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笔者所在校被确定为中央教科所“教师情感表达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研究的种子学校(下文简称“情感项目”)。情感项目的主要价值取向是重视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工作中的情绪和情感,追求通过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教师进行情感能力的引导,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承担起学校应有的教育使命。
研究缘起
在情感项目研究中,初步将学校日常生活、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作为三个主要模块进行研究。因此,本文试就情感维度下历史课堂的观测与评价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在微观层面进行具体研究,从而为项目的全面构建作出自己的努力。
情感维度下的课堂观测、评价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相关,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观测与评价,而是从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情感状况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发展维度上去观测、分析、度量、评价。因此有必要从一般课堂流程和历史学科特点两方面去思考、设计情感维度的观测与评价。
课堂观测的设计
朱小蔓教授指出:情感教育,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基于此,笔者设置从情感维度观察课堂教学的若干观测点(制作了表格),在教师工作和学生活动两个角度进行观测,以利于评价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达和师生关系构建的状态。
作为历史学科,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教师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设计、实施中体现出的情感因素也应该体现在具体学科维度情感目标的观测中。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学科课程内部所函育的情感维度目标,包括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特点、学科特殊教学方法、学科评价手段。
第一,从情感对象来分,学生要从宏观到微观的三个层面树立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宏观层面是对于人类世界的情感,要“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中观层面是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学生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微观层面是对自身发展的品质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确立人生态度,塑造人格,培养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崇尚科学等。
第二,从过程方法来看,在正确价值观指引下对历史史实进行考证辨讹和主观评价。学生应该树立这样的史学认识“自古至今,年代湮远,原始史料,大都不传。故研究过去人群,不得不唯孽生史料是赖。”“市人成虎,曾参杀人。孽生史料之不可恃,或且有甚于此”。因此,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审慎明辨的态度对待史料,包括教师补充的史料和教材的叙述。在考定是非时,必要明了其缘故,在断定事实时,必定煞费苦心。在评价史实时学生既要遵从普世价值观,也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从情感品质出发,能够分辨历史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真伪、进步与倒退、光荣与耻辱、公平正义与罪恶不公。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赋予情感内涵的这些内容产生情绪反应、共鸣,进而形成情感,最终升华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早在1986年,在朱小蔓教授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就注意到了情感与道德的关系,提出情感发育中情致、情愫、情操的划分及其与个体道德形成的关系。
结束语
通过历史课堂情感维度观测点的设置,可以观察课堂、研讨教学,共同探索情感维度下课堂教学的发展途径,提升师生的情感素质和能力,并且逐步提炼出情感教育下课堂教学的特质,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的构建”项目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实践落地提供基础。
【本文为朱小蔓教授《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普通中学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研究》(课题编号D/2015/02/31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研究缘起
在情感项目研究中,初步将学校日常生活、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作为三个主要模块进行研究。因此,本文试就情感维度下历史课堂的观测与评价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在微观层面进行具体研究,从而为项目的全面构建作出自己的努力。
情感维度下的课堂观测、评价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相关,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观测与评价,而是从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情感状况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发展维度上去观测、分析、度量、评价。因此有必要从一般课堂流程和历史学科特点两方面去思考、设计情感维度的观测与评价。
课堂观测的设计
朱小蔓教授指出:情感教育,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基于此,笔者设置从情感维度观察课堂教学的若干观测点(制作了表格),在教师工作和学生活动两个角度进行观测,以利于评价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达和师生关系构建的状态。
作为历史学科,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教师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设计、实施中体现出的情感因素也应该体现在具体学科维度情感目标的观测中。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学科课程内部所函育的情感维度目标,包括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特点、学科特殊教学方法、学科评价手段。
第一,从情感对象来分,学生要从宏观到微观的三个层面树立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宏观层面是对于人类世界的情感,要“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中观层面是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学生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微观层面是对自身发展的品质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确立人生态度,塑造人格,培养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崇尚科学等。
第二,从过程方法来看,在正确价值观指引下对历史史实进行考证辨讹和主观评价。学生应该树立这样的史学认识“自古至今,年代湮远,原始史料,大都不传。故研究过去人群,不得不唯孽生史料是赖。”“市人成虎,曾参杀人。孽生史料之不可恃,或且有甚于此”。因此,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审慎明辨的态度对待史料,包括教师补充的史料和教材的叙述。在考定是非时,必要明了其缘故,在断定事实时,必定煞费苦心。在评价史实时学生既要遵从普世价值观,也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从情感品质出发,能够分辨历史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真伪、进步与倒退、光荣与耻辱、公平正义与罪恶不公。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赋予情感内涵的这些内容产生情绪反应、共鸣,进而形成情感,最终升华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早在1986年,在朱小蔓教授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就注意到了情感与道德的关系,提出情感发育中情致、情愫、情操的划分及其与个体道德形成的关系。
结束语
通过历史课堂情感维度观测点的设置,可以观察课堂、研讨教学,共同探索情感维度下课堂教学的发展途径,提升师生的情感素质和能力,并且逐步提炼出情感教育下课堂教学的特质,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的构建”项目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实践落地提供基础。
【本文为朱小蔓教授《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普通中学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研究》(课题编号D/2015/02/31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