只因它特别忠厚》吧,在欧洲,特别是西班牙,斗牛已经有至少几千年的历史了,多少头雄健的壮牛在热烈的掌声中倒在了血泊中,但是,几千年来,有谁为牛鸣过不平?有谁为牛伸张过正义?没有。余秋雨从常人没有看到的角度为牛叫屈,为牛呐喊,也就显出了作家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和非同一般的视角。
二、构思美
从三个方面来挖掘文章的构思美。
1.低调开头,盖因不喜看斗牛。余秋雨的散文有不少开头都很大气,如《五城记·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器宇非凡。”有不少又很新颖:“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是尊古?是创新?是倚山?是凭海?是厚土?是广交?……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见《行者无疆·流浪的本义》)但这一篇除外。虽然作家“知道到了西班牙不看斗牛是一种遗憾”,“知道这种生死游戏有一种原始美感,这种血腥舞蹈最能表现男性的风姿”,但“斗牛期刚刚过去”不仅没有让作家觉得惋惜,反倒“心中暗自庆幸”,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是因为“无论如何,我不喜欢斗牛”。文章开头作如此低调处理,不仅能令读者兴趣盎然,追根究底地读下去,而且为下文抒发独特的体验埋下了伏笔。
2.忘恩负义,营造借口为那般。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家饱蘸笔墨,满怀深情地写了牛的善良——“从来不与人为敌”,牛的勤劳——“勤勤恳恳提供了最彻底的服务,牛的驯服——“在烈日炎炎的田畴中”,“无限的委屈忽闪成无限的驯服”,并且充满愤怒地指出,“牛累了多少年,直到最后还被人吃掉,这大概是世间最不公平的事”。接下来回忆了儿时在乡间目睹杀牛的情景。“一群孩子大喊大叫,挺身去阻拦杀牛人的手”,孩子们毕竟幼稚,他们和牛朝夕相处,看到牛将被杀,于心不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长大了才知道世间残酷的事太多,但不管怎么说,作家始终无法接受“人类平日眼开眼闭的忘恩负义,演变成了血淋淋的享受”。更不能接受(人类)“偏偏去激怒它、刺痛它、煽惑它,极力营造杀死它的借口”。作家愤慨地责问:“一切恶性场面都是谁设计、谁布置、谁安排的?”情感在层层累积,他几乎是大声呼喊了:“在这种先天的不公平中即使产生了英雄也不会是人,只能是牛。”力透纸背的一句“世间英雄真该为此而提袖遮羞”,毫不留情地给了那些所谓的英雄们狠狠一击,实在是痛快淋漓极了。
更为可恶的是,“杀就杀了吧,却又聚集起那么多人起哄,用阵阵呼喊来掩盖血腥阴谋”。作家像一位剑术高明的侠客,剑锋所指,衣甲尽落:那么多人起哄的用意是要掩盖早就策划好的血腥阴谋。哦,原来如此。
3.英雄逞能,何不找狮子老虎比高低。文章写到此,完全可以结束了,但作家意犹未尽,对帮腔者也不放过。帮腔者认为斗牛谈不上道义逻辑,只是两种生命力的较量,“不该苛求”。作家义正词严地反问:“要比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
为什么专门与牛过不去?作家一语道破天机:“只因它特别忠厚。”此语既画龙点睛,照应了题目,又把作家的满腔义愤和对牛的同情和盘托出,言简意赅,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