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考试作文比喻为“带镣铐的舞蹈”,说的是学生考场作文受到诸多的限制。教师为了走捷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大都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一下子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学生在这种状态下作文,写作热情锐减,个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创造性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其结果作文教学费时耗力,不见成效。
翻开一本本的学生作文,研究一下,学生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缺少鲜活的生活素材。作文训练有没有捷径可走?当然有,砍去习作时束缚学生的“镣铐”,鼓励学生写周记或随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生活。”一切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自生活。现在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最主要是无暇于生活实践,对周围环境又熟视无睹,即使生活在纷繁多彩的世界中,头脑里也没有留下多少生活的痕迹。随便翻开学生的作文,你会发现材料大多陈旧不堪,小学用过的材料初中接着用,到了高中还在用;情节雷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东拼西凑,互相剽窃,克隆范文。总而言之,作文中缺少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作文怎么可能表现生活,怎么可能闪耀智慧的光芒,怎么可能反映时代的精神呢?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关注生活,留意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一句话,坚持写周记写随笔。
一、周记随笔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中富有哲理的美丽的浪花也会随之褪色、淡化,以消失。要引导学生用笔留住它们。如果每两周写一篇周记,高中三年将近100篇,再加上文本积累、课外阅读,学生就能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几乎涉及道德、伦理、人际、学习、生活、家庭、社会、自然等各方面。有了这些素材,习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作文就不会出现胡编乱造,空洞无物的现象。
去年10月份,我校举行了运动会,我要求学生写周记随笔。除了表现运动员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裁判员公正无私的品质外,不少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学生从后勤保障、师生配合的角度谈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谈了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有的学生从运动员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水准不高的角度指出了素质教育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奋的关系;有的学生从运动场飞舞的纸屑、垃圾袋,以及不少学生吃吃喝喝、追逐调打、对班级漠不关心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迫切性。一届运动会却有这么多说不完的话题,由此可见,我们并不是缺少生活,而是没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
二、周记随笔记录成长轨迹,提高思辨能力
学生积累丰厚的素材,空闲时,随便翻一翻,美好的岁月浮现眼前,会看到友情的甜蜜,长者的呵护;会发现过去的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和善良,无知和偏执;会慢慢地感觉到自己成熟了,理智了。或许会哑然失笑,羞赧无比,或许会为失去美好的过去懊悔,为成熟的现在而骄傲。此时学生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写作的灵感不时出现在脑海里,就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鼓励学生互相阅读周记随笔,老师可以把一些有特色的周记随笔读给大家听(征求本人的同意),互相借鉴。这样,可以延伸生活,拓宽视野。有一位学生星期天去公园散步,他看到公园有两处群众娱乐活动场所,两处都有音响设备,一处唱的是通俗流行歌曲,这一群大多是年轻人;另一处是戏曲爱好者,主要是老年人,唱的是锡剧、京剧和黄梅戏片段。这两路人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音响开得震天响,非要把对方比下去不可。这可苦了周围的居民,苦了散步休闲的市民。震耳的噪音让人烦躁不安,本来就炎热的天气更让人胸闷脑胀。大家怨声载道,愤愤不满。这个学生因为有个生活体验,能准确到位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个素材很好,就读给大家听,然后就根据这个素材写一篇材料作文。这次习作比较成功。出现了《和谐公园》、《花好,歌好,心情好》、《乐众人所乐》、《鱼掌兼得》、《包容》、《生活不需要完美》等佳作。
三、周记随笔可以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不清是学生习作的通病。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写记叙文时,没有生活感受,写不出感人的细节,只好空发议论,以议论代叙事;写议论文时,不善讲道理,只好不厌其烦地叙述事例,以叙代议。学生对文体的要求不太清楚。我一般强化性规定周记以叙事为主,要求叙事清楚,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忠实生活,要有生活的原味原汁。然后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周记为素材,自选角度,自我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比如前文“公园里的喧闹”,就可以作为一篇议论文的写作素材。通过一学期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
四、写周记随笔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得到新课程理念的支撑
周记随笔有助于课程建设,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建设。学生的习作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文化氛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校的管理模式。从文化的层面来讲,周记随笔就是学校文化,是学校课程的重要有机部分。我们学校要求每班每月交一篇学生优秀作品,装订成册,命名为《芳草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校本课程建设也会硕果累累,周记随笔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将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校本课程的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体现综合化思想的课程结构体系的重构,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目标。周记随笔需要学生有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更需要学校为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供平台。如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义务劳动的持续开展,课题兴趣小组活动不断深入,都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便利。我们学校先后开展的“课本剧”、“保护母亲河”、“节能与环保”等活动,此外,军训、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健美操、歌咏队、各种学科兴趣小组都为学生准备了丰厚的习作素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作文来自自己的生活,学生的情感才能汪洋恣肆,灵感才能不断闪现,材料才能鲜活动人,内容才能有生活的气息,语言才能清新自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是什么?那就是生活,离开生活来谈写作,那是空谈。周记随笔直接以生活作为观察、思考的目标,将对生活的感悟写成文章,“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叶圣陶语),还作文的本来面目。但一直以来,由于周记随笔随意性大,与考试作文有一定的距离,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但只要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写周记随笔,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提高,而作文水平提高了,考试作文又何愁不能游刃有余呢?
愿周记随笔给单调、枯燥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翻开一本本的学生作文,研究一下,学生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缺少鲜活的生活素材。作文训练有没有捷径可走?当然有,砍去习作时束缚学生的“镣铐”,鼓励学生写周记或随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生活。”一切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自生活。现在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最主要是无暇于生活实践,对周围环境又熟视无睹,即使生活在纷繁多彩的世界中,头脑里也没有留下多少生活的痕迹。随便翻开学生的作文,你会发现材料大多陈旧不堪,小学用过的材料初中接着用,到了高中还在用;情节雷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东拼西凑,互相剽窃,克隆范文。总而言之,作文中缺少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作文怎么可能表现生活,怎么可能闪耀智慧的光芒,怎么可能反映时代的精神呢?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关注生活,留意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一句话,坚持写周记写随笔。
一、周记随笔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中富有哲理的美丽的浪花也会随之褪色、淡化,以消失。要引导学生用笔留住它们。如果每两周写一篇周记,高中三年将近100篇,再加上文本积累、课外阅读,学生就能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几乎涉及道德、伦理、人际、学习、生活、家庭、社会、自然等各方面。有了这些素材,习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作文就不会出现胡编乱造,空洞无物的现象。
去年10月份,我校举行了运动会,我要求学生写周记随笔。除了表现运动员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裁判员公正无私的品质外,不少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学生从后勤保障、师生配合的角度谈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谈了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有的学生从运动员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水准不高的角度指出了素质教育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奋的关系;有的学生从运动场飞舞的纸屑、垃圾袋,以及不少学生吃吃喝喝、追逐调打、对班级漠不关心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迫切性。一届运动会却有这么多说不完的话题,由此可见,我们并不是缺少生活,而是没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
二、周记随笔记录成长轨迹,提高思辨能力
学生积累丰厚的素材,空闲时,随便翻一翻,美好的岁月浮现眼前,会看到友情的甜蜜,长者的呵护;会发现过去的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和善良,无知和偏执;会慢慢地感觉到自己成熟了,理智了。或许会哑然失笑,羞赧无比,或许会为失去美好的过去懊悔,为成熟的现在而骄傲。此时学生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写作的灵感不时出现在脑海里,就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鼓励学生互相阅读周记随笔,老师可以把一些有特色的周记随笔读给大家听(征求本人的同意),互相借鉴。这样,可以延伸生活,拓宽视野。有一位学生星期天去公园散步,他看到公园有两处群众娱乐活动场所,两处都有音响设备,一处唱的是通俗流行歌曲,这一群大多是年轻人;另一处是戏曲爱好者,主要是老年人,唱的是锡剧、京剧和黄梅戏片段。这两路人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音响开得震天响,非要把对方比下去不可。这可苦了周围的居民,苦了散步休闲的市民。震耳的噪音让人烦躁不安,本来就炎热的天气更让人胸闷脑胀。大家怨声载道,愤愤不满。这个学生因为有个生活体验,能准确到位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个素材很好,就读给大家听,然后就根据这个素材写一篇材料作文。这次习作比较成功。出现了《和谐公园》、《花好,歌好,心情好》、《乐众人所乐》、《鱼掌兼得》、《包容》、《生活不需要完美》等佳作。
三、周记随笔可以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不清是学生习作的通病。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写记叙文时,没有生活感受,写不出感人的细节,只好空发议论,以议论代叙事;写议论文时,不善讲道理,只好不厌其烦地叙述事例,以叙代议。学生对文体的要求不太清楚。我一般强化性规定周记以叙事为主,要求叙事清楚,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忠实生活,要有生活的原味原汁。然后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周记为素材,自选角度,自我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比如前文“公园里的喧闹”,就可以作为一篇议论文的写作素材。通过一学期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
四、写周记随笔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得到新课程理念的支撑
周记随笔有助于课程建设,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建设。学生的习作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文化氛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校的管理模式。从文化的层面来讲,周记随笔就是学校文化,是学校课程的重要有机部分。我们学校要求每班每月交一篇学生优秀作品,装订成册,命名为《芳草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校本课程建设也会硕果累累,周记随笔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将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校本课程的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体现综合化思想的课程结构体系的重构,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目标。周记随笔需要学生有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更需要学校为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供平台。如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义务劳动的持续开展,课题兴趣小组活动不断深入,都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便利。我们学校先后开展的“课本剧”、“保护母亲河”、“节能与环保”等活动,此外,军训、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健美操、歌咏队、各种学科兴趣小组都为学生准备了丰厚的习作素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作文来自自己的生活,学生的情感才能汪洋恣肆,灵感才能不断闪现,材料才能鲜活动人,内容才能有生活的气息,语言才能清新自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是什么?那就是生活,离开生活来谈写作,那是空谈。周记随笔直接以生活作为观察、思考的目标,将对生活的感悟写成文章,“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叶圣陶语),还作文的本来面目。但一直以来,由于周记随笔随意性大,与考试作文有一定的距离,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但只要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写周记随笔,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提高,而作文水平提高了,考试作文又何愁不能游刃有余呢?
愿周记随笔给单调、枯燥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最终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