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景色教学还需立体引导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舍语言精确度极高,在描写济南冬天景色时,从不同维度展开,显得极为大气。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时,关注景色时空,从三维立体角度展开引导渗透,符合学生认知基本规律。学生学习思维因此顺利启动,并与文本作者形成多重情感共鸣。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景色;立体构建;阅读;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3801
  《济南的冬天》是语言大师老舍笔下的精美散文,其景色描写堪称精美,景色有远近细大特征,有相互搭配映衬设计,还有虚实景色安排,从不同视角为我们提供观赏机会。特别是景色立体感更突出,也为阅读鉴赏教学提供经典素材。为让学生获得立体感知,教师要从不同方位切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景色经纬坐标,实现阅读赏析的全景渗透。
  一、空间切入,感知景色立体空间
  《济南的冬天》中景色空间位置非常清晰,居高临下鸟瞰,偌大的济南,在作者笔下,竟然可以放在一个四面群山环抱的小小摇篮里。在景色远近、大小视角构建时,也给人带来鲜明空间感。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时,不妨从空间角度展开设计,让学生说说远景下的济南、近景下的济南是什么样子,也可以说说具体到一个点的景色,用放大镜来细致观察。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因为明确了欣赏展开方向,学生学习探索有条不紊。成果展示时,学生从个性认知角度展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学生认为:“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是写微观景色,利用生动比喻,描绘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那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都拿出来了。”这细致入微的展示,是特写镜头,让人爱不释手。
  济南的冬天很美,如果学生没有空间观念,自然难以建立立体意识,让学生来说济南的美,肯定是说不好,让学生写眼前的美景,也会找不到坐标。因此,这不仅是一个方位问题,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构建,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方法的改进。
  二、映衬切入,测试景色层次厚度
  在景色描写中,能够利用相互映衬原理展开创作,自然是比较高级的技法运用。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文本中有多处映衬写法应用,细细品味,真的可以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在阅读欣赏教学中,教师从映衬角度展开教学设计,也可以成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获得不同寻常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找出多种事物参与的景色描写;然后对所有影像事物的地位展开比对研究,看看哪些景物属于作者描写对象,哪些属于“陪衬”;最后确定映衬对子,体会景色描写特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多重探究。有学生找出:文本中以“矮松的青黑”来映衬“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教师继续追问:泉水和垂柳,泉水不忍心冻上,因为垂柳要在水中留个影,这应该是泉水映衬垂柳。这样说法正确吗?学生讨论更为热烈,最后达成共识:这是相互映衬,没有主次之分。
  从学生认知成长可以看出,学生对映衬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特别是最后讨论结果能够给出相互映衬,这无疑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蜕变和升华。映衬是一种写景技巧,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不现实,教师利用空间意识展开教学引导,很快就获得巨大成效,这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三、虚实切入,探索景色存在形式
  《濟南的冬天》景色描写中,作者不仅关注景色空间维度、映衬厚度,还有意识启动实景虚景相结合写法,对济南特殊冬景展开个性描绘。学生对实景虚景缺少必要的认知,教师需要先给学生讲解实景虚景内质特征。特别是利用文本中的实例展开比对,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认知。在发动学生展开体验时,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实景是现实中存在的景色,而虚景则是想象出来的,实景虚景相结合,能够极大丰富景色描写内涵。学生举例说明,文本开始部分:“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还有一个段落:“最妙是下点小雪呀……”这些景色都是假想出来的,当然是虚景,但济南的确是这个样子,只是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来的景色特征,作者将之集中放在一起,目的是增加景色浓度,在给人美好感觉的同时,也引发多重想象。教师针对学生相关解读展开点评,课堂学习气氛和谐。为提升学生描写技巧,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操作,学生自由选择景色描写,实际运用实景虚景写法。课堂展示时,学生实践操作效果显著,教师给出专业点评。
  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实景和虚景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认知基础,也为后来实际操作做好坚实铺垫。学生实际分辨时,没有遇到任何障碍,阅读欣赏顺利展开。学生接着展开实战演练,顺利掌握了这种描写手段。
  《济南的冬天》景色描写错落有致,层次感鲜明,这是古老济南的真实写照。“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作者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展开景色,其三维空间意识凸显。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也进行立体切入,促使学生快速构建立体思维认知,学习大家写景、览景、观景、析景、叹景、赏景基本手法,真正实现阅读赏析认知的内化。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工作的有效实施。在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校本教材开发的拓展性,建立一定的协作、合作机制,提高校本教材开发效率,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提高校本教材的应用效率,对校本教材的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高中
[摘 要]在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时,我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的意义、在文言文教学中图表的具体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要注意的事项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自己在运用2016部编教材教学文言文时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图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要]历史教学不能只沉湎于“史”的层面,应该注重对历史的感悟思考。移情入史,感悟历史,就是需要发挥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真正感悟历史、理解历史。  [关键词]历史情境;感悟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72-02  中国有句古训,“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
[摘要]历史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价值观的主渠道。而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过杂,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材变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中,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议题的确定。教师应立足课内文本的主题,选取与课内文本主题相关联的课外文本,围绕主题确定议题,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同样,围绕课内文本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确立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群文阅读,使学生在博览群文后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确立议题;主题;写作手法;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校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以“瘦、皱、漏、透”为外显特征的卓越课堂。“瘦”,意在简约,不追求过大容量,删繁就简,设计精炼;“皱”,意在生动,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尺水兴波”,跌宕起伏;“漏”,意在留白,不追求面面俱到,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动静相宜,补白相机;透,意在深刻,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教材析透、教师讲透、学生悟透。  [关键词]初中历史;卓越课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世界史教学中联系中国现实,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道路自信,也是家国情怀的题中之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正确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世界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66-02  历史要给学生的
[摘 要]语文教师要将字词句章等与学科有关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则需要以语文学科素养为基础,结合学生的非学科、非智力的因素投入。因此,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让课堂成为生活现场,建构丰富的语文学习生活;还需要用语文的方式,用趣味的故事把学生留在现场,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习得,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是一个从教学到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
[摘 要]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有三个要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这三个要素的达成,就是历史教学的三个不同境界。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达到这三个不同境界,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素养。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教师操之过急的做法。教师应学会等待学生,尊重学生个体成长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平台,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等待”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4-0077-03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笔者发现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教师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