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多样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很好地得以实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知识讲解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主要从实际教学出发,主要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创新教育。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到教学中的创新。无论是在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在解题技巧的分析上,教师都应具有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小学生由于年龄问题,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学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应从学生的角度思想、分析问题。要把简单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广大教师构建风趣幽默的数学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兴趣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有了兴趣,学生不仅能够主动思考问题,而且能够放下思想包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游戏化的教学等形式。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之前,我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接龙,游戏内容是把一个整数写成几个数的连乘积,并宣布三条游戏规则:(1)必须用乘号;(2)限用整数;(3)不能用1和它本身。
1= 6=2×3 11=
2= 7= 12=2×2×3
3= 8=2×2×2 13=
4=2×2 9=3×3 ...
5= 10=2×5 20=2×2×5
这种接龙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给学生创造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玩中悟理,在乐中求知,同时课堂教学妙趣横生、生机勃勃,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民主气氛
良好的教学范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抑感及对教师的畏惧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一种权威的形象,教室是一个严肃的学习圣地。学生受到这种思想意识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地听从于教师的安排,教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敢说,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只有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思考意识,如果有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一定不要怕打断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压制学生的想法。我们应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句发言。首先要肯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其次要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或者分析学生提出的观点,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我们甚至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只有给予充分重视,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更多创新的想法。
三、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思考和分析。数学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有“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心理冲动。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創新意识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四、突破教材局限,扩大学生视野
无论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或是构建问题情境,仅仅利用数学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单从提高兴趣来说,我们就应该拓展教学思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与数学相关的内容,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有亲切感,从而能够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教学中。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这无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五、重视个性差异,打破单一模式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知道,学生是有先天性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活由于先天因素或个人生活环境影响而略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学生不同我们的教学也应有所不同。我们要打破大单一的教学评价要求,要对后进生给予更多关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所以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定会造就更多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到教学中的创新。无论是在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在解题技巧的分析上,教师都应具有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小学生由于年龄问题,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学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应从学生的角度思想、分析问题。要把简单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广大教师构建风趣幽默的数学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兴趣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有了兴趣,学生不仅能够主动思考问题,而且能够放下思想包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游戏化的教学等形式。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之前,我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接龙,游戏内容是把一个整数写成几个数的连乘积,并宣布三条游戏规则:(1)必须用乘号;(2)限用整数;(3)不能用1和它本身。
1= 6=2×3 11=
2= 7= 12=2×2×3
3= 8=2×2×2 13=
4=2×2 9=3×3 ...
5= 10=2×5 20=2×2×5
这种接龙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给学生创造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玩中悟理,在乐中求知,同时课堂教学妙趣横生、生机勃勃,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民主气氛
良好的教学范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抑感及对教师的畏惧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一种权威的形象,教室是一个严肃的学习圣地。学生受到这种思想意识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地听从于教师的安排,教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敢说,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只有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思考意识,如果有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一定不要怕打断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压制学生的想法。我们应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句发言。首先要肯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其次要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或者分析学生提出的观点,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我们甚至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只有给予充分重视,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更多创新的想法。
三、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思考和分析。数学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有“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心理冲动。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創新意识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四、突破教材局限,扩大学生视野
无论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或是构建问题情境,仅仅利用数学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单从提高兴趣来说,我们就应该拓展教学思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与数学相关的内容,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有亲切感,从而能够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教学中。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这无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五、重视个性差异,打破单一模式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知道,学生是有先天性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活由于先天因素或个人生活环境影响而略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学生不同我们的教学也应有所不同。我们要打破大单一的教学评价要求,要对后进生给予更多关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所以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定会造就更多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