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从未间断,这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文化传承的载体。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领域众多,资源丰富,从公约规定的情况来看,不论是那一类都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些领域包括戏曲、建筑艺术、乐器演奏、文学艺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会给它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产负面效果。本文将探讨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评价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
1、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或消失的危险
截止目前,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日益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标准化和环境恶化情况严重,再加上旅游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随时都有可能会消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是对其保护工作却开展的较晚,这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抢救,以致于消失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的加快,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弱势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使得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日趋同一化,逐渐缩小了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传承的原生土壤和社会环境正在日益丧失,损毁、消亡和流失的速度十分惊人。例如:陕西省西安腰鼓、蓝田水会音乐、秦腔等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但是其中被列入到了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文化项目名录有13项。还有诸如商洛花鼓戏、洋县佛教音乐、同州梆子和户县灯碗腔等这些都面临这消亡的危险,所以不能够进入推荐名录。杨家埠是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历史有几百年之久,然而如今传人只有一个。再如,二十几年前农村人们服饰上都会有的刺绣,这几乎所有农村妇女都会的手工,而如今这些作品十分罕见,只能作为昂贵的工艺品进行出售了,会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地方方言有80多种,其中有十多种面临消亡的危险。而在山西,由于认识不足,保护不力,经费欠缺,数十种小剧种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余的都消亡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活化
1、利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传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山水自然风景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成了最为传统的旅游产品,但是并没有将这些景观中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山水风物所蕴含的不只是人们的性情和风俗习惯,也是人们进行审美欣赏的对象和激发人们艺术创作的源泉,能够将自然美和历史神韵展现出来。拿三峡地区来说,山川通逸之态和风物灵秀之气将多种景观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因为其中的人文意蕴,人们才会对其倍加欣赏。在巴山楚水的逗引下,众多民间文艺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依据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创造出了无数动人的神话、歌谣、故事等等,任何一处自然景观都都有着很多个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让后人们不断地进行探寻和品味。瞿塘峡夔门的大禹打通河道的传说、巫峡十二峰的神女传说、王昭君故里的景观传说和关于三国、钓鱼城、抗战陪都史事的传说,等等。对这些自然景观类传统旅游产品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入的揭示,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同景区景点的文化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促进旅游活动的持久发展。例如在西陵峡北侧的兴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兴山古民歌,历史有800年之久,是巴蜀古歌的遗存,非常珍贵。“兴山三度音程”极具特色,能够在古代乐器如西周编钟的音列结构中获得印证,有极高的价值,至今仍然在兴山膊草锣鼓和兴山丧鼓两种乐器之中活跃着,而兴山县同时也是昭君故里。对兴山古民歌进行发掘,能够使得这一著名人文景观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宜昌丝竹和宜昌堂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夷陵区十分流行。这两种民间音乐在各种民俗事象中长期活跃着,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表征和慰藉,对他们进行开发能够使得西陵峡口风景区和晓峰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使其文化品位提到更好的层次。
2、创新开发模式
(1)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
将各地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融合到一起,效果很明显。例如,深圳的世纪之窗和民族园,会演出大西北的音乐、舞蹈等,进行民间工艺的展示,以此来吸引顾客。这种开发模式,不仅能够起到传播和教育的功能,还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此外,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过于追求商业利益以及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被剥离出来,所以容易造成肤浅的认识或歪曲其文化意蕴的情况,这样也会对伤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2)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
综合开发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起来,进行开发,多以庙会、节庆活动进行表现。很多传统的节庆活动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容,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就将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礼俗、习俗、传统游艺活动以及商贸活动包含在内,所以依托节庆活动等进行旅游开发,能够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其影响力,同时给传承人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得旅游产品取得市场份额。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进行开发,在其他旅游产品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渗透。例如在苏州园林表演昆曲、江南丝竹等,在少林寺安排武僧习武的场面。综合开发模式就在遗产原产地进行,因此影响力较大,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当然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损害。
结论:
总而言之,在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能够让社会全体自觉都参与到对其保护工作中来;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合理的发掘利用,及时抢救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曾艳.略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J].肇庆学院学报,2008,(1):42-45.
[2] 李哮沛.宜昌屈原文化建设的构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11
[3]孙文昌,郭伟.现代旅游学[M].青岛出版社,1997
[4]唐广良.可持续发展、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4)
[5]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 贵州民族研究,2007,(2)
(作者单位:贵州省福泉市文化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领域众多,资源丰富,从公约规定的情况来看,不论是那一类都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些领域包括戏曲、建筑艺术、乐器演奏、文学艺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会给它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产负面效果。本文将探讨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评价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
1、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或消失的危险
截止目前,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日益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标准化和环境恶化情况严重,再加上旅游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随时都有可能会消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是对其保护工作却开展的较晚,这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抢救,以致于消失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的加快,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弱势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使得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日趋同一化,逐渐缩小了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传承的原生土壤和社会环境正在日益丧失,损毁、消亡和流失的速度十分惊人。例如:陕西省西安腰鼓、蓝田水会音乐、秦腔等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但是其中被列入到了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文化项目名录有13项。还有诸如商洛花鼓戏、洋县佛教音乐、同州梆子和户县灯碗腔等这些都面临这消亡的危险,所以不能够进入推荐名录。杨家埠是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历史有几百年之久,然而如今传人只有一个。再如,二十几年前农村人们服饰上都会有的刺绣,这几乎所有农村妇女都会的手工,而如今这些作品十分罕见,只能作为昂贵的工艺品进行出售了,会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地方方言有80多种,其中有十多种面临消亡的危险。而在山西,由于认识不足,保护不力,经费欠缺,数十种小剧种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余的都消亡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活化
1、利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传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山水自然风景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成了最为传统的旅游产品,但是并没有将这些景观中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山水风物所蕴含的不只是人们的性情和风俗习惯,也是人们进行审美欣赏的对象和激发人们艺术创作的源泉,能够将自然美和历史神韵展现出来。拿三峡地区来说,山川通逸之态和风物灵秀之气将多种景观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因为其中的人文意蕴,人们才会对其倍加欣赏。在巴山楚水的逗引下,众多民间文艺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依据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创造出了无数动人的神话、歌谣、故事等等,任何一处自然景观都都有着很多个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让后人们不断地进行探寻和品味。瞿塘峡夔门的大禹打通河道的传说、巫峡十二峰的神女传说、王昭君故里的景观传说和关于三国、钓鱼城、抗战陪都史事的传说,等等。对这些自然景观类传统旅游产品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入的揭示,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同景区景点的文化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促进旅游活动的持久发展。例如在西陵峡北侧的兴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兴山古民歌,历史有800年之久,是巴蜀古歌的遗存,非常珍贵。“兴山三度音程”极具特色,能够在古代乐器如西周编钟的音列结构中获得印证,有极高的价值,至今仍然在兴山膊草锣鼓和兴山丧鼓两种乐器之中活跃着,而兴山县同时也是昭君故里。对兴山古民歌进行发掘,能够使得这一著名人文景观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宜昌丝竹和宜昌堂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夷陵区十分流行。这两种民间音乐在各种民俗事象中长期活跃着,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表征和慰藉,对他们进行开发能够使得西陵峡口风景区和晓峰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使其文化品位提到更好的层次。
2、创新开发模式
(1)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
将各地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融合到一起,效果很明显。例如,深圳的世纪之窗和民族园,会演出大西北的音乐、舞蹈等,进行民间工艺的展示,以此来吸引顾客。这种开发模式,不仅能够起到传播和教育的功能,还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此外,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过于追求商业利益以及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被剥离出来,所以容易造成肤浅的认识或歪曲其文化意蕴的情况,这样也会对伤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2)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
综合开发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起来,进行开发,多以庙会、节庆活动进行表现。很多传统的节庆活动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容,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就将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礼俗、习俗、传统游艺活动以及商贸活动包含在内,所以依托节庆活动等进行旅游开发,能够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其影响力,同时给传承人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得旅游产品取得市场份额。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进行开发,在其他旅游产品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渗透。例如在苏州园林表演昆曲、江南丝竹等,在少林寺安排武僧习武的场面。综合开发模式就在遗产原产地进行,因此影响力较大,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当然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损害。
结论:
总而言之,在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能够让社会全体自觉都参与到对其保护工作中来;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合理的发掘利用,及时抢救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曾艳.略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J].肇庆学院学报,2008,(1):42-45.
[2] 李哮沛.宜昌屈原文化建设的构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11
[3]孙文昌,郭伟.现代旅游学[M].青岛出版社,1997
[4]唐广良.可持续发展、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4)
[5]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 贵州民族研究,2007,(2)
(作者单位:贵州省福泉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