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qjh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吸取”足够的“营养”,滋养写作的思维土壤,“倾吐”真情实感?我们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课内外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前,我校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果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学生也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写的文章编凑造假,空洞无味,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灰色风景”。对此,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让“灰色风景”荡然无存,同时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取得了成效,在语文教学的天空,读写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含量,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这样既有在课内指导下显性的,即时的读写结合,又有在课外浸润中隐性的,长效的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稳步提升。要真正做到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读写结合,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目标定位,引凤筑巢,让读写结合植根课堂。
   新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首先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其次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还有关注“知识与能力”。解读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目标,我们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学中应该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包括语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而,我们要求老师在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时,把读写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借助文本的范文作用,可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孤立开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同样,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选用哪种练笔形式,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目标定位了,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占一席之地。
   二是操作定规,有章可循,让读写结合柳暗花明。
   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可是怎样练,怎样写,写什么,需要老师随文点拨,悉心指导。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在七年级我们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如第一课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以散文诗般的语句谈了什么是文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作品具有的魅力。我们则要求学生以“语文是什么”的句式模仿写一组排比句。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在八年级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写作创新能力。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可以改变题目,改变叙事人称,也可以改变体裁,改变文章顺序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驰骋思维的野马,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在九年级我们抓住那些具有真善美的小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散文、文言文,让学生写随笔、写读后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文本中所选的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都是关于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两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自觉地在随笔中写出了读后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上面三个阶段,学生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随文练笔,真正让学生在每天都有练笔的收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习作习惯。
   三是扩容定时,潜移默化,让读写结合春风夏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因为,语文课堂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却是无限的,十分广阔的,如果忽略了大量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忽略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空间,那么学生势必视野狭窄,积累贫乏,思维僵化,语感迟钝,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熏染,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不到提升,其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学校每周可开设一堂美文欣赏课。欣赏文章应为文质兼美的报刊时文或经典美文,文章可以在课前印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或者学生诵读,然后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欣赏。美文欣赏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其实关键在于找准美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自悟自得。美文之美,或在语言、或在情感、或在意境、或在哲思、或在氛围。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后,组织学生就一两个方面畅所欲言,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归纳赏析方法,升华思想认识,强化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主要是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地尽情地阅读。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去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课前事先选择好书籍在班级里阅读。在自由阅读课上,教师绝不可以喋喋不休,最好是什么也别说,自己也拿一本书静静地阅读。这样,没有聒噪,没有干扰,没有问题的牵绊,每一个人都独自深深沉浸文本,让心灵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作者交流,充分享受那份别样的情境,充分感受自由阅读的愉悦。有时我们播放柔和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情调,让每周的自由阅读课成为特别愉悦的、特别令人向往的时刻。我们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时效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写作教学服务,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推荐定篇,雅俗共赏,让读写结合云蒸霞蔚。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态度的多样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等要素。这种阅读理论,强调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等,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象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句进行摘录,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经常翻阅,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学生每学期读哪些书,我们给出了100篇篇目,有经典的、有时文的;有纪实的、有科幻的;有校园的、有体育的、有军事的等。要求七年级、八年级每星期读80篇,九年级面临中考,可安排读60篇。每个月,我们要求各班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出一期阅读手抄报,评选5名阅读之星,向他们每人赠送一本书作为奖励。
   阅读,让学生徜徉于情感园地、行走在思想高坡,保证了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语言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心中有情,文字才拥有生命。读写的经纬线有机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扮靓了语文教学的天空。今后如何让读写更好地契合、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深入探讨的话题。
   钱方,柯云,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其他文献
顾前的短篇小说《塑料发卡》没有让故事在其间滑行,所以有些难懂。读第一遍,毫无印象,再次细读,略略懂了一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我而言,是有些痛苦。苦思冥想之余,上网搜索关于此文的评论,大大地“失望”!有人说此文什么也没有说,可这不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么?多处“空白”留给读者的就是无穷的想象空间,正如《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稿签所述:“好的小说是难以一言道尽的。能够被轻易概括并提炼主旨的小说
《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要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并不给她讲如何去做诗,而是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黛玉的指导,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课堂教学中,在适当时机、适度地补充一些知识,即在教学中加点“外水”,既有助于打破教材的局限,变封闭性课堂为开放性课堂,又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活力。每逢此时,学生都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听课兴趣陡增,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谈几点管窥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加“外水”符合语文教学实际   1.“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大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然走向,教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需求的内在驱动力。但如今的世界网络盛行,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了众多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家长和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与网络游戏进行抗争,但大多收效甚微。作为一名教师,我接触过很多迷恋网络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当学生对网络游戏兴致盎然时,简单的“围追堵截”,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将学生彻底推向孤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其核心是从读者出发,从读者的理解、接受出发。在尧斯看来,任何作品如果不经读者阅读,没有了读者的“创造”,那只能算半成品。这里就强调了读者的阅读对于文本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果要达到通过阅读丰富甚至再造作品的目的,就必须把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文学灵性。  一.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  阅读期待
散文是一种很自由的文体,它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在阅读时,颇为头疼。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也常常不知从何处入手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与技巧。难道散文阅读教学真是“死症”,无法可想了吗?笔者认为,可以把“参与式教学”引进来。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
当前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大都只重视积累,而忽略了感悟和运用,导致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提升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倡导古诗词教学的生活化很有必要了。那么如何实验古诗教学的生活化呢?我以为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1、演绎古诗词   诗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
所谓质疑能力,就是指对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的能力。质疑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能够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文本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质疑“题眼”,开启文本探究之旅   “题眼”就是指一篇课文的题目,“题眼”在一篇课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住了“题眼”,就能够
观察作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尤其是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观察作文以观察为基础搜集写作的原始材料,在课堂写作指导之前学生已经胸有成“米”,然而要做好“有米之炊”也不是易事。   失败案例:   作文主题“保护周围环境”。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对周围环境展开调查。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有网上关于家乡建设的新闻、图片;有自己拍摄的环境污染图片、视频
考场作文常受“写作”和“评价”的特殊性的制约,所以如果能够打造好文章的诸多美点,使之在阅卷老师眼前频频闪现光彩,则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精心打造考场作文的美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造一见倾心的起点美。   首先,当然要打造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拟题时,开口要小,要紧扣文旨。新颖别致的文题,可以让阅卷老师耳目为之一新,顿生不少好感,我们可以大胆发挥,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