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灵丹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j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间的路边房角、荒坡野地,常见一种野生植物:茎上长着四条带状窄叶,使它的茎干看起来像四棱形;在茎干的叶腋间又长出一些分枝,每到春天,枝头就会开着白色的小花;这种植物的叶呈椭圆形,叶面有一层油状分泌物,有点沾手,触摸后嗅到一股淡淡的臭味,所以叫臭灵丹。
  臭灵丹是一种草药,有清热消炎之效。咽峡红肿、眼鼻发炎,上腭干燥……总之,中医所说的“上焦火燥”引发的热症,只要煮上一剂服下,管保见效。平常,也可以摘几片臭灵丹叶,洗净后和茶叶一同泡饮,服后咽清喉爽,口舌生津。我在乡下教书的时候.烟抽得比较利害,害过慢性咽峡炎。有一次去家访,正值喉咙发炎,学生家长听我说话声音沙哑,见我喝茶时咽水困难,就说“当老师全凭喉嗓讲课,我煮一杯草药汤给你试试吧。”说完就到菜园边采了几片草叶子,揉了揉后放进茶罐里煮。我喝后才几分钟,口中便觉清爽起来,喉咙刺疼的感觉顿时减轻了许多。我惊奇地问老大爹:“这是什么灵丹妙药?”老大爹呵呵地笑着说:“确实是灵丹,就叫臭灵丹。乡下常用的清热祛火草药。田头沟边到处都有哩。”离别时,老大爹还特意采了几株给我带回学校去。俗语说“单方气死名医”,识得这株草药后,我便经常服用,咽峡炎不久便痊愈了。
  后来,我进了城,在一家杂志社上班,虽然早已不抽烟,但难免有时口焦舌燥,特别是在服用了牛黄解毒丸之类的西药仍不见效之后,便想起了臭灵丹。城市里到处有花坛草坪,但我找遍了大半个城市,却找不到一株臭灵丹。这也难怪,城市里花草的品种都是按规划栽种的,更何况臭灵丹实际上是一种杂草,即便偶尔长出一株来,也早就被园林工人剔除了。
  然而,也有例外。有一天,我到一老工人家采访,无意间竟发现了他在阳台上栽了几株臭灵丹。我问他:“屋里能栽得活吗?”他说:“这草贱得很,就像我一样,只要有点土就能活,你不看它在路边地角长得多欢?我这几株是大院中搞卫生除杂草时捡回来的,已经栽了三年多了。别人养花我栽草,小病不往医院跑,图的就是这个方便啊。”从那天起,我就下决心,什么时候也在家里栽上几株臭灵丹。
  机会终于来了。不久,我到单位的扶贫挂钩点去,见村边有不少臭灵丹,临走前,我就特意挖了几株。村主任说:“你也信这个草药?我们这里遍地都是啊!”我说:“这可是治咽峡炎的特效草药,在城里还找不到呢。”如今,我阳台上的臭灵丹已发展到三盆了。有些朋友还时不时来讨要几片臭灵丹叶去做药哩。
  到浙江绍兴旅游,游览之中.我发现在街头巷尾的绿化带和居民住宅区的花坛上,竟然有意识地栽了一些中草药,诸如大青叶、野菊花、半枝莲等等,以方便居民需要时随手采摘煎服。绍兴真是别具一格。这看起来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但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绍兴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我突然感到,绍兴这个文化古城之所以出了鲁迅、蔡元培这样一些名人,看来是与它的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什么时候,我居住的城市也允许在公园或街道的花坛上栽上一点诸如臭灵丹之类的中草药呢?
  臭灵丹不过是一种乡间常见的草药,前不久,一家制药厂大概是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把它开发成中成药,并取名日“灵丹草”,大约是不喜欢那个“臭”字吧?然而,市场并不认同,人们总觉得它不是信赖的那种药。其实,我倒觉得民间取的“臭灵丹”很有哲理,这个名字既不讳言它的臭,又肯定它是灵丹妙药。有时我就想,人世间,有些名字臭的反倒是好东西,譬如臭灵丹,既是好药,还让人想得很多。
  
  (人与自然主持杨泽文)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对名曲《小河淌水》的源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诉诸法律。艺术作品的学术分歧诉诸法律,往往是艺术家的一种无奈,抑或是悲哀。法律也许能解决一些明显、简单的权属问题,但它恐怕很难真正揭示艺术上的传承因果,创作上的心理奥秘,也很难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与和谐共荣。我们希望还是尽量在“百家争鸣”的平台上探讨。  目前,学界对《小河淌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它的乐曲原型,即1947年尹宜公整理、改编、
期刊
民间传说故事还有“真”和“假”的区别,这似乎是个很难识别的问题。因为传说故事一般都并非真人真事,而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但真正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它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反映了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理想愿望等等,故事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却是生活的真实,具有多学科的价值。而另一类貌似民间传说故事的个人创作,则多半只基于个人的认识水平,
期刊
对于史小溪,我是未见其文先闻其声的。他到大理来,我们一起在洱海边的一家酒店喝酒,酒到浓处,面色微酡的他,突然间兴之所致唱起了陕北民歌信天游。他的嗓音是最正宗的陕北嗓音,刚烈、激昂、雄浑,粗犷中带着温情,唱到高亢处他突然把头微微偏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倾间便产生了一种直抵人性深处的光辉。我凝神看他,动心于这位陕北汉子脸上那种笑,总想找一个词来形容它。后来,接到了他寄来的他的散文作品,其中《纯朴的阳光》
期刊
一    雨季终于过去,天干了,高了。在我走过的一些泥泞的路上,风卷起了一些灰尘,我看见了一些脚印在飞舞,一些过去的事被磨平,粉碎,重组,幻成虚无的飘散。一些像我一样在上面走过的人,他们的脚印化成一股灰白色尘气,扭动,挣扎,然后散落在看不见的各处去了。  惊恐之余发现,我们经过的多少日子是这样地轻和薄,就像尘埃一样。前些日子,在雨后的路上,看到地上的脚印,新鲜,深深浅浅,各种花纹,水做的花纹,向我
期刊
一    离开大理  又去大理  我坐在飞机上  脑中始终盘旋一个问题  大理的魅力与日俱增  大理的魅力无与伦比  大理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此时  飞机的隆隆声  似乎已不复存在  我好像一直徜徉在银苍玉洱  那“皇家寺院”的钟声  又在耳边响起    二    有人从金庸的小说了解大理  有人因“风花雪月”迷恋大理  是啊  下关的风  上关的花  苍山的雪  洱海的月  如诗如画尽收眼底  
期刊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罗素    很多的时候,我常常站在窗前,久久地张望我脚下的这条母亲河——黑潓江。  在久远的年代里,大理一直是云南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滇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就在大理交汇。“茶马古道”从大理往北,上丽江,过迪庆,进西藏,马帮源源不断将茶叶、布匹等商品运往藏区。从大理往西,另一条古道经由漾濞通往永昌,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了国
期刊
随心所欲,这是读完张明曾的散文集《那时的洱海》后的感觉。这是一种有别于阅读其它散文集子的感觉。不知是有心,或是无意,张明曾似乎在努力摆脱散文的常规写法,或者说不按眼下散文的样子来写散文,根本不在乎写出的东西是否像散文。这就使得他这本散文集反而以一种新鲜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读《那时的洱海》,我突然便想起了散文界有些人主张的“散文原生态写作”,我认为明曾的写作正是一种原生态的写作,他凭着自己的真实记
期刊
读书看报,常常会遇到“菩提”二字。我看到这两个字就像看到一片风景,绿树红花掩映着辉煌的殿宇,灿烂的阳光溢满了天地。我感到奇怪,仅仅是书报上的两个字而已,怎么会让我生出如此的幻象?我把这种幻象描述给朋友,朋友说在大理州府以北的鹤庆县境内,有一处景观和我描述的极为相似。  起初我并不太相信,可后来却相信了。大理这地方自古就很神奇,许多风景都像梦中的风景,有几处还不为人知那也是极有可能的。想来朋友说的那
期刊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然百废待兴、强敌觊觎,但在毛泽东主席的倡议下,仅仅数年时间,宗旨为“敬老崇文”的文史馆在各省相继成立,可见新政府对老一辈文人的重视。云南文史馆成立于1954年,一批德高望重的文化人被聘为馆员,如周钟岳这样的耆宿。在被聘为云南文史馆馆员的人员中,有一位年已91岁的白族老先生特别引人注目,他姓杨,名继元,字亮丞,号慕陶,是剑川县金华陈家冲人。他虽和同乡赵藩、赵式铭
期刊
新年,人们常常想到的是爆竹和贺辞。声声爆竹,句句贺辞营造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新年气象,而我在这时候常会想到的是又见梅花了,总觉得梅花应该是新年带给我们的最好最美的礼物。在我的心里梅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它更是一种充满激励的精神,在新岁伊始的时候这种精神尤为重要。  雪是静静飘落的,带着温柔的寒冷,刻骨的美丽;风是席地而起的,冷冷地卷过大地,没有放过树上最后的一片残叶。严寒让一切生机都瑟缩了,大地是一片沉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