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实验则有助于其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声音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几乎每时每刻都萦绕在我们身边.虽然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事物,但只有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声音的概念、产生和传播.本文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总结了设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1 师生互动,巧妙导入教学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声音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对学生而言,它虽然是熟悉的事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陌生,我们无论在哪里、什么时间都能听到声音,却不清楚产生声音的原因以及其传播过程.所以,在教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时,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充分发挥主动学习能力,探索未知内容.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增強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真正理解有关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理论.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流、沟通,需要以语言为载体,互相交换信息,而声音则是传递语言的媒介,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知道什么,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等问题,活跃课堂氛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好奇心强烈,自然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室里面,可以听到楼道里其他学生打闹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会因为墙壁而被阻隔,那还有什么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我们平时通过说话发出声音时,好像只动了嘴唇,那声音究竟是如何发出的呢?”“地球上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假如到了火星,还能这么容易地听到声音吗?”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在认真地参与讨论和探究,这也说明其对声音产生及传播的求知欲望很强.教师应当先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称赞其课前预习做得好,问题重要或新颖,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接着引导其共同开始模拟实验,揭开声音产生及传播的神秘面纱.
2 合理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该部分教学内容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所以实验也分为两个,即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2.1 探讨产生声音的原因
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实验.要求每个成员任意选择一样工具,利用其制造声音,认真观察声音产生的过程,分析这些工具在发出声音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什么,并且开展组间讨论.同学们听到要求后纷纷表示很有兴趣,很快融入了实验之中,气氛良好.比如,一些学生固定橡皮筋的一端,一只手将其另一端拉住,另一只手在橡皮筋上随意地拨动,这样振动中的橡皮筋就发出了声音;有的学生用鼓槌在鼓面上敲打,振动的鼓面发出了打击的声音;有的学生随意拨动吉他的琴弦,琴弦在振动的同时,发出优美的声音;还有的同学将一只塑料直尺放在桌子边上,使其两边分别在桌外与桌子上,随意用手拨动直尺,在振动的同时,直尺发出了声音.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此时教师再给予适当引导,要求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结,发出A、B、C等字母的声音,并认真感受手在喉结处的振动,利用类似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白物体要通过振动来发出声音,发声的基础就是振动,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一切物体发声都需要振动的知识点.
2.2 探讨传播声音的条件
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正在响铃)和抽气机,利用抽气机缓缓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闹钟是否还在发声以及声音的强弱.大多数学生可以描绘出闹钟铃声的具体变化,也就是玻璃罩中的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铃声也逐渐变小,最后当抽出所有空气时,闹钟也不再发声,学生纷纷准确描述出闹钟铃声的变化过程.接着,为了证明该描述,教师再将空气缓缓充入玻璃罩中,直到空气充满玻璃罩,同样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并描述铃声变化,发现在充入空气后,玻璃罩中的闹钟又发出了声音,充入更多的空气可以增大闹钟铃声,当玻璃罩中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铃声大小不再变化.实验过程见图1.
此时教师询问学生根据闹钟铃声随着抽气和充气操作的变化过程,能够得到什么结论.一些学生说:“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有的学生回答:“闹钟铃声会随着玻璃罩中空气密度的增大而变大.”这些回答都和声音传播相关,并且点到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使其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提升,比如提问:宇航员在探索月球时,互相之间的距离很近,但为什么在交流时还要采用无线电设备?根据刚才的实验,学生们很快就能回答是因为月球不存在空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真空之中,无线电波是能传播的,因此宇航员将无线电波当作交流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利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来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此外,声音在固体介质与液体介质中也可以传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或举例来证明这一特性,给出讨论时间,鼓励其充分交流,自由表达观点.有的学生说:“钓鱼的人都会保持安静,害怕鱼在水中听到人的声音而不上钩,说明液体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还有同学说:“大家在房间外谈话时,房间内的人可以听到,在房间内说话时,房间外的人也可以听到,说明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通过固体介质传播.”这种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到答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理解新学的知识,并且在短时间内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 课堂总结,提高学生把握能力
通过“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两个实验,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完成实验后,教师需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当堂课的知识点,从而进一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达到巩固已学内容的目的.
3.1 通过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根据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学生已经得出了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结论,为了有效巩固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能证明该结论的例子.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短暂思考后举出了许多例子.有学生说,瀑布的水垂直从高处落下,与石头发生撞击,使周围空气振动,便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有的学生说,表演者在吹口琴时,琴内的弹簧片受到气流作用而振动,发出优美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歌唱家唱歌时,因为声带振动而发出了令人沉醉的歌声.这些例子都能证明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同时也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声音产生的知识.
3.2 具备介质才能传播声音
气体、固体、液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在多种介质中均能实现,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尽相同,在真空之中声音是无法传播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些内容是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在完成教学后需要及时归纳与总结当堂课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将教学思路理清,全面掌握知识点.通过课后的小实验,指导学生对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增强其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知识掌握程度.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学习知识时,兴趣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其积极探索声音的奥秘.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深入了解与全面掌握物理知识.但目前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参与度不高,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1 师生互动,巧妙导入教学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声音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对学生而言,它虽然是熟悉的事物,但同时也让人感到陌生,我们无论在哪里、什么时间都能听到声音,却不清楚产生声音的原因以及其传播过程.所以,在教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时,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充分发挥主动学习能力,探索未知内容.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增強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真正理解有关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理论.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流、沟通,需要以语言为载体,互相交换信息,而声音则是传递语言的媒介,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知道什么,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等问题,活跃课堂氛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好奇心强烈,自然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室里面,可以听到楼道里其他学生打闹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会因为墙壁而被阻隔,那还有什么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我们平时通过说话发出声音时,好像只动了嘴唇,那声音究竟是如何发出的呢?”“地球上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假如到了火星,还能这么容易地听到声音吗?”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在认真地参与讨论和探究,这也说明其对声音产生及传播的求知欲望很强.教师应当先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称赞其课前预习做得好,问题重要或新颖,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接着引导其共同开始模拟实验,揭开声音产生及传播的神秘面纱.
2 合理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该部分教学内容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所以实验也分为两个,即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2.1 探讨产生声音的原因
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实验.要求每个成员任意选择一样工具,利用其制造声音,认真观察声音产生的过程,分析这些工具在发出声音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什么,并且开展组间讨论.同学们听到要求后纷纷表示很有兴趣,很快融入了实验之中,气氛良好.比如,一些学生固定橡皮筋的一端,一只手将其另一端拉住,另一只手在橡皮筋上随意地拨动,这样振动中的橡皮筋就发出了声音;有的学生用鼓槌在鼓面上敲打,振动的鼓面发出了打击的声音;有的学生随意拨动吉他的琴弦,琴弦在振动的同时,发出优美的声音;还有的同学将一只塑料直尺放在桌子边上,使其两边分别在桌外与桌子上,随意用手拨动直尺,在振动的同时,直尺发出了声音.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此时教师再给予适当引导,要求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结,发出A、B、C等字母的声音,并认真感受手在喉结处的振动,利用类似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白物体要通过振动来发出声音,发声的基础就是振动,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一切物体发声都需要振动的知识点.
2.2 探讨传播声音的条件
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正在响铃)和抽气机,利用抽气机缓缓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闹钟是否还在发声以及声音的强弱.大多数学生可以描绘出闹钟铃声的具体变化,也就是玻璃罩中的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铃声也逐渐变小,最后当抽出所有空气时,闹钟也不再发声,学生纷纷准确描述出闹钟铃声的变化过程.接着,为了证明该描述,教师再将空气缓缓充入玻璃罩中,直到空气充满玻璃罩,同样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并描述铃声变化,发现在充入空气后,玻璃罩中的闹钟又发出了声音,充入更多的空气可以增大闹钟铃声,当玻璃罩中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铃声大小不再变化.实验过程见图1.
此时教师询问学生根据闹钟铃声随着抽气和充气操作的变化过程,能够得到什么结论.一些学生说:“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有的学生回答:“闹钟铃声会随着玻璃罩中空气密度的增大而变大.”这些回答都和声音传播相关,并且点到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使其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提升,比如提问:宇航员在探索月球时,互相之间的距离很近,但为什么在交流时还要采用无线电设备?根据刚才的实验,学生们很快就能回答是因为月球不存在空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真空之中,无线电波是能传播的,因此宇航员将无线电波当作交流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利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来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此外,声音在固体介质与液体介质中也可以传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或举例来证明这一特性,给出讨论时间,鼓励其充分交流,自由表达观点.有的学生说:“钓鱼的人都会保持安静,害怕鱼在水中听到人的声音而不上钩,说明液体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还有同学说:“大家在房间外谈话时,房间内的人可以听到,在房间内说话时,房间外的人也可以听到,说明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通过固体介质传播.”这种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到答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理解新学的知识,并且在短时间内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 课堂总结,提高学生把握能力
通过“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两个实验,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完成实验后,教师需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当堂课的知识点,从而进一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达到巩固已学内容的目的.
3.1 通过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根据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学生已经得出了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结论,为了有效巩固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能证明该结论的例子.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短暂思考后举出了许多例子.有学生说,瀑布的水垂直从高处落下,与石头发生撞击,使周围空气振动,便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有的学生说,表演者在吹口琴时,琴内的弹簧片受到气流作用而振动,发出优美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歌唱家唱歌时,因为声带振动而发出了令人沉醉的歌声.这些例子都能证明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同时也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声音产生的知识.
3.2 具备介质才能传播声音
气体、固体、液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在多种介质中均能实现,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尽相同,在真空之中声音是无法传播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些内容是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在完成教学后需要及时归纳与总结当堂课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将教学思路理清,全面掌握知识点.通过课后的小实验,指导学生对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增强其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知识掌握程度.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学习知识时,兴趣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其积极探索声音的奥秘.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深入了解与全面掌握物理知识.但目前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参与度不高,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