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由粗放式的增长转向集约型的增长,对于发展中的生态建设,我国提出“五位一体”理念,打破之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观念,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同一地位,建设生态友好型国家。因此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在我国面临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度运转阶段,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忽略了大自然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生活的地球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危机,白色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应当看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的认识到要想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富裕多彩,一方面破坏了环境,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世界经济发展史向我们诉说着粗放式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人类对自然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改造带来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将是人类的家园环境不断的被污染、生态退化,为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短期的收益行为,无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恶劣之后人们面对的将是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最终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导致世界的毁灭。同理,生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尚且存在问题,人们也就不会注意生态的建设。总而言之,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了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而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相同的位置,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关于经济和生态建设道路问题的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2.1、先发展后治理。一些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首先应该发展经济,在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再进行环境的治理。这是大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提出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环境一旦遭到了破坏,想要完全恢复很难,甚至有些是不可恢复的。并且事后治理的费用更高,代价远远高于所获利益,因此,这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理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和谐发展观。
2.2、任何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为了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发展,这种观点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提出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针对于尚未脱困的地区这种限制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现状。
2.3、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多年的探索中发现的新的一种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要求人们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共同的目标,决不能忽略其中任意一个,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二者在性质上互相适应转换,在数量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在功能上配合促进。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促进生态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3.1、发展生态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对其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确立以生态为导向而不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首先,生态文明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部分组成。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经济就是在这种实现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的目的下产生的,就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产物。在一些地区政府引导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在农村建立生态基地,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实现企业带动农村发展。同时,加大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力度,坚决取缔危害环境较大的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实行污染治理。
3.2、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发展。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加大服务型行业的投入,促进经济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其次,生活富裕。调节人们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对过多收入者实行累计税额收取,平衡贫富差距,同时,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技术理论,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生活富裕。最后,生态良好,建设生态保护统一标准。对严重不达标的企业统一淘汰取缔,增大污染治理的投入,扶持生态治理企业的发展,对其就行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对那些污染企业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企业积极的进行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
4、结束语
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谢慧明,沈满洪,罗晓东.生态经济化制度和区域发展协调性.一个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经验研究[J].浙江社会学,2011,8(08):31-33.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度运转阶段,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忽略了大自然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生活的地球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危机,白色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应当看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的认识到要想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富裕多彩,一方面破坏了环境,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世界经济发展史向我们诉说着粗放式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人类对自然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改造带来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将是人类的家园环境不断的被污染、生态退化,为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短期的收益行为,无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恶劣之后人们面对的将是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最终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导致世界的毁灭。同理,生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尚且存在问题,人们也就不会注意生态的建设。总而言之,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了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而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相同的位置,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关于经济和生态建设道路问题的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2.1、先发展后治理。一些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首先应该发展经济,在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再进行环境的治理。这是大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提出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环境一旦遭到了破坏,想要完全恢复很难,甚至有些是不可恢复的。并且事后治理的费用更高,代价远远高于所获利益,因此,这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理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和谐发展观。
2.2、任何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为了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发展,这种观点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提出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针对于尚未脱困的地区这种限制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现状。
2.3、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多年的探索中发现的新的一种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要求人们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共同的目标,决不能忽略其中任意一个,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二者在性质上互相适应转换,在数量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在功能上配合促进。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促进生态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3.1、发展生态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对其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确立以生态为导向而不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首先,生态文明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部分组成。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经济就是在这种实现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的目的下产生的,就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产物。在一些地区政府引导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在农村建立生态基地,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实现企业带动农村发展。同时,加大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力度,坚决取缔危害环境较大的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实行污染治理。
3.2、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发展。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加大服务型行业的投入,促进经济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其次,生活富裕。调节人们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对过多收入者实行累计税额收取,平衡贫富差距,同时,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技术理论,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生活富裕。最后,生态良好,建设生态保护统一标准。对严重不达标的企业统一淘汰取缔,增大污染治理的投入,扶持生态治理企业的发展,对其就行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对那些污染企业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企业积极的进行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
4、结束语
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谢慧明,沈满洪,罗晓东.生态经济化制度和区域发展协调性.一个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经验研究[J].浙江社会学,2011,8(0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