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社会经济特征,中西宗教信仰差异,中西语言、性格特征都是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了解文化,我们再去谈艺术,才有理有据,才能深挖艺术迥异之根源。本文着重通过对中西史学之比较研究,来阐述中西歌剧艺术的各自魅力。以使中国歌剧能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传承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文化视域;中西歌剧艺术;差异
前言
人类精神之花植根于何处?中西方艺术奇葩为何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中西文学艺术为何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最为观念兴叹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产物。无论是中国还是希望的文艺作品及其文艺理论都是结晶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凡是和人生觀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一卷)如果脱离了产生中西文学艺术于是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文化特徵去空谈或臆测一通,势不可能说清楚什么的。为什么中西歌剧艺术呈现迥异的色彩?正因为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土壤、气候中,自然就散发着不同的芬芳,解除了滋味不同的果实。为了比较研究中西歌剧艺术首先我们要大致来了解中、西方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中西歌剧简况
一、歌剧(意大利语:opera,opere为复数形)是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体裁和形式,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西洋歌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几百年,从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再到民主主义,期间不乏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以供后人传唱。进入20世纪,西洋歌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些主要流派的作曲家创作出,影响力较大,具有本流派特征的重要歌剧。但这个时期的歌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较大。在内容上,他更多受到20世纪各种哲学、美学、文艺思潮的影响,表现的主人公常常是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反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受迫害、受凌辱、受歧视的小人物。在表现形式上,20十几个具有的作品与传统的变现方式联系较多。有的的作品与传统的表现方式联系较少。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
版本。
二、中国歌剧要分为中国戏剧和“新歌剧”,中国新歌剧是为了区别于传统戏曲。他既不同于传统戏剧,又有别与西洋歌剧
1、中国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起源与原始歌舞,早在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个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然后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宋元南戏。元代的元杂剧让中国戏曲进入到第一个繁盛时期,明清的传奇进入到第二个繁盛时期。之后地方戏的出现,传奇不再是唯一。后又徽班进京,在北京扎下了根,形成了今天的京剧。
2、中国新歌剧的发展
探索阶段:中国新歌剧的产生(1919—1944)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前者是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白毛女》被当时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的歌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深入探索阶段:(195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
十年动乱,新歌剧停止了创作。1976年之后,新歌剧又有了新的突破,如“《伤逝》、《芳草心》《第一百个新娘》等。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要自问:“为何中西歌剧虽然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社会形态,但又各具特色呢?”这不得不从中西文化特征和差异与中西诗学特征里寻找答案。
一、相比较而言,西方社会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征。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西社会最根本的差异。这一差异首先是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西方文明导员于古希腊。“没有希臘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因此认清了古希腊,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整个西方。作为西方,古代文明滥觞之地的爱琴海趋于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嚆矢之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期地理环境是极不相同的。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山峦重叠,海洋炸了大半面积,这给古希腊提供了几号的晒伤交通。爱琴海区域又是一个多山地带,著名的奥林匹斯山就在期东北部,群山造成了贫瘠的土地,农业五大在希腊半岛上大显身手。人们为了谋求生计,获取财富主要依靠海上贸易。因而促进了古希腊手工业、航海业的高度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也就最终形成了以工商业城邦为中心的古希腊神回京的商业性特征。
于古希腊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民的摇篮——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还有面积约三是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也是广阔而肥沃的土地,因此,为农业成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收获,繁衍生息,农业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自先秦至清,中国社会的农业性特征一直是中国区别与西方的一个社会特征,而这以特征几千年来一直稳定地保持下来。 这样的社会特征,对中西文学艺术与诗学唱声了决定性的影响。
为什么西方古代以叙事文学为主,期根本原因还在于古希腊的商业性社会。商业社会那种海上之历险与奇遇、金银珠宝的寻求、战争与掠夺等色彩斑斓的生活,给文学艺术提供了大量的题材。于是,叙述这些社会生活与任务的史诗、杯具等叙事文学究大量生产出来了。著名的《荷马史诗》,意识叙述特洛伊之战,意识叙述奥德赛的海上历险。这种充满惊奇与恐惧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文学,正式西方文艺理论产生的丰厚土壤。西方文论大将模仿、史诗大讲情节与典型以及浪漫主义的高度发达,无不与这种文学艺术实践密切相关。
同样,中国古代文学为什么以抒情文学为主?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农业性社会生活使然。农业性社会没有海上的冒险,没有令人兴奋不已的奇遇,因此没有多少东西好叙说,人们每天的生活,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在田园里劳作,在山野中憩息,听到的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看到是“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唱得是“七月流火,九月援衣”这里是人间的天伦之乐,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于是乎,古人的是隔离洋溢着人间与大自然的和声,在这情景交融之中,就产生了乙肝无数晴为主的文学艺术传统。
二、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特征也是对中西诗学影响的一个重要
因素。
物质生产决定了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民族性格特征,同样,物质生产的特征也形成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文化心理特征。在西方社会,为了与可怕的法自然搏斗,需要用自己的指挥去战胜强大的自然界。就必须了解大自然,解开大自然的奥秘。于是乎,数学、天文、物理、几何、生物这些自然科学遍应运而生。自然科学的发达,必然影响到当时的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而中国,其农业经济没有造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中国古人也就俄没有西方那种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的迫切感,而是力倡天人合一,听天由命、安时处顺,天为而无不为。这种安贫、保守、可知的民族特征,表现在文艺理论上就形成了节制情感的“中和说”要求抒情不要过分,要有节制。要“发乎于情,止呼于礼”在文采上,则表现为质朴典雅,清丽恬淡,外枯中膏。显然,中国古代的天人和谐状况,虽没有导致宗教的迷狂,但伦理道德之风却远远比西方浓厚。
三、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商业性社会的天人对立,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中国农业性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天人和谐中的“怡然自乐”有造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外向的西方人爱智,内向的中国人尚贤,西方是向外探索的”思物”,中国是反求诸己的“思我”。无论是在方向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内向型心态,反映在问以上必然注重内在的气质、神韵,而西方的外向型心态,放映再问以上必然注重外在形象的模仿。
结语
通过以上的简单阐述,不难看出,由于中西文化特征的不同造成中西诗学的迥异,由于中西文学“性格”不同,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充斥着各自浓郁的特点。因而,笔者认为,艺术学习者和从事艺术工作者,光是学习艺术的技巧,只能说掌握了艺术的一层,我们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去了解艺术的背景,文化,还有所对应的文艺理论,这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需要领会和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
[2] 《西方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李秀军.
[3] 《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
【关键词】:文化视域;中西歌剧艺术;差异
前言
人类精神之花植根于何处?中西方艺术奇葩为何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中西文学艺术为何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最为观念兴叹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产物。无论是中国还是希望的文艺作品及其文艺理论都是结晶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凡是和人生觀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一卷)如果脱离了产生中西文学艺术于是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文化特徵去空谈或臆测一通,势不可能说清楚什么的。为什么中西歌剧艺术呈现迥异的色彩?正因为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土壤、气候中,自然就散发着不同的芬芳,解除了滋味不同的果实。为了比较研究中西歌剧艺术首先我们要大致来了解中、西方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中西歌剧简况
一、歌剧(意大利语:opera,opere为复数形)是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体裁和形式,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西洋歌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几百年,从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再到民主主义,期间不乏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以供后人传唱。进入20世纪,西洋歌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些主要流派的作曲家创作出,影响力较大,具有本流派特征的重要歌剧。但这个时期的歌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较大。在内容上,他更多受到20世纪各种哲学、美学、文艺思潮的影响,表现的主人公常常是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反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受迫害、受凌辱、受歧视的小人物。在表现形式上,20十几个具有的作品与传统的变现方式联系较多。有的的作品与传统的表现方式联系较少。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
版本。
二、中国歌剧要分为中国戏剧和“新歌剧”,中国新歌剧是为了区别于传统戏曲。他既不同于传统戏剧,又有别与西洋歌剧
1、中国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起源与原始歌舞,早在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个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然后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宋元南戏。元代的元杂剧让中国戏曲进入到第一个繁盛时期,明清的传奇进入到第二个繁盛时期。之后地方戏的出现,传奇不再是唯一。后又徽班进京,在北京扎下了根,形成了今天的京剧。
2、中国新歌剧的发展
探索阶段:中国新歌剧的产生(1919—1944)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前者是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白毛女》被当时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的歌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深入探索阶段:(195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
十年动乱,新歌剧停止了创作。1976年之后,新歌剧又有了新的突破,如“《伤逝》、《芳草心》《第一百个新娘》等。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要自问:“为何中西歌剧虽然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社会形态,但又各具特色呢?”这不得不从中西文化特征和差异与中西诗学特征里寻找答案。
一、相比较而言,西方社会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征。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西社会最根本的差异。这一差异首先是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西方文明导员于古希腊。“没有希臘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因此认清了古希腊,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整个西方。作为西方,古代文明滥觞之地的爱琴海趋于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嚆矢之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期地理环境是极不相同的。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山峦重叠,海洋炸了大半面积,这给古希腊提供了几号的晒伤交通。爱琴海区域又是一个多山地带,著名的奥林匹斯山就在期东北部,群山造成了贫瘠的土地,农业五大在希腊半岛上大显身手。人们为了谋求生计,获取财富主要依靠海上贸易。因而促进了古希腊手工业、航海业的高度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也就最终形成了以工商业城邦为中心的古希腊神回京的商业性特征。
于古希腊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民的摇篮——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还有面积约三是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也是广阔而肥沃的土地,因此,为农业成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收获,繁衍生息,农业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自先秦至清,中国社会的农业性特征一直是中国区别与西方的一个社会特征,而这以特征几千年来一直稳定地保持下来。 这样的社会特征,对中西文学艺术与诗学唱声了决定性的影响。
为什么西方古代以叙事文学为主,期根本原因还在于古希腊的商业性社会。商业社会那种海上之历险与奇遇、金银珠宝的寻求、战争与掠夺等色彩斑斓的生活,给文学艺术提供了大量的题材。于是,叙述这些社会生活与任务的史诗、杯具等叙事文学究大量生产出来了。著名的《荷马史诗》,意识叙述特洛伊之战,意识叙述奥德赛的海上历险。这种充满惊奇与恐惧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文学,正式西方文艺理论产生的丰厚土壤。西方文论大将模仿、史诗大讲情节与典型以及浪漫主义的高度发达,无不与这种文学艺术实践密切相关。
同样,中国古代文学为什么以抒情文学为主?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农业性社会生活使然。农业性社会没有海上的冒险,没有令人兴奋不已的奇遇,因此没有多少东西好叙说,人们每天的生活,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在田园里劳作,在山野中憩息,听到的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看到是“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唱得是“七月流火,九月援衣”这里是人间的天伦之乐,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于是乎,古人的是隔离洋溢着人间与大自然的和声,在这情景交融之中,就产生了乙肝无数晴为主的文学艺术传统。
二、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特征也是对中西诗学影响的一个重要
因素。
物质生产决定了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民族性格特征,同样,物质生产的特征也形成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文化心理特征。在西方社会,为了与可怕的法自然搏斗,需要用自己的指挥去战胜强大的自然界。就必须了解大自然,解开大自然的奥秘。于是乎,数学、天文、物理、几何、生物这些自然科学遍应运而生。自然科学的发达,必然影响到当时的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而中国,其农业经济没有造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中国古人也就俄没有西方那种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的迫切感,而是力倡天人合一,听天由命、安时处顺,天为而无不为。这种安贫、保守、可知的民族特征,表现在文艺理论上就形成了节制情感的“中和说”要求抒情不要过分,要有节制。要“发乎于情,止呼于礼”在文采上,则表现为质朴典雅,清丽恬淡,外枯中膏。显然,中国古代的天人和谐状况,虽没有导致宗教的迷狂,但伦理道德之风却远远比西方浓厚。
三、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商业性社会的天人对立,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中国农业性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天人和谐中的“怡然自乐”有造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外向的西方人爱智,内向的中国人尚贤,西方是向外探索的”思物”,中国是反求诸己的“思我”。无论是在方向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内向型心态,反映在问以上必然注重内在的气质、神韵,而西方的外向型心态,放映再问以上必然注重外在形象的模仿。
结语
通过以上的简单阐述,不难看出,由于中西文化特征的不同造成中西诗学的迥异,由于中西文学“性格”不同,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充斥着各自浓郁的特点。因而,笔者认为,艺术学习者和从事艺术工作者,光是学习艺术的技巧,只能说掌握了艺术的一层,我们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去了解艺术的背景,文化,还有所对应的文艺理论,这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需要领会和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
[2] 《西方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李秀军.
[3] 《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