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歌下的残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娇媚且冷漠的主人公黛西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的一个从梦幻少女到与金钱社会融合进而蜕变成为物质至上的邪恶时风的女性代表。本文试析黛西形象的蜕变及价值观的沦丧,从而折射出“爵士时代”下“美国梦”的虚幻。
  关键词: 爵士时代 美貌 冷漠 金钱 价值观 美国梦
  
  一、引言:爵士时代的哀歌
  
  “爵士时代”(Jazz Age)是指美国历史上从一战结束(1918)至经济大萧条(1929)的一段时期。这是一个物质财富积累空前繁荣的时代,被后人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放荡、最绚丽的时代。这既是一个浮华享乐的年代,又是年轻人普遍感到迷惘失落的年代,“一切神明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以往关于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迷茫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其所吟唱的一曲“爵士时代”悲切的哀歌。正如菲氏自己所说:“进入我头脑的故事都包含着某种灾祸,在我的长篇小说里,可爱的青年走向毁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的是美国中西部的穷孩子盖茨比对“大家闺秀”黛西狂热的爱情。五年前他们相遇并且相恋,但是当盖茨比服役去了海外之后,黛西却嫁给了富家子汤姆。战争结束后,盖茨比怀着对黛西的痴情,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赚钱,在黛西所住的海湾对面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举行奢华的宴会,想以此来吸引黛西的出现……
  
  二、黛西形象的蜕变:残落的玫瑰
  
  菲氏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于女性的描写是一个基本主题。书中的众多女性人物外表都是美丽浪漫,但在这绚美的幻象下,她们每一个人又都是那么的冷漠无情。黛西的朋友乔丹·贝克尔,“像黛西或汤姆一样,也是这道德垃圾场造就的怪物。”[1]她可谓“不诚实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2]另一女性默特尔,身为有夫之妇,却自愿堕落成为汤姆的情妇。在这里任何意义上的“好女人”均不存在,而小说女主人公黛西就出现在这一幅轻浮放荡、玩世不恭的女性群像中。
  1.美貌与浪漫
  黛西出身于世袭特权阶层,是个漂亮、妩媚、光彩四溢的女人,是盖茨比所认识的第一个“大家闺秀”。她的美貌与财富恰是盖茨比梦想的化身,代表着人间表面上最美好的东西。她像白银一样皎皎发光,高居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她有着迷人的外表、动人的眼神、诱人的嗓音,“她那悠扬的嗓音在雨中听了使人陶醉”。[2]它撩人心魄且具有魔力,能“把无知觉的热气塑成一些形状。”[2]当她参观盖茨比的公馆时,她“用那迷人的低语赞不绝口,一边走一边又赞赏花园,赞赏长寿花闪烁的香味,山楂花和梅花泡沫般的香味,还有吻别花淡金色的香味。”[2]她只要在盖茨比的耳边说点什么,“他听了就感情冲动地转身向她。”在盖茨比的眼中,黛西就是他朝思暮想、顶礼膜拜的圣坛神女,是他美国梦的化身。如果不深入黛西的内心世界,单凭她的外表,她确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女人,仿佛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她的美足以感动一切。
  2.冷漠而麻木
  而这种美丽,就像黛西本人一样,其实只是一个幻想。尽管黛西很爱“浪漫”,但她更多的具有的是富人的自私与冷漠。评论家库普曼指出,作为一个典型的菲氏笔下的女性,她“可爱、娇媚而且浪漫——但有寄生本性,且情感冷漠。”[1]评论家列亨认为她“是一个外表美丽但相当浅薄,专注自己和只顾自保的道德虚空的女人”。[3]尼克发现,黛西说话时总是喃喃低语,为的是让人家把身子向她靠近,而她矫揉造作的说话方式则表现出她的不真诚。实际上让她的表哥尼克都“感到不安,似乎整个晚上都是一个圈套,强使我(尼克)也付出一份相应的感情。”[2]而黛西与女儿也不像是正常的母女关系,女儿更像是她的小玩偶,想玩时拿来,不想玩时丢开。再次与盖茨比相逢后,她让盖茨比相信她会离开丈夫跟他走,可当她得知盖茨比与自己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时,就退回到汤姆的财富与地位的保护伞下。虽然默特尔的死是一个事故,但黛西连车都不停,加速离去,事后也无任何悔意。更甚者,她背弃盖茨比,与汤姆一起阴谋策划将车祸的责任栽到盖茨比的头上。当盖茨比的尸体浸泡在池水中时,她却与丈夫言归于好,出门旅行去了。可见,为了保护自己,她可以改弦易辙,决不陷入任何感情的困扰和义务之中。
  3.物欲与浅薄
  黛西和盖茨比曾经是一对恋人,但当时的盖茨比一无所有,汤姆却用一串三十万美元的项链买下了她的“爱”。但当昔日的情人以超过汤姆的豪富面貌重新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始而矜持继而“旧情”复萌——而这一切的原动力都是金钱。在盖茨比的宫殿,当她看见盖茨比把五颜六色的真丝衬衫越堆越高时,黛西简直是喜极致狂,她把头埋进这些衬衫里,“嚎啕大哭”起来,在悲喜交加的抽泣中赞赏着它们的美丽。“‘这些衬衫这么美’,她呜咽地说,她的声音在厚厚的衣堆里闷哑了。‘我看了很伤心,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这么美的衬衫’。”[2]这里,黛西的物欲与浅薄尽显无遗。一个“黄金女郎”的形象活脱脱跳将出来。除了金钱,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能够征服她这动人的声音。在黛西的内心世界里,没有真正的情感,唯有金钱。尽管盖茨比为这世俗的声音而神魂颠倒,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了“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2]后来尼克也领悟到:“它是充满了金钱——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金钱叮当的声音,铙钹齐鸣的歌声……高高地在一座白色的宫殿里,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2]
  
  三、黛西价值观的沦丧:哀怨的落瓣
  
  1.彷徨的少女
  黛西的少女时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炮火湮灭了人们的美妙幻想,使人们的一切理性的知识及传统价值观破灭了,在迷惘之中,黛西及其同代女孩彷徨长大,她们出没于灯红酒绿的社交舞会,终日踯躅在理想化的“荒原上”。正如菲氏在小说《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中叙写的这个“爵士时代”女孩子的生活那样:“凡是有着维多利亚时代脑筋(母亲们大都有这种脑筋)都懵然不知她们的女儿是被人吻惯了。‘名媛’变成了‘卖弄风情的女子’,‘卖弄风情的女子’又变成了‘小妖姬’。”[4]
  在迷惘中,黛西也曾奋力挣扎过。盖茨比在描述他与黛西的爱情时说过:“有一阵我甚至希望她把我甩掉,但她没有,因为她也爱我。她认为我懂很多事,因为我懂的和她懂的不一样。”[2]黛西对生活观念的混乱感到过苦闷,对纸醉金迷的生活并非始终向往,她参加宴会时从不像其他的女子那样喝得酩酊大醉,有失文雅。在参加盖茨比的舞会上有这样的描述“她四处张望了一下,对我(尼克)说那个女孩‘俗气可是漂亮’,于是我明白,除了她单独跟盖茨比待在一起的半小时外,她玩得并不开心。”[2]在这种无法摆脱的空虚苦闷中,黛西在下意识地寻找一个精神上的依托。因为她自身不具备走出摆脱困惑的力量,而盖茨比似乎又正好充当这个角色。对她来说,盖茨比所懂的那些“和她懂的不一样”的东西是一份朦胧的希望,虽然她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它却引导着她憧憬这一个新奇却陌生的精神园地。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她也曾是一个有过纯洁梦想的少女及她最初与盖茨比的真诚相爱。但是,尽管如此,“在上流社会通宵呜咽着的《比尔街爵士乐》绝望的哀吟中,在低而甜腻的狂热的震颤”中,[2]黛西找不到可支撑她的希望的力量,她深深地感到这份希望的渺茫及虚幻,她需要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向她保证,而盖茨比却无法给予她所需要的这种安全感。此时的她软弱且迷惘,物质的诱惑致使那朦胧的希望泡沫似的破灭。她选择了“一股近在眼前的力量”来填补这份失落,来把“本能的发泄由生物性转移到社会及现实中去,使之得到一种补偿”。[5]
其他文献
200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  2008年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雕塑系研修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城市雕塑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 伦理规范不同于道德。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伦理学领域内的规范与道德问题。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源于为获得利益的妥协,道德源于人对超越性的追求;规范的社会性与道德的个体性;规范的利己性和道德的利他性;规范的他律性与道德的自律性;规范的相对具体性和道德的普适性。规范与道德关系密切:规范的价值基础应基于道德;道德生活通常表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遵守。最后,规范是必要的,是应当遵
文化信息是病毒性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与理解和表达它的机制相分离。不仅如此,其文化单位的部分也可以独立于整体而复制,这对生物学上的生物体来说却是无法按此方式来完成的。  ——[英]凯特·迪斯汀[1]  赫然见诸标题之“綦”,其字何音?绵兮切,并音迷;“綦因”何义?意为某种类似生物基因的文化传承因子,是英文术语“Meme”的音译。“Meme”出自希腊语词根“Mimeme”(原意为模仿),其尾韵近
摘要: 如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人才培养主体改革、人才培养条件的创造等基本问题,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解决好课程的准确定位、教师的素质提升和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深切地认
[中图分类号]A8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2—170—0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不仅仅去解释世界,而更主要是要去改造世界,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此,我们不断地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发展
摘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关键在于“积累与运用”,而在高一年级,“积累”则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立足课本教学、将课本知识吃透吃准,才是最有效最合理的教学。本文认为教师应以“词汇”为主线,抓好“初高中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构建合理的课堂模式;强调由词到句再到篇章的记忆与理解,强调由词性到句法到篇章结构的掌握;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依托,从而循序渐进地
我一直以为,像刘小平那样具有深厚造诣的根雕艺术家,其成就的取得,多半与家庭熏陶有关。可是小平告诉我,他原来是做木匠的,这使我在惊讶之余,想到了近代的一位画坛巨匠——齐白石。据闻,齐白石先生出身农民,童年因家贫而辍学,15岁后,拜同乡为师学木匠,21岁始得《芥子园画传》,自习描摹。今天的刘小平自然还无法与一代大师相媲美,但其经历则颇有相似之处。小平说,他也是出身农村,认识根雕纯粹是一次偶然的机遇,机
摘要: 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理论中,原型范畴理论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学习者将词汇的教学与记忆置于客观世界、人类经验及认知语言结构中,从而提高英语词汇习得的效果。文章简介了认知语言学和原型范畴理论,并阐述了此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英语词汇习得 认识语言学 词汇教学    1.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活动规律。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惰性,产生了心理疲劳。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阻碍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效发展的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它使学生负担过重。这就需要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心理疲劳,提
[摘要]法国大革命的震撼和法国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圣西门就生活在那个时代,这使他的思想也打上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带着《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框架,从圣西门对实业理论的阐释中,可以来感知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圣西门选集;旧制度与大革命;社会现实  [中图分类号]K5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43—02    在读托克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