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不断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和重要建设目标。大理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有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然优势,但大理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成和谐社会仍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本文从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及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举的战略高度,充分说明了我国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也引发了学界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看法。
一、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
燕乃玲认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万本太则提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自然观上看。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二是从价值观上看。主张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的权利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三是从发展观上看。生态文明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模式。四是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强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注重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王慧敏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平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地平等,即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合理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界的程度,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稳定。二是代际平等,即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地享有地球资源与生态环境,当代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能透支后代人环境资源的利用,建立有限资源在不同代际间合理分配与补偿的机制。三是代内平等,就是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时要机会平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笔者认为,尽管论者们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看,共同之处是都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论述都不尽完善。
(二)关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努力。论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详尽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看法。论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钱俊生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郭强提出,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加大政策推动力度。任勇提出,要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魏澄荣认为,许多企业对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性不高,表面看是企业经营者认识水平问题,从深层看则是利益驱动不足。陈池波认为,任何生态经济问题,从根源上分析无不缘于利益关系的支配,是经济利益作用的结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钱俊生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张俊杰等人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战略选择。
健全法制。郭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个方面,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在上层建筑的法律领域,也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刘延春提出,有必要对我国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笔者认为学者们虽然从政策导向、经济发展、生态治理、法规健全、生态观念等方面对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各自的论述,但是仍然没有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给出一个系统的论述。
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转变观念。目前,这个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何海燕认为生态文明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思想。
张劲松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是要坚持发展、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
魏胜文、侯万锋认为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证。
钱燕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要义、以人为本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以及统筹兼顾方法的体现。
朱伟坚认为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根本、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王向阳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
笔者认为,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这一点,虽然学者们有表述上的差别,但都是从科学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出发对此进行阐述。笔者比较赞同史兆光的观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更加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升华。
(二)如何发挥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何海燕认为应该做到:一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四是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法律环境。
魏胜文、侯万锋认为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决策与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建立生态治理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季开胜认为应该从:一、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质,增强全民生态文明观念;二、加强环保制度建设,完善环保法规体系;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
笔者认为,学者们对于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虽然表述不同,但都是从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观念以及制定相关的生态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当前的生态现状。
三、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对于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大理州环境科学学学会的尚榆民、毕忠武在其论文《洱海流域环境保护新形势及其对策》中指出了洱海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有利条件、困难和压力,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工作思路和方法。重点应从结构控源、生态修复、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着手,以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研究和实施项目,并就上游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施的框架。大理市为贯彻落实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实施"两保护、两开发"(即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的战略部署,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不断深化大理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大理,进一步树立文明大理新形象
另外,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于相关的政法工作报告、文件规章、新闻报道等。从《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告第1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告第2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告第3号》、《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大理州实施方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以及《2009年洱海保护及洱源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见》等,同时大理市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大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且已经通过了专家审核,我们可以看出大理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
大理市以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立州、环境优先,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突出洱海保护治理,强化执法监督和污染控制,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实施,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生态保护等工作,创新机制,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致力于让全市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安全,使大理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目前,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共识,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因此,依托大理市的独特区位、自然以及民族优势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这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空间。笔者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对大理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探索出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0.
[2]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8.
[4]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崇富.科学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M].人民出版社,2006.
[6]于海亮.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l).
[9]拳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
[10]杨通进、高予远主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7,(4).
[11]关攻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发展,2007(6).
[12]曹新.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J].社会科学择刊,2002(2).
[13]钟明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J].前沿,2008(8).
[14]葛悦华.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8(4).
[15]朱伟坚.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
[16]史兆光.科学发展观视阈的生态文明解读[J].辽宁大学学报,2008(7).
[17]尚榆民、毕忠武.洱海流域环境保护新形势及其对策[J].2008年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8]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19]钱燕.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9).
[20]万本太.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08(1)
[21]郭素红.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22]魏胜文、侯万锋.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23]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生态文化,2004(1).
[24]盛世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7).
[25]钱俊生.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J].半月谈,2007,(21).
作者简介:张辉(1985-),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大理学院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举的战略高度,充分说明了我国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也引发了学界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看法。
一、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
燕乃玲认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万本太则提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自然观上看。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二是从价值观上看。主张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的权利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三是从发展观上看。生态文明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模式。四是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强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注重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王慧敏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平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地平等,即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合理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界的程度,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稳定。二是代际平等,即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地享有地球资源与生态环境,当代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能透支后代人环境资源的利用,建立有限资源在不同代际间合理分配与补偿的机制。三是代内平等,就是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时要机会平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笔者认为,尽管论者们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看,共同之处是都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论述都不尽完善。
(二)关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努力。论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详尽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看法。论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钱俊生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郭强提出,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加大政策推动力度。任勇提出,要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魏澄荣认为,许多企业对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性不高,表面看是企业经营者认识水平问题,从深层看则是利益驱动不足。陈池波认为,任何生态经济问题,从根源上分析无不缘于利益关系的支配,是经济利益作用的结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钱俊生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张俊杰等人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战略选择。
健全法制。郭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个方面,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在上层建筑的法律领域,也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刘延春提出,有必要对我国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笔者认为学者们虽然从政策导向、经济发展、生态治理、法规健全、生态观念等方面对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各自的论述,但是仍然没有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给出一个系统的论述。
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转变观念。目前,这个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何海燕认为生态文明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思想。
张劲松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是要坚持发展、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
魏胜文、侯万锋认为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证。
钱燕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要义、以人为本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以及统筹兼顾方法的体现。
朱伟坚认为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根本、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王向阳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
笔者认为,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这一点,虽然学者们有表述上的差别,但都是从科学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出发对此进行阐述。笔者比较赞同史兆光的观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更加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升华。
(二)如何发挥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何海燕认为应该做到:一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四是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法律环境。
魏胜文、侯万锋认为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决策与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建立生态治理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季开胜认为应该从:一、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质,增强全民生态文明观念;二、加强环保制度建设,完善环保法规体系;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
笔者认为,学者们对于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虽然表述不同,但都是从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观念以及制定相关的生态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当前的生态现状。
三、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对于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大理州环境科学学学会的尚榆民、毕忠武在其论文《洱海流域环境保护新形势及其对策》中指出了洱海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有利条件、困难和压力,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工作思路和方法。重点应从结构控源、生态修复、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着手,以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研究和实施项目,并就上游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施的框架。大理市为贯彻落实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实施"两保护、两开发"(即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的战略部署,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不断深化大理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大理,进一步树立文明大理新形象
另外,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于相关的政法工作报告、文件规章、新闻报道等。从《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告第1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告第2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告第3号》、《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大理州实施方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以及《2009年洱海保护及洱源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见》等,同时大理市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大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且已经通过了专家审核,我们可以看出大理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
大理市以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立州、环境优先,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突出洱海保护治理,强化执法监督和污染控制,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实施,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生态保护等工作,创新机制,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致力于让全市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安全,使大理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目前,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共识,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因此,依托大理市的独特区位、自然以及民族优势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这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空间。笔者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对大理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探索出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0.
[2]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8.
[4]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崇富.科学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M].人民出版社,2006.
[6]于海亮.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l).
[9]拳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
[10]杨通进、高予远主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7,(4).
[11]关攻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发展,2007(6).
[12]曹新.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J].社会科学择刊,2002(2).
[13]钟明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J].前沿,2008(8).
[14]葛悦华.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8(4).
[15]朱伟坚.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
[16]史兆光.科学发展观视阈的生态文明解读[J].辽宁大学学报,2008(7).
[17]尚榆民、毕忠武.洱海流域环境保护新形势及其对策[J].2008年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8]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19]钱燕.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9).
[20]万本太.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08(1)
[21]郭素红.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22]魏胜文、侯万锋.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23]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生态文化,2004(1).
[24]盛世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7).
[25]钱俊生.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J].半月谈,2007,(21).
作者简介:张辉(1985-),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大理学院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