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浓缩苹果汁是加工果蔬汁饮料的原料产品,属于绿色纯天然农产品,是仅次于橙汁的世界第二大果汁消费品。浓缩果汁加工是资源密集型行业,我国拥有丰富的苹果资源,2008年苹果种植总面积2988万亩,苹果产量298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为世界最大。
然而,数据背后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那就是中国的成千上万户果农。在浓缩果汁加工兴起前,苹果种植基本是供应于鲜食市场,而鲜食市场需求量有限,水果储存技术和成本也有所限制,大量积压的水果以及受气候、技术、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残次类果品根本无人问津,只能眼睁睁坏在田间地头,让果农们“望果兴叹”、“卖果发愁”。
如何在巨大的果汁市场需求与苹果种植农户之间架起“桥梁”,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直至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中鲁”或“公司)“投资扶贫”模式的出现。
国投中鲁作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以浓缩苹果汁为主导的浓缩果蔬汁、饮料的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第一家生产浓缩果汁的企业,也是行业内首家A股上市公司。
作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为出资人、为社会、为员工”企业宗旨的传承人和发扬者,国投中鲁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以扶农、富农、助农、惠农和推动农业发展为使命,致力于实现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在与地方经济联手共赢的道路上,逐步开辟出一条“投资扶贫、开发扶贫”的惠农富民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仅仅在2006-2009年间,公司就从各个地区收购苹果约300万吨,梨、红薯数十万吨,增加农民收入近27亿,成为乳山市、韩城市、芮城县、富平县、万荣县、昭通市、营口市、辛集市等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9年11月3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小果汁走出惠民富民路”入选2009年度“中央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
“农字号加工企业的根基在农业和农村。只有立足农村,服务农村,贡献社会,在依靠农业与反哺农业的互促中才能求得快速发展。”国投中鲁董事长刘学义分析,公司同样在投资扶贫政策中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发展成年产浓缩果汁15万吨、出口量约占中国总出口量的1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0%的全球最大浓缩果汁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破解“卖果难”
云南昭通地区,平均海拔近2000米。强烈的紫外线让这里多数的人带着“高原红”,村落中依然矗立着大量的土坯房,当地大多数人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虽然昭通地区苹果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约17万吨,其苹果的生长环境、口感和口味得到好评,成为国内难得的有机果园。虽然如此,昭通苹果的市场仍然惨淡,价格普遍偏低,甚至一度出现因果农丧失种植信心砍伐果树的情况。
漫山遍野的苹果丛中,是果农紧锁的眉头。
云南昭通遭遇的卖果难,是当时中国万千果农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西部农村集中出现“卖果难”的问题,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为此还做出重要批示。而当时东西部投资环境差异巨大,但为了支持西部发展,国投中鲁积极进行西部资源的调研论证,并开创性地提出“携手当地经济,投资扶贫、开发扶贫”的共赢发展模式。1996年,国投中鲁投资1500万元成立了山西芮城公司;2000年,西部大开发提上了日程,国投中鲁又在陕西成立韩城公司。自2000年8月建成投产以来,韩城公司累计收购可加工苹果60多万吨,生产浓缩果汁10万吨左右,支付果农货款3亿多。
随后,国投中鲁又陆续在山西万荣县、陕西的富平县分别设厂,并对原有工厂进行大幅度扩建,西部工厂的落户及发展,缓解了当地农民卖果难,鼓起了果农的钱袋子,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发展。
国投中鲁昭通厂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在2007年,作为加工浓缩苹果汁的主要原料——等外果,原本在昭通本地是无市无价,大多被当做垃圾处理了,只有少量的加工果直接作为家畜饲料。
为改变果农观念,公司深入到每乡、每村、每个种植户,有序开展加工果收购工作。公司不断加大宣传和引导工作,早在果树坐花期间就组织力量,走乡串户,进行原料调查宣传。
仅2007年投资当年,云南公司就收购加工果近3万吨,平均价格高达800元/吨,当地果农当年累计增收约2400万元。2008年,在经济低迷的环境下,公司为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继续加大并完成了二期投资。
在开拓成品果销售市场的道路上,公司多次派人上山下乡进行摸底,力争把昭通苹果做成品牌,拓展市场,提升售价。公司促成市、区、乡多级政府部门成立了市场调研与拓展小组,携带昭通优质苹果到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广州、四川、重庆地区的农贸市场、鲜果市场等进行市场考察、宣传,请当地人品尝,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苹果价格也从当初的0.3-0.5元每公斤一路攀升,最高时多达每公斤4-5元。
一个企业推动了一方经济,投资扶贫不仅拉动了昭通地区的苹果销售,也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更多商机。
随着企业加工能力的迅速扩大和知名度的提高,跨区送料上门的果农逐年增加,每到生产旺季,公司日收购苹果量在1万吨以上,这对企业收购资金的及时兑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公司坚持“企业再难也不能难为果农”的原则,每年在原料收购旺季到来之前就做好资金筹措,保证对农户实行当场结算、当日结算,坚决不向果农“打白条”,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权益。
坚持科技惠民
为提高果农的生产无公害苹果技术,国投中鲁各子公司每年都要聘请农业高校的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技专家,深入苹果种植区域,联合乡、村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在原料收购区域内免费对果农进行农药使用及果园管理培训,普及苹果修剪、施肥、施药等科学管理技术,同时发放苹果园病虫害防治手册及农药使用宣传海报。
几年来,公司组织技术下乡开展果农培训208次,发放苹果病虫害防治宣传单页14.1万份,培训果农5.7万人次。送技术下乡的高效开展,不仅重新树立了果农对种植苹果可以发家致富的信心,更引导果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从源头上控制果品原料质量,公司不断创新支持农业发展的渠道。我国的苹果鲜食果比重很大,加工用苹果仅占苹果总量的25%左右。在国际市场上,浓缩苹果汁酸度越高,售价也越高。要提高苹果浓缩汁的酸度,就要使用高酸苹果作为加工原料,而我国高酸苹果资源严重匮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针对因缺乏高酸苹果对浓缩苹果汁加工业造成的困扰,结合果农的实际情况,公司在主要苹果产区引导广大果农适时转变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种植高酸苹果。
2001年,公司从国外引进澳大利亚青苹、法国瑞林、瑞丹等高酸苹果良种,按照适宜连片开发,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采取企业、政府、果农三方合作的方式,企业出资金、政府给政策、果农换良种,建设高酸苹果种植基地。现已在山东乳山、山西芮城分别建起了1万亩和3万亩的高酸苹果基地,公司免费为果农提供高酸苹果苗木,提供农药、化肥及相关技术指导。在未来发展中,公司将在山西、陕西等地引导规划良种种植基地。
此举不仅可大幅度提高企业果汁的“含金量”,而且能有效化解果农卖果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帮助农民致富。
与科技惠农并行的是国投中鲁对农民工的大量安置。考虑到下属子公司大多数都坐落在县以下的地域,因此公司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民工福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司大部分生产一线的员工都来自广大农村,在公司职业发展体系的培养下很多人走上了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公司每年为农民提供1200个工作岗位,每年有50名左右的农民工转为正式工,帮助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所在地域的社会就业问题。
截至2009年年末,公司共有农民工1163人,主管以上岗位39人,并有 1人走上了下属子公司高管的职位。每年农民工收入约有10%左右的涨幅,与2004年相比,2009年农民工人均年收入已增加了56%。2004年至今,公司累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约4500个工作岗位,约800人已在公司工作达两年以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劳资关系。
此外,苹果的采摘、收购、运输、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工厂已经不需要到田间地头去收购苹果,都是由果品经纪人收购后送到工厂,这就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公司在县域甚至是乡镇的投资设厂,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间接缓解了就业压力,为社会安定、和谐做出了贡献。
与果农共成长
1991年,国营山东乳山果汁饮料公司与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公司前身山东中鲁果汁食品工业公司,浓缩果汁加工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引领了整个果蔬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随后,果蔬加工业依赖于国内的资源优势迅速发展,生产能力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足千吨猛增至现在的100多万吨,年消耗水果达近千万吨,切实为数万果农解决了“卖果难”的问题。可以说,以国投中鲁为代表,应运而生的浓缩果汁加工产业,从成立伊始就肩负起“服务三农”的重任。
然而,国投中鲁在浓缩果汁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9年10月10日,美国8家果汁生产企业联手向美国商务部递交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浓缩苹果汁征收91.84%的反倾销税。浓缩果汁反倾销官司,从应诉到上诉又到胜诉,仅律师费就需要近3000万元。
就在同行企业犹豫打这场官司到底值不值时,国投中鲁对国际市场供需走势进行了预测,对诉讼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明确判断,毅然牵头应对反倾销诉讼。
此案历经4年多的艰难博弈,最终以我方6家企业被确认为“零税率”而胜诉。跨国贸易官司的胜利不仅维护了行业的利益,更为果农增收起到保障作用。
市场的发展印证了国投中鲁的判断:2003年至年底,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浓缩苹果汁达到了10万吨,按榨季计算也就是2003年8月到2004年8月达到15万吨(按合同签章计算),取消税率后,每吨比欧洲平均高出100美元,10万吨就是1000万美元,折8260万元人民币;此外,按照美国法律,五年内不能再次提出反倾销,这就争取了有利的国际发展空间,为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投中鲁已经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果汁厂,成长为基地遍布7个省份、年产果汁15万吨,并成为可口可乐、雀巢等国际高端饮料公司的长期供应商,“国投中鲁”品牌连续被评为“中国名牌”和“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2008年以来,国投中鲁已经向社会推出两份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展示了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向股东、向公众表达了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庄严承诺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
“作为中国浓缩果汁行业的领跑者,国投中鲁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并带动了中国浓缩果汁业的成长和发展,逐步在全球浓缩果汁领域取得一定话语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助理兼国投中鲁董事长刘学义认为,作为浓缩果汁行业的“龙头”和“排头兵”,公司始终秉承“为股东、为社会、为员工”的经营宗旨,而其中“为社会”即主要是“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果品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为果农增收,为地方政府排忧,为社会就业解难,拉动了农业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2008年经济危机带来行业最低谷的时刻,公司顶住压力,果断决策,加大收购兼并和投资步伐,一举完成了对新加坡新湖滨有限公司的收购,不仅实现了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更获得了其在国内生产基地的经营权,使公司在整体资源的统筹上更具影响力。
“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走创新之路、开拓之路,自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投中鲁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刘学义董事长坦言,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金融危机等宏观环境的影响,给公司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发展实业,促进民生,造福地方”已经成为公司战略决策,成为“国际化果蔬生产控股公司”的目标不会变。
谈及未来发展,刘学义表示,公司将牢牢把握当前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借助政府富农惠农的政策,抓住企业发展的良好契机,锁定行业资源整合的机会;巩固并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然而,数据背后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那就是中国的成千上万户果农。在浓缩果汁加工兴起前,苹果种植基本是供应于鲜食市场,而鲜食市场需求量有限,水果储存技术和成本也有所限制,大量积压的水果以及受气候、技术、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残次类果品根本无人问津,只能眼睁睁坏在田间地头,让果农们“望果兴叹”、“卖果发愁”。
如何在巨大的果汁市场需求与苹果种植农户之间架起“桥梁”,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直至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中鲁”或“公司)“投资扶贫”模式的出现。
国投中鲁作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以浓缩苹果汁为主导的浓缩果蔬汁、饮料的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第一家生产浓缩果汁的企业,也是行业内首家A股上市公司。
作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为出资人、为社会、为员工”企业宗旨的传承人和发扬者,国投中鲁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以扶农、富农、助农、惠农和推动农业发展为使命,致力于实现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在与地方经济联手共赢的道路上,逐步开辟出一条“投资扶贫、开发扶贫”的惠农富民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仅仅在2006-2009年间,公司就从各个地区收购苹果约300万吨,梨、红薯数十万吨,增加农民收入近27亿,成为乳山市、韩城市、芮城县、富平县、万荣县、昭通市、营口市、辛集市等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9年11月3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小果汁走出惠民富民路”入选2009年度“中央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
“农字号加工企业的根基在农业和农村。只有立足农村,服务农村,贡献社会,在依靠农业与反哺农业的互促中才能求得快速发展。”国投中鲁董事长刘学义分析,公司同样在投资扶贫政策中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发展成年产浓缩果汁15万吨、出口量约占中国总出口量的1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0%的全球最大浓缩果汁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破解“卖果难”
云南昭通地区,平均海拔近2000米。强烈的紫外线让这里多数的人带着“高原红”,村落中依然矗立着大量的土坯房,当地大多数人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虽然昭通地区苹果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约17万吨,其苹果的生长环境、口感和口味得到好评,成为国内难得的有机果园。虽然如此,昭通苹果的市场仍然惨淡,价格普遍偏低,甚至一度出现因果农丧失种植信心砍伐果树的情况。
漫山遍野的苹果丛中,是果农紧锁的眉头。
云南昭通遭遇的卖果难,是当时中国万千果农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西部农村集中出现“卖果难”的问题,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为此还做出重要批示。而当时东西部投资环境差异巨大,但为了支持西部发展,国投中鲁积极进行西部资源的调研论证,并开创性地提出“携手当地经济,投资扶贫、开发扶贫”的共赢发展模式。1996年,国投中鲁投资1500万元成立了山西芮城公司;2000年,西部大开发提上了日程,国投中鲁又在陕西成立韩城公司。自2000年8月建成投产以来,韩城公司累计收购可加工苹果60多万吨,生产浓缩果汁10万吨左右,支付果农货款3亿多。
随后,国投中鲁又陆续在山西万荣县、陕西的富平县分别设厂,并对原有工厂进行大幅度扩建,西部工厂的落户及发展,缓解了当地农民卖果难,鼓起了果农的钱袋子,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发展。
国投中鲁昭通厂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在2007年,作为加工浓缩苹果汁的主要原料——等外果,原本在昭通本地是无市无价,大多被当做垃圾处理了,只有少量的加工果直接作为家畜饲料。
为改变果农观念,公司深入到每乡、每村、每个种植户,有序开展加工果收购工作。公司不断加大宣传和引导工作,早在果树坐花期间就组织力量,走乡串户,进行原料调查宣传。
仅2007年投资当年,云南公司就收购加工果近3万吨,平均价格高达800元/吨,当地果农当年累计增收约2400万元。2008年,在经济低迷的环境下,公司为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继续加大并完成了二期投资。
在开拓成品果销售市场的道路上,公司多次派人上山下乡进行摸底,力争把昭通苹果做成品牌,拓展市场,提升售价。公司促成市、区、乡多级政府部门成立了市场调研与拓展小组,携带昭通优质苹果到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广州、四川、重庆地区的农贸市场、鲜果市场等进行市场考察、宣传,请当地人品尝,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苹果价格也从当初的0.3-0.5元每公斤一路攀升,最高时多达每公斤4-5元。
一个企业推动了一方经济,投资扶贫不仅拉动了昭通地区的苹果销售,也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更多商机。
随着企业加工能力的迅速扩大和知名度的提高,跨区送料上门的果农逐年增加,每到生产旺季,公司日收购苹果量在1万吨以上,这对企业收购资金的及时兑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公司坚持“企业再难也不能难为果农”的原则,每年在原料收购旺季到来之前就做好资金筹措,保证对农户实行当场结算、当日结算,坚决不向果农“打白条”,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权益。
坚持科技惠民
为提高果农的生产无公害苹果技术,国投中鲁各子公司每年都要聘请农业高校的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技专家,深入苹果种植区域,联合乡、村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在原料收购区域内免费对果农进行农药使用及果园管理培训,普及苹果修剪、施肥、施药等科学管理技术,同时发放苹果园病虫害防治手册及农药使用宣传海报。
几年来,公司组织技术下乡开展果农培训208次,发放苹果病虫害防治宣传单页14.1万份,培训果农5.7万人次。送技术下乡的高效开展,不仅重新树立了果农对种植苹果可以发家致富的信心,更引导果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从源头上控制果品原料质量,公司不断创新支持农业发展的渠道。我国的苹果鲜食果比重很大,加工用苹果仅占苹果总量的25%左右。在国际市场上,浓缩苹果汁酸度越高,售价也越高。要提高苹果浓缩汁的酸度,就要使用高酸苹果作为加工原料,而我国高酸苹果资源严重匮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针对因缺乏高酸苹果对浓缩苹果汁加工业造成的困扰,结合果农的实际情况,公司在主要苹果产区引导广大果农适时转变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种植高酸苹果。
2001年,公司从国外引进澳大利亚青苹、法国瑞林、瑞丹等高酸苹果良种,按照适宜连片开发,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采取企业、政府、果农三方合作的方式,企业出资金、政府给政策、果农换良种,建设高酸苹果种植基地。现已在山东乳山、山西芮城分别建起了1万亩和3万亩的高酸苹果基地,公司免费为果农提供高酸苹果苗木,提供农药、化肥及相关技术指导。在未来发展中,公司将在山西、陕西等地引导规划良种种植基地。
此举不仅可大幅度提高企业果汁的“含金量”,而且能有效化解果农卖果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帮助农民致富。
与科技惠农并行的是国投中鲁对农民工的大量安置。考虑到下属子公司大多数都坐落在县以下的地域,因此公司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民工福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司大部分生产一线的员工都来自广大农村,在公司职业发展体系的培养下很多人走上了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公司每年为农民提供1200个工作岗位,每年有50名左右的农民工转为正式工,帮助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所在地域的社会就业问题。
截至2009年年末,公司共有农民工1163人,主管以上岗位39人,并有 1人走上了下属子公司高管的职位。每年农民工收入约有10%左右的涨幅,与2004年相比,2009年农民工人均年收入已增加了56%。2004年至今,公司累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约4500个工作岗位,约800人已在公司工作达两年以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劳资关系。
此外,苹果的采摘、收购、运输、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工厂已经不需要到田间地头去收购苹果,都是由果品经纪人收购后送到工厂,这就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公司在县域甚至是乡镇的投资设厂,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间接缓解了就业压力,为社会安定、和谐做出了贡献。
与果农共成长
1991年,国营山东乳山果汁饮料公司与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公司前身山东中鲁果汁食品工业公司,浓缩果汁加工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引领了整个果蔬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随后,果蔬加工业依赖于国内的资源优势迅速发展,生产能力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足千吨猛增至现在的100多万吨,年消耗水果达近千万吨,切实为数万果农解决了“卖果难”的问题。可以说,以国投中鲁为代表,应运而生的浓缩果汁加工产业,从成立伊始就肩负起“服务三农”的重任。
然而,国投中鲁在浓缩果汁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9年10月10日,美国8家果汁生产企业联手向美国商务部递交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浓缩苹果汁征收91.84%的反倾销税。浓缩果汁反倾销官司,从应诉到上诉又到胜诉,仅律师费就需要近3000万元。
就在同行企业犹豫打这场官司到底值不值时,国投中鲁对国际市场供需走势进行了预测,对诉讼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明确判断,毅然牵头应对反倾销诉讼。
此案历经4年多的艰难博弈,最终以我方6家企业被确认为“零税率”而胜诉。跨国贸易官司的胜利不仅维护了行业的利益,更为果农增收起到保障作用。
市场的发展印证了国投中鲁的判断:2003年至年底,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浓缩苹果汁达到了10万吨,按榨季计算也就是2003年8月到2004年8月达到15万吨(按合同签章计算),取消税率后,每吨比欧洲平均高出100美元,10万吨就是1000万美元,折8260万元人民币;此外,按照美国法律,五年内不能再次提出反倾销,这就争取了有利的国际发展空间,为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投中鲁已经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果汁厂,成长为基地遍布7个省份、年产果汁15万吨,并成为可口可乐、雀巢等国际高端饮料公司的长期供应商,“国投中鲁”品牌连续被评为“中国名牌”和“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2008年以来,国投中鲁已经向社会推出两份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展示了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向股东、向公众表达了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庄严承诺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
“作为中国浓缩果汁行业的领跑者,国投中鲁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并带动了中国浓缩果汁业的成长和发展,逐步在全球浓缩果汁领域取得一定话语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助理兼国投中鲁董事长刘学义认为,作为浓缩果汁行业的“龙头”和“排头兵”,公司始终秉承“为股东、为社会、为员工”的经营宗旨,而其中“为社会”即主要是“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果品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为果农增收,为地方政府排忧,为社会就业解难,拉动了农业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2008年经济危机带来行业最低谷的时刻,公司顶住压力,果断决策,加大收购兼并和投资步伐,一举完成了对新加坡新湖滨有限公司的收购,不仅实现了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更获得了其在国内生产基地的经营权,使公司在整体资源的统筹上更具影响力。
“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走创新之路、开拓之路,自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投中鲁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刘学义董事长坦言,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金融危机等宏观环境的影响,给公司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发展实业,促进民生,造福地方”已经成为公司战略决策,成为“国际化果蔬生产控股公司”的目标不会变。
谈及未来发展,刘学义表示,公司将牢牢把握当前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借助政府富农惠农的政策,抓住企业发展的良好契机,锁定行业资源整合的机会;巩固并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