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他们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育人计划的全面落实也将变得异常顺利。必须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方便学生们在良好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深刻感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工作即可走向更大的成功,继而开启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对策探究
引言: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干扰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课堂教学形式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指导表面化,师生互动效果不尽人意,极大地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改善弊端现状势在必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是教师们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耐心指导小学生学习感悟、积极思考,善于整合各类资源,为更多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1、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有效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时分享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有效教学,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知识探究的自信心,逐渐地,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有出色表现[1]。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培养班级学生的自学观念、合作观念时,也要进行合理分组,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情况,让他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学习感悟更丰富,有效教学魅力尽显,整体教学质量必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比如,教师可在班级范围内划分协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一起做”为主题的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在讲解爱心折纸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爱心的折叠任务。在实践环节过后选出折叠任务的优胜组,派出小组代表为班级内其他同学讲解通过合作互助获得优胜的游戏心得。通过折纸实践小游戏的开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深入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道德与法治和核心素养的完善和发展。
2、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有效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生活,促使小学生学以致用所学知识,解决好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来深化班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理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素材相联系是极好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兴趣源于生活,带有生活元素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联系生活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从更多方面对生活有所感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在讲《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时,笔者便联系生活中共享单车被小学生随意拆锁、乱扔的现象。笔者先是为学生介绍了共享单车为人们出行所带来的便利,然后引出有些小学生随意损坏共享单车以及一些其他公共设施的事情,让学生点评这些小学生的行为。由于笔者所导入事件的主人公是小学生,而那些小学生所做的不道德的事情都是学生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这便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这样,学生在思考关于公共设施被损坏的情况时,便能够站在生活和自己的角度产生更客观的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评判笔者导入现象中小学生行为的错误,进而升华学生的道德理解。
3、通过课堂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实现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自主探究的有效手段,问题情境的设计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与推动作用,通过有效的提问,既可以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保持小学生在课堂的精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开始独立思考,随之检验教学效果[2]。小学生跟随教师一步步地思考和探究,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习惯,可以取得理想化的教学互动效果。比如,在《关注自己的形象》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在课上播放一组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图片中的这些人物,他们的仪容仪表有什么问题吗?如何能让他们看起来更好一些?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在图片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形象更好呢?教师还可以请同学们在课上进行互相观察,帮助同学指出他仪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4、打造开放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问题把握不到位,与学生之间缺少平等性,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思维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对于教育质量提升是非常不利的[3]。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平等教育观念,摒弃之前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学生通过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在综合能力方面也能实现质的飞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能力,提高道德和法制意识。
結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深入进行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愈加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弊端日益显现的同时,学习效果也令人堪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创新方法,教师需要回归生活,贴近实际,创设教学学习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提升,最终将大大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9(24)184-185.
[2]徐丽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9)111-112.
[3]高福明,殷雨薇.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之我见[J].才智,2020(17)66-67.
(黑龙江省哈尔滨五常市营城子满族乡中心学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200)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对策探究
引言: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干扰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课堂教学形式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指导表面化,师生互动效果不尽人意,极大地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改善弊端现状势在必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是教师们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耐心指导小学生学习感悟、积极思考,善于整合各类资源,为更多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1、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有效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时分享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有效教学,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知识探究的自信心,逐渐地,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有出色表现[1]。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培养班级学生的自学观念、合作观念时,也要进行合理分组,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情况,让他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学习感悟更丰富,有效教学魅力尽显,整体教学质量必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比如,教师可在班级范围内划分协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一起做”为主题的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在讲解爱心折纸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爱心的折叠任务。在实践环节过后选出折叠任务的优胜组,派出小组代表为班级内其他同学讲解通过合作互助获得优胜的游戏心得。通过折纸实践小游戏的开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深入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道德与法治和核心素养的完善和发展。
2、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有效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生活,促使小学生学以致用所学知识,解决好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来深化班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理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素材相联系是极好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兴趣源于生活,带有生活元素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联系生活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从更多方面对生活有所感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在讲《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时,笔者便联系生活中共享单车被小学生随意拆锁、乱扔的现象。笔者先是为学生介绍了共享单车为人们出行所带来的便利,然后引出有些小学生随意损坏共享单车以及一些其他公共设施的事情,让学生点评这些小学生的行为。由于笔者所导入事件的主人公是小学生,而那些小学生所做的不道德的事情都是学生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这便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这样,学生在思考关于公共设施被损坏的情况时,便能够站在生活和自己的角度产生更客观的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评判笔者导入现象中小学生行为的错误,进而升华学生的道德理解。
3、通过课堂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实现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自主探究的有效手段,问题情境的设计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与推动作用,通过有效的提问,既可以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保持小学生在课堂的精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开始独立思考,随之检验教学效果[2]。小学生跟随教师一步步地思考和探究,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习惯,可以取得理想化的教学互动效果。比如,在《关注自己的形象》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在课上播放一组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图片中的这些人物,他们的仪容仪表有什么问题吗?如何能让他们看起来更好一些?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在图片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形象更好呢?教师还可以请同学们在课上进行互相观察,帮助同学指出他仪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4、打造开放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问题把握不到位,与学生之间缺少平等性,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思维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对于教育质量提升是非常不利的[3]。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平等教育观念,摒弃之前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学生通过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在综合能力方面也能实现质的飞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能力,提高道德和法制意识。
結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深入进行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愈加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弊端日益显现的同时,学习效果也令人堪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创新方法,教师需要回归生活,贴近实际,创设教学学习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提升,最终将大大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9(24)184-185.
[2]徐丽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9)111-112.
[3]高福明,殷雨薇.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之我见[J].才智,2020(17)66-67.
(黑龙江省哈尔滨五常市营城子满族乡中心学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