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心理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教师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纠正其消极心理,通过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心理指导;数学;教学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较差,八年级后很难保持以前学习数学时的热情与自信。在三年的学习中,部分学生会因为遇到挫折,又没能及时克服,逐渐形成对学习数学的恐惧、自卑、厌学等消极心理,从而一步步地成为数学“学困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必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稳步提高。
一 、及时进行心理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直接原因,它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这将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利用新颖的、灵活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有意识地选用难度适中的测试卷,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体验到“我也是能够学好数学的”。这样,学生在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产生满足感,同时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则会产生焦虑、自卑,以至学习兴趣低落,从而削弱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解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意解析解题思路,通过同类题型的比较、归纳、综合,从而把课本习题引申、拓展变化,展示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变死板的知识传授为猜想、探究的过程。
二、适时纠正恐惧、自卑、自负等消极心理
数学学科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越是高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越严重,许多学生七、八年级时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到了九年级数学成绩就掉下一大截。经过调查表明,造成数学成绩退步的根源在于“后进生”极易产生自卑与厌学心理,而成绩优异的学生易产生自负心理。有的学生由于连续两三次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逐渐形成数学学习的自卑心理。这时,教师要及时找到学生一起分析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告知他们要自我突破心理障碍。同时,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作合理的思考、探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适时地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自卑不好,自负亦然。因此,教师应及时洞察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纠正。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数学成绩。
三、有效激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理
自信是做好许多事情的必备心理,表扬能够促进自信心理的建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应注重感情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的评价更需要注意倾注感情,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发自内心地表扬他们。然而,对学生过于频繁与廉价的表扬,不但意义不大,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因此,激励要以事实说话。如:“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这样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也为全班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总之,教师要善于从课堂上发现学生各具特点的闪光点,从而加以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奋进的学习态度。
总之,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如能灵活、及时地运用心理干预手段,进行心理诊断与调适,必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责任
[关键词] 心理指导;数学;教学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较差,八年级后很难保持以前学习数学时的热情与自信。在三年的学习中,部分学生会因为遇到挫折,又没能及时克服,逐渐形成对学习数学的恐惧、自卑、厌学等消极心理,从而一步步地成为数学“学困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必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稳步提高。
一 、及时进行心理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直接原因,它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这将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利用新颖的、灵活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有意识地选用难度适中的测试卷,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体验到“我也是能够学好数学的”。这样,学生在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产生满足感,同时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则会产生焦虑、自卑,以至学习兴趣低落,从而削弱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解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意解析解题思路,通过同类题型的比较、归纳、综合,从而把课本习题引申、拓展变化,展示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变死板的知识传授为猜想、探究的过程。
二、适时纠正恐惧、自卑、自负等消极心理
数学学科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越是高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越严重,许多学生七、八年级时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到了九年级数学成绩就掉下一大截。经过调查表明,造成数学成绩退步的根源在于“后进生”极易产生自卑与厌学心理,而成绩优异的学生易产生自负心理。有的学生由于连续两三次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逐渐形成数学学习的自卑心理。这时,教师要及时找到学生一起分析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告知他们要自我突破心理障碍。同时,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作合理的思考、探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适时地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自卑不好,自负亦然。因此,教师应及时洞察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纠正。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数学成绩。
三、有效激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理
自信是做好许多事情的必备心理,表扬能够促进自信心理的建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应注重感情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的评价更需要注意倾注感情,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发自内心地表扬他们。然而,对学生过于频繁与廉价的表扬,不但意义不大,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因此,激励要以事实说话。如:“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这样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也为全班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总之,教师要善于从课堂上发现学生各具特点的闪光点,从而加以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奋进的学习态度。
总之,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如能灵活、及时地运用心理干预手段,进行心理诊断与调适,必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