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惊天下一一殷墟记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zer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1959年游访安阳殷墟时,赞美安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留下的诗句。
  翻开华夏史册,处处可见安阳源头文明的踪迹——甲骨文在安阳发现、颛顼帝喾二帝生活并葬于安阳、《周易》诞生于安阳,安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字之根、人祖之根、文化之根。
  这里的故事,从三千年前讲起
  据《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商朝的都邑曾数度迁徙,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即今日的安阳),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灭亡后,逐渐沦为废墟。
  殷墟曾经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
  煌煌之都,故事从头说
  殷墟遗址公园,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面积约36平方公里。
  在步人殷墟遗址公园时,大门处的“甲骨文发现地”石碑映入眼帘,六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向来者诉说着这个伟大的发现。
  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这里,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这里,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是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殷墟所在,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在这里的现存遗迹中,不仅发现有商代统治阶层的遗存——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而且也有普通平民的居住遗址和家族墓地等。
  殷墟是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殷墟的洹北商城,具有高大的城墙、威严的宫殿、特别是严格的“中轴线”布局,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历代城市的特征。
  中国古代最早“档案库”·甲骨文窖穴
  殷墟宫殿宗庙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的文字造字法则,对3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对甲骨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铭记千年风华·青铜器展馆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礼器有鼎、斛、簋、觚、爵等,乐器有铙、铃、钲等,兵器有戈、矛、钺、刀、镞等,工具有锛、凿、斧、锯、铲等,生活用具有铜镜、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装饰艺术品有人面具、人头面具、铜牛、铜虎、铜铃等。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礼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还有工具以及其他杂器。1950年——1986年间,发掘所得礼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还有一些工具、艺术品和杂器。1986年以后,仍有不少青铜器被发现。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号墓——妇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种类齐全。
  最大最重的当属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铜器,也是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中国最早女将领·妇好墓
  著名的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
  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殷墟车马坑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同时,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突出表现了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体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但由于受当时发掘技术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的木质车架清出。1953年在殷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车子的残迹,搞清了车子的大体结构及部分构件的尺寸。殷墟发现并清理的多座车马坑以及道路遗存,展示了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及工艺水平等,都是极重要的研究资料。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商代宗庙建筑·乙七基址
  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突出表现在丧葬和祭祀制度中,在营造官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
  殷墟发现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遗迹,为商代晚期大规模的人祭、人殉现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基址为商代宗庙建筑遗址,规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为不凡。宗庙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整个建筑完成后,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的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
  在乙七基址之南曾发现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车马坑遗迹,有北、中、南三组,仅在中组80座祭祀坑中,就发现人牲390余人。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与“人殉”的野蛮残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时期达到了极致。
  中轴礼序·乙二十仿殷大殿
  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组基址上复原的其中一座,它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所以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是宮殿宗庙区主要建筑之一,该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正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造型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殷墟的发掘,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蜚声中外而又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其他文献
百年之前,风雨如晦,河山危殆,万民戚惶。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创立民国,为救亡图存,诸志士仁人殚精竭虑。然而,清风无法吹起死水的涟漪,唯内引源头活水,外降雷霆暴雨,才可荡涤污浊,澄清玉宇。  一本杂志与一场游行  经历器物与制度改革的失败后,人们的目光投向了文化层面。辛亥革命后,文化保守主义失去政权庇护的土壤,却仍不死心,以尊孔复古为自己的旗帜,后期通过“孔教“与帝制复辟联系起来。然而,
期刊
每年一到暮春时节,小区里就能听到阵阵蛙鸣。  蛙声是从附近水渠传过来的。那些青蛙好像在比赛似的,“呱呱”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彻夜不停。小区就夜夜环绕在一片片蛙声里了。  我喜欢听蛙鸣。那些蛙声总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田园情怀。  我的童年在苏北乡下度过,在我印象中,稻田是青蛙最活跃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水稻随风起伏,飘散着淡淡清香。水沟里,稻田边,不时有青蛙“扑腾、扑腾”地跳跃,偶尔传来一阵“呱呱
期刊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旃十乘,大糟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商颂·玄鸟》
期刊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  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第十》  这一段是讲孔子吃东西的问题,读这一段对我们养生很有意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期刊
一片甲骨惊天下  人生聪明识字始,字从何来?来自殷墟。  刀耕火种的汗水,划过龟甲、牛骨,篝火旁刻下的一笔一划,开启了整个民族的文明历程。  汉字,线条流畅;汉语,字正腔圆。  祖先的智慧从一片片甲骨中传承,文明信史从此落于笔端。  古朴中蕴藏智慧,隽永里绽放辉煌。  一件青铜传百世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为何物?国之重器。  四足双耳的厚重,是礼仪之邦的气度;  雷纹为地,盘龙叱咤,饕餮威武,
期刊
《见字如面第2季》第11期:的主题是成长,姚晨作为朗读嘉宾选择了台湾作家简媜写的《给孔子的一封信》。文章中简媜替代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母亲,给孔子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情真意切,讨论的教育问题发人深思。  孔子先生您好:  很不好意思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我是您的崇拜者,现在在做家庭主妇,我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有一个老公。  实在是很不得已的啦,我也不知道您家电话(一O四说没有登记),只好写信;我也没有念
期刊
近阶段,有意无意地读了不少唐代的“访不遇”诗,出于好奇,我将《全唐诗》中的“访不遇”诗随便数了一下,竟有99首之多。最早的一首“访不遇”诗当是宋之问的《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因以题壁赠杜侯杜四》。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笔者查阅了一下《宋诗钞》,宋代的“访不遇”诗仅有12首,元明清以来,就更少了。  但我总觉得,古人的“访不遇”,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情志,一种幸福。我羡慕他们的“访不遇”
期刊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位范姓古董商携带了一些有神秘字符的甲骨到北京,给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看。王氏鉴定甲骨上的文字应是三代古文,并让古董商替他大量收购。甲骨文的发现,随即引发了民间对甲骨的私掘热潮。一时间,古董商、药贩子、考古学者、金石学家都纷纷涌向河南安阳市的一个小村庄。  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鼻祖  最初,小屯村当地居民在耕地、挖地基等生产、建筑等活动中不断发现这种有字的甲骨。挖
期刊
“戊子贞,其烄于洹泉。”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孕育了安阳儿女,也滋养了灿烂的古都文明。在洹河之滨这片战略要地上,发生过无数次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随着考古发掘,被湮灭3000余年的古都遗址重现于世人面前。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建筑的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 聚焦殷墟遗址坐标  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甲骨卜辞中又称其为“商
期刊
泥封也称为“封泥”。泥封的出现,源于古代的人们处理公务的需要。在古代,人们因为处理公务的需要,把文书都用刀刻或用漆写在竹简或木札上,封发的时候,装在固定形式的斗槽或口袋里,用绳捆上,在打结的地方塞进去一块胶泥,然后在这块胶泥上盖上印章,作为信验,也就是凭证,以防私拆。这种钤有印章的胶泥块称为“泥封”,泥封的使用在秦、汉时期很流行,魏晉以后渐废。  由此看来,泥封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