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高中英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英语高分新生。高中英语教育应当转变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对英语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探究以及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自主地思考,得出自己对英语语言以及英语文化的理解。因此,抛砖引玉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一、导学式英语教学的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导向的目标控制体系。”因此,教师要带着目标进行教学,在师生共同达标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指导课堂方向。教学目标应体现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情感)的要求。知识目标,即要求能够正确听懂、说出、认读单词(句子),能够初步唱出本课的歌谣等。技能目标,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话题交际。情感目标,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自主学习态度、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能够理解、尊重、欣赏不同的文化。
二、导学式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进程
导学即启发,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或互相讨论而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整合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安排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或更换。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引导的方法可采取“导学案”方式。导学案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头脑风暴,即设计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问题,此类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学习本课而得出。第二,有导向的预习方案,即在剖析重难点后将他们有条理地有系统地列出,但不直接总结出规律,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找寻答案,最终自己得出规律。第三,夯实练习,即设计相关重难点考题,让学生能够明显地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
2.妙用多媒体,扩宽学生眼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幻灯片、录音、电影等多媒体,把语言内容以学生能接受且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开拓视野,借鉴和吸收外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感受真实的生活氛围,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黑板、粉笔的不足,增添了课堂的活力。但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动形象和声音图像效果而忽视教学内容,影响课堂实效。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一般用作课堂引入,即暖场,引起学生开动脑筋对本课课题进行思考的部分。选用的内容要多注重其趣味性,与本课相关性以及体现外国文化的实际运用性。
3.情感构筑课堂,引起学生共鸣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而课堂情感构筑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行为上的参与性,即教师要深入学生,不能固守讲台。第二,语言上的鼓励性,同一件事情,以不同的语言进行回复,所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是天壤之别。如,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正确” 和“接近,但不确切”对学生以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不断唤醒、鼓舞和激励。”所以,真情激励的话语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泵,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但不忽视对错误的指正。激励体制定会让课堂开出美丽的花。
4.创造多维互动,突出学生主体
英语课的实践性很强。英语学习是一个learning by doing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造多项互动活动,让学生突破语言冰冷的外壳,进入丰富有趣的内涵世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活化课堂。可通过游戏或表演提供虚拟或真实的情景,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任务,变单项的灌输为多项的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表现自己,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语言综合运用的任务中来。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如对话,话剧表演,team work,PPT展示,辩论,根据动作说英语等……。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通过不断的参与和情感体验,享受课堂主体地位的权利,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三、导学式英语教学的评价
导学式英语教学的评价要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基础上加入形成性评价,且要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学生的课前准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作业完成情况、口头表达能力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形成性评价在导学式课堂中运用广泛。竞赛法是其实行的载体。比如说,课前三分钟铃声一响,教师就观察各小组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对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对导入式问题的思考讨论,也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由下课时的放松状态很快地进入到紧张有序的课堂状态。各小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是形成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在操练过程中,为了本组的胜利,学生之间要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而在平常,学生是较难做到这些的,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它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学生可以从中找出本阶段学习存在的优点及缺点,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自主地思考,得出自己对英语语言以及英语文化的理解。因此,抛砖引玉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一、导学式英语教学的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导向的目标控制体系。”因此,教师要带着目标进行教学,在师生共同达标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指导课堂方向。教学目标应体现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情感)的要求。知识目标,即要求能够正确听懂、说出、认读单词(句子),能够初步唱出本课的歌谣等。技能目标,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话题交际。情感目标,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自主学习态度、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能够理解、尊重、欣赏不同的文化。
二、导学式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进程
导学即启发,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或互相讨论而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整合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安排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或更换。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引导的方法可采取“导学案”方式。导学案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头脑风暴,即设计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问题,此类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学习本课而得出。第二,有导向的预习方案,即在剖析重难点后将他们有条理地有系统地列出,但不直接总结出规律,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找寻答案,最终自己得出规律。第三,夯实练习,即设计相关重难点考题,让学生能够明显地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
2.妙用多媒体,扩宽学生眼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幻灯片、录音、电影等多媒体,把语言内容以学生能接受且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开拓视野,借鉴和吸收外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感受真实的生活氛围,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黑板、粉笔的不足,增添了课堂的活力。但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动形象和声音图像效果而忽视教学内容,影响课堂实效。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一般用作课堂引入,即暖场,引起学生开动脑筋对本课课题进行思考的部分。选用的内容要多注重其趣味性,与本课相关性以及体现外国文化的实际运用性。
3.情感构筑课堂,引起学生共鸣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而课堂情感构筑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行为上的参与性,即教师要深入学生,不能固守讲台。第二,语言上的鼓励性,同一件事情,以不同的语言进行回复,所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是天壤之别。如,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正确” 和“接近,但不确切”对学生以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不断唤醒、鼓舞和激励。”所以,真情激励的话语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泵,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但不忽视对错误的指正。激励体制定会让课堂开出美丽的花。
4.创造多维互动,突出学生主体
英语课的实践性很强。英语学习是一个learning by doing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造多项互动活动,让学生突破语言冰冷的外壳,进入丰富有趣的内涵世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活化课堂。可通过游戏或表演提供虚拟或真实的情景,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任务,变单项的灌输为多项的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表现自己,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语言综合运用的任务中来。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如对话,话剧表演,team work,PPT展示,辩论,根据动作说英语等……。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通过不断的参与和情感体验,享受课堂主体地位的权利,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三、导学式英语教学的评价
导学式英语教学的评价要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基础上加入形成性评价,且要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学生的课前准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作业完成情况、口头表达能力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形成性评价在导学式课堂中运用广泛。竞赛法是其实行的载体。比如说,课前三分钟铃声一响,教师就观察各小组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对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对导入式问题的思考讨论,也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由下课时的放松状态很快地进入到紧张有序的课堂状态。各小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是形成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在操练过程中,为了本组的胜利,学生之间要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而在平常,学生是较难做到这些的,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它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学生可以从中找出本阶段学习存在的优点及缺点,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方式,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