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p685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又称脑内金属离子沉积性神经变性病1型,即通常所称的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或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患病率(1~3)/100万。2001年Zhou等[1]报道了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患者存在泛酸激酶2基因(pantothenate kinase 2 gene, PANK2)突变,提出了PKAN疾病命名,推动了金属离子沉积性神经变性病的研究进展。我们将PKAN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随着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的第1张人类基因组完整图谱及2005年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的完成, 遗传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驶入快车道。尤其是近5年来,高通量技术(high-throughput technology)的发展与应用突飞猛进,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筛选复杂疾病的易患基因取得了空前成功。随后新一代测序技术(第
期刊
目的探讨Clock基因T3111C和T257G多态性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睡眠癫痫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1例癫痫患者(分为睡眠癫痫组112例、觉醒癫痫组95例、不定期癫痫组104例)及30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受试者Clock基因 T3111C和T257G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湖南汉族人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基底节区梗死患者相关解剖结构的异常改变,评估卒中后抑郁(PSD)的状况。方法选取基底节区梗死患者,依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24)评分分为PSD组(n=7)、对照组(n=19),完成NIHSS评分。后行DTI检测患者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和背侧丘脑的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神经纤维数量。结果 PSD组NIHSS评分(6.29
患者男性,53岁,因“头痛6 d”于2011年6月28日入我院。入院前6 d出现全头胀痛,右侧重,伴双眼痛、呕吐。体检无阳性体征。6月29日抽搐1次,意识不清,四肢强直,1 min后缓解。此后患者双眼向左侧运动不能,右侧鼻唇沟较对侧浅,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增强磁共振(2011年6月30日)示右侧额颞顶部颅板下方带状等T1、混杂T2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图1)。腰穿脑脊液呈线样流出,脑脊液常规示
期刊
ObjectiveTo explore clinical, histopathological and genetic features in a case of 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MethodsThe clinical features in one patient with
患者男,55岁,主因“行走不稳10 d,头晕5 d”于2011年7月24日入我院。患者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不稳及写字拿笔不稳,6 d前突发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及视物成双,持续约10 min。此后在卧位坐起时出现头晕,行走不稳渐加重。
期刊
目的探讨浙江温岭地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PINK1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分布特点,及其与P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200例PD组(早发性PD 112例、晚发性PD 88例)和220名相匹配的对照组(青年对照组68名、老年对照组152名)的PINK1基因1~8号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斑点杂交法检测明确其基因型,计算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进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又称肾上腺-弥漫性轴周性脑炎, 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几乎均为男性。病程呈现进行性恶化直至死亡,一般不超过9年。中国知网检索国内报道的病例绝大多数为男性, 其中女性儿童2例,但未见详细的临床资料[1]。本例为罕见的女性杂合子发病,从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等确诊为X-ALD。我们从临床特征角度探讨,以进一步提高对X-ALD的认识,提高诊
期刊
目前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抗惊厥剂、α2-β配体等,且均在不同人群中验证了其有效性,尤其是在治疗疱疹后神经痛(PHN)和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中的有效性。中国人群尚无大型的随机双盲安慰剂的对照试验以验证普瑞巴林(pregabalin)对周围性神经痛的治疗作用。
期刊
先天性肌病是一组病理上以先天性肌纤维结构异常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力弱,病情进展缓慢或相对稳定的一组肌肉疾病。单纯从临床表现很难区分具体的先天性肌病类型,而病理特征性表现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中央核肌病(centronuclear myopathy)作为先天性肌病中的一类疾病,病理突出特征是具中央核的肌纤维比例明显增高。该病1966年由Spiro等[1]首先报道,由于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