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启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geyonghuk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其核心是从读者出发,从读者的理解、接受出发。在尧斯看来,任何作品如果不经读者阅读,没有了读者的“创造”,那只能算半成品。这里就强调了读者的阅读对于文本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果要达到通过阅读丰富甚至再造作品的目的,就必须把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文学灵性。
  一.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
  阅读期待是学生在进入阅读过程之前对作品的主观猜想、希望尽快进入阅读过程的一种心理期待。这种期待很容易转化成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通过联想、再造等,使文本带上读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完成对作品的再造过程。例如,如果学生看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就会大概知道本课讲的是什么,因为《红楼梦》以小说、影视剧等形式广为流传,学生一定有印象的。这时,为了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在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这样设问,黛玉进贾府,使贾府的显赫跃然映入我们的头脑中,除了景物,更有人物的描写。红楼梦的人物出场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王熙凤的出场,那么,同学们不知注意到没有:宝玉是如何出场的?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个性的阅读。要个性的阅读就必须自主阅读,即在独立的阅读过程中感知、领悟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个性体验。即让学生头脑中的人物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所谓“一双眼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要鼓励学生提问。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过程。读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与思想、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沟通过程。要使这个更富有成效,教师就要不断向学生提问。通过提问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文本”。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最佳的境界是双方都会从对方那里获得有益的信息、受到积极的影响。
  三.让学生补白
  在精彩的小说中,经常有一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人物、情节或句子等,借以表达作者的“题外之义”,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就是阅读过程中的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补白”。
  1、词句补白
  例如,在《项链》的开篇:“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句话是一处明显的“空白”,表达了作者的“题外之义”,特别是“也”这个字更加耐人寻味。“也”暗含有比较,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美貌是一笔可靠的足可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本,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就表明她有这个资本,而她现实的处境却辜负了她的美貌,文章一开篇就暗示了她悲惨的命运。
  2、人物补白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优秀的小说家所塑造的人物往往会给人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是人物形象的“空白”。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补白”,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边城》中,翠翠是一个美丽、善良又多情的湘女子,高中语文课文作为节选,文字中对人物的描写只是抽象的、概括的。因此,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就应该抓住人物形象的空白,引导学生用想象为人物“补白”。
  3、情节补白
  情节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好的小说多数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作家为了谋篇布局的需要,经常会有意的“留白”。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填补“空白”,形成完整的认识。还是以《项链》为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路瓦栽先生的妻子,路瓦栽先生是一个小公务员。一次,路瓦栽先生接受部长举办的party邀请。在虚荣心驱使下,路瓦栽夫人由于向一个贵妇借了一条项链。不幸的是这条项链在舞会上丢失了,为了赔偿项链,路瓦栽夫人被高利贷缠身,噩梦就此开始。最后,当她付出身心俱损的代价得以还清欠款,竟得知那条项链是假的。这样的结局可谓出人意料,同时也留下了情节上的“空白”:知道真相后,路瓦栽夫人会怎样?借她项链的朋友会怎样,等等。如果让学生续写结局,再与原文的结局分析比较,学生就会从更深层面理解作者对情节的把握与安排的高超能力。
  侯召辉,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其他文献
两分钟能做些什么呢?听一首歌?看一页书?还是能写几个字?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似乎做不了什么有用的事情。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两分钟不可忽视。叮铃铃,课前预备铃一响,孩子们立刻争先恐后地跑回座位,等待老师上课。难道时间要在等待中白白浪费掉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摸索,我们班的课前两分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小小儿歌背起来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儿歌琅琅上口,易读易背。课前,我把小儿
语文教学的前提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可以自学的,即使有的问题不能自主完成,也要相信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实践中的语文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学”而进行的系统设计,努力把每一个导学案都设计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把每一个活动模块都设计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支架;笔者在课堂上的穿插导引就像导航仪里的提示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也是基于“学生的学”,先是学生按导学案自主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自己的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对于‘舞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看法。请以‘舞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很多学生在这篇考场作文中写到在“家”这个舞台上如何与家人相亲相爱,或是在“学校”这个舞台上如何好好学习实现理想,或写在学校元旦汇演舞台上的出色表演。这些作文虽说不算跑题,但拾人牙慧,毫无新意,原因主要是大多学
说起“后现代”这个词,见仁见智。学者为它写了无数的学术著作,娱乐工业的操刀者对它进行了各式时尚包装。老百姓对它却还是云里雾里。如果有哪位学者肯在百家讲坛上讲讲后现代,结合学术与娱乐,真不知道会说成什么样子。正在这个时候,看到晓苏的《金碗》,不禁让我茅塞顿开——一部通篇毫无后现代气息的作品,却最好地诠释了后现代的意味。  小说的主人公张开弓和刘多,都是有追求的人。追求什么呢?追求财富,和我们大家一样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彰显语言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要让文本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得先被打动了、感染了,积压在你胸膛中的那一股喷涌而出的炽热的情感,必须要用激情满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若不然,苍白的语言会让你的表述干瘪、生硬,从而无法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诸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孙犁的《芦花荡》、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曹雪芹的《香菱学诗》(《红楼梦》节选)等经典美文是我们赖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资源。在阅读教学上述经典美文的过程中,采用诵读、诱导、示范等教学方法,可以启动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效果。下
顾前的短篇小说《塑料发卡》没有让故事在其间滑行,所以有些难懂。读第一遍,毫无印象,再次细读,略略懂了一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我而言,是有些痛苦。苦思冥想之余,上网搜索关于此文的评论,大大地“失望”!有人说此文什么也没有说,可这不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么?多处“空白”留给读者的就是无穷的想象空间,正如《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稿签所述:“好的小说是难以一言道尽的。能够被轻易概括并提炼主旨的小说
《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要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并不给她讲如何去做诗,而是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黛玉的指导,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课堂教学中,在适当时机、适度地补充一些知识,即在教学中加点“外水”,既有助于打破教材的局限,变封闭性课堂为开放性课堂,又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活力。每逢此时,学生都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听课兴趣陡增,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谈几点管窥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加“外水”符合语文教学实际   1.“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大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然走向,教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需求的内在驱动力。但如今的世界网络盛行,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了众多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家长和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与网络游戏进行抗争,但大多收效甚微。作为一名教师,我接触过很多迷恋网络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当学生对网络游戏兴致盎然时,简单的“围追堵截”,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将学生彻底推向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