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那段记忆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l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8日,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当奥运会的欢呼声响彻天空时,有太多的感慨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仅仅是奥运会的开幕,还因为今天是我小叔子刘小红结婚的大喜日子。娶妻生子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平常人家有时比国家大事都重要,同时他的成家,也意味着我们这个家庭的壮大,也代表着他的长大成人,同时也让我们对爱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感悟,回想往事那段记忆总浮现在眼前,久久难以忘怀。
  (一)
  我是在1989年年底和丈夫刘蛇结婚的。婚后我们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那个血气方刚的年龄里,期盼着生活的快乐,工作的顺利,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
  1993年春,公公突然病倒,经检查为肝癌晚期,这意外的打击,使得我们一家陷入了深深地悲痛之中。面对上有七旬的老祖母,下有十二岁的小兄弟,还有刚刚过生日的儿子,我和丈夫感到有天塌的感觉(因为公公没有兄弟姊妹),我们咬着牙关,四处奔走试图想拯救父亲,但最终历经四十多天的治疗,死神还是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对于平时就不多言语的丈夫,这样的打击已经很难承受了。就在安葬公公后的第六天,更不幸的灾难降临到我们这个家庭中。在内蒙工大读书的小姑子与婆婆一块下地劳动时,适逢下雨,路过树下避雨而遭电击。倾刻间天昏地暗如同山崩地裂,声声哀号响彻天宇,电闪雷鸣间婆婆在死亡线上挣扎着,七十岁的老祖母怎能承受这样的双重打击,还有年仅十二岁的小弟。这哪里成其为一个家呀!我和丈夫想哭都没有泪流,现在想起那段往事,我们的心里总是酸楚得很,用语言无法难以说出的那种伤痛。面对这些难以忍受的困境,我和丈夫携手,并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伺候老的,安慰小的,抽空还得安排农田,就在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困境中,我们相伴走出了那段辛酸的往事,陪着老少三代渡过了那悲苦的岁月,那三年的日子真的好苦好累啊!
  (二)
  1996年春,几经困苦打击的婆婆,再也承受不住生活的磨难,毅然决定改嫁,这又为我们平静了一段日子的生活增添了波澜。看着七十岁的老祖母,佝偻着背,含着凄楚的泪,望着这个破碎的家,我们只好将老祖母接回自己的家中,承担起抚养的义务。婆母原本是带走我的小叔子的,可半年还不到,小弟带着失落和无奈,满含忧伤与苦闷返回老家。看到这个少年丧父,母亲改嫁而无依无靠的小兄弟,我们没有怨言、没有祈盼,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让他继续上学直到完成初中学业。我们一家五口人相依相伴,省吃俭用,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奔波着,我们给予老祖母吃穿的温馨,给予小弟做人的楷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家庭中体现着。我们虽然过着贫淡清苦的生活,但相处的却是和谐、幸福与温馨。
  (三)
  1997年春天,老祖母突然卧床不起,经检查为脑血栓。在治疗期间,我们两人一边忙于教学工作,一边在医院照顾老祖母,端屎端尿,洗脸洗脚,一切细小烦琐之事,我们都给予老祖母照料。经过一个多月的急救治疗,老祖母能拄棍下地行走了,但右手和腿始终没能治愈,如同风中的落叶,抖抖索索无法控制。从那晃悠着手和腿中,仿佛看到了命运对她的摧残和折磨。
  1998年秋,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于是我们申请调离乌兰乡中学,让儿子到城里上学。那年月的调动是很难的,好在领导们都了解我家的情况,没有费多大的劲,我一人带着七岁的儿子来到了这座陌生的城市,开始了三年的艰难行程。刚进城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我在达七中还带着班主任,儿子只好在五完小上学,只好在五完小旁边租了一间门朝外开的小屋。当时的亲戚朋友们都为我担心,一个人带着孩子住着没有遮拦的房子,都说我胆子够大的。
  是啊,在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勇气是从哪儿来的。不过留在老家的丈夫也不容乐观,因为他还得伺候只能拄着拐棍下地走路的老祖母。从不会做饭的丈夫在那三年里,学会了做饭,学会了伺候老人的繁琐事情。在那三年里,邻居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邻居婶子李二秀,每到周六、日,我祖母的一切都交给了她。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婶子的帮助让我们感动不已,永远不能忘记,因为只有困境中的记忆才是最真最深的。2000年冬天,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就把老祖母接来和我一起住。2001年,我们结束了两地生活,丈夫调到达旗五中。由于达七中撤了初中,我再次申请调动,去了达九中。在九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特别是计算机,让我在教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还结识了好多朋友般的同事和姐妹般的朋友,她们从各个方面给予我帮助和关爱。这期间,我的小叔子在外打工,我让他结束这种无固定职业的流浪生活,扎扎实实学一点技术。于是他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到邻居刘占福老师妻子介绍的江西亲戚那里去学开挖机,这一走又是三年。
  (四)
  2004年春天,老祖母突然不能行走了,想出去只好爬着。每次回家看到她沾满泥垢的双手和双膝,一种无言的爱和痛在心中涌动。无奈我只好再次申请调动,调到离家很近的达旗八中,以便给予老祖母照顾。我们陪着老祖母走过了风风雨雨十四年。她耳聋、眼花、驼背,行动不方便,不过她每天衣食无忧。我们一家三口分担她的各种事务。我管吃的,喝的,洗的;儿子管端饭、端水;丈夫管倒的。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老祖母在衣、食、住、行、医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照顾,每天做熟的饭,不论有多少亲朋好友,第一碗总是她的;每隔一周时间,我就给老人清洗卫生,洗头洗脚,剪指甲……常年的高血压药物及常用药总在床边放着。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温馨、和睦。
  2008年元月,八十三岁的老祖母病逝。卧床将近20天,她走得很安详,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当时我们已经准备给小叔子完婚!安葬那天,亲戚朋友同学有近20辆车为她老人家送葬。长长的车队,昭示着一生坎坷的老祖母顺利地回归自然,虽然经历不幸,60岁守寡,70岁丧子,但她的确享受到了人生中晚年的幸福!
  (五)
  2009年元月,在一位学生的帮助下,小叔子享受到经济适用房的待遇,搬进新居。2010年4月,又添了一男孩,过着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
  是啊,我们一家人真的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儿子在去年如愿上了大学,开始了人生又一段历程。老公在学校兢兢业业,做着自己的工作,虽然他已经不带课了,但他每天快乐无比,因为五中毕业班的数学题他给出。每一次出题,电脑周围全是资料,十几年来所订的杂志,所买的资料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显示了价值。用他的话说,学校的数学老师们很敬重他,就喜欢他出的題。看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苦也是乐的。这或许就是他的幸福观!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像一条河奔腾的脚步,也如一棵树生长的年轮。就我而言,学生喜欢我的执着奉献精神,同事喜欢我的热情、包容、乐观的心态。
  生活似乎总在捉弄着我,半辈子了,没有多少喜好,就热爱教语文,热爱写作,然而事情总不能如愿。始料未及中,门被关了,却给自己的心开一扇窗。我把一切寄予日常教学中,并不断记录下属于自己的感悟和快乐!2009年1月,我在鄂尔多斯市第四届教学能手评选中获得初中语文教学能手;2009年11月,在鄂尔多斯市教职工岗位技能大比武中获得课件制作二等奖;2010年11月,在鄂尔多斯市第三届学科带头人评选中,我被评为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什么是灾难,什么是幸福,我们的经历诠释了一切。历经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其间所经历的生活的种种不幸,逐渐使我们变得成熟与坚强!我们用真挚的情感与爱的奉献携手走出了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其他文献
我感恩鄂尔多斯,感谢达拉特,是因为这片热土和这里的人们给了我许多值得珍惜的荣誉和财富。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人,出生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石拉塔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古人云:寒门生贵子,贫居出贤人。其实寒门不一定生出贵子,多数是“穷子”,贫居也不一定能出了贤人,大多是“苦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志气,能吃苦倒是真的。我永远也不能忘记,从小学到中专念书十四年,学校从来没有收过我一分钱的学费
期刊
看着明镜的窗外飘洒着细雨,心中难免伤感,也许这是一份小小的情怀,一份小小的忧愁吧,因为感时伤怀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宣泄。  我天生喜欢雨天,喜欢雨天唯美的忧伤,也喜欢雨天的那份清凉与落寞,雨会带着淡淡的忧郁,也会带着淡淡的宁静,总之就是喜欢。  静静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俯视街上的车水马龙,看着人们从眼前闪过,就像我们无声无息逝去的青春岁月。多年前的我们都在追求学业的道路上拼搏,今天的我们都在奋斗生
期刊
宽容,是一个温暖人心而渊深海阔的词语。  宽容精神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上,周公就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为巩固基业,他一饭三吐哺,勤谨不怠,广纳贤才,赢得了天下归心,百鸟朝凤,使他成为和孔子一样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胸襟宽容的人,又有深邃进取的理念,所以敢于重用反对过自己但才智超群、谋略过人、刚正无私的魏征,并且勤于听政,勇于就谏,牢牢把握时机,达成历史上的黄金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网是一家国内大型门户网站。由经过国家民政部门正式批准的大区级专业作家学术团体——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办,同时也是省级公开刊物《西部散文选刊》的官方网站。现点击量已近两千万,每天点击量均在一万人左右。  为反映我国西部散文事业发展的现状,搭建优秀的文学交流展示平台,汇聚、挖掘我国西部地区散文创作人才,同时为帮助散文作家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为了扩大散文作家的知名度,中国西部散文网现免费
期刊
我对寒冷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我始终觉得,童年时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的很多,官方的说法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暖冬,而我觉得还是那时候生活贫困。试想,过冬的衣服只是一身既无衬衣衬裤又无外套而且一穿就是几年的棉袄棉裤,凛冽的寒风从这条裤腿钻进去,便从那条裤腿跑出来,任其自由流动,走风漏气,不冷才怪气。  穷人家的冬天来的更早。因为没有毛裤或绒裤过渡,国庆过后,萧瑟的秋风已经有了几分寒意,于是,母亲便从凉
期刊
清明祭奠勾起了我们对先祖浓浓的思念缅怀之情,慎终追远的同时,我也在深思究竟何为“孝”?  缅怀奶奶的同时,我想到了她生命的最后日子。祖辈务农的我们很“争气”,兄妹三人全部跳出了农门,成为了“国家干部”,定居在了“城里”,“孝顺的兄妹”想到父母奶奶仍在乡下,照顾不方便,就为他们买了一套一楼,装修停当,接他们也住到了“城里”,很骄傲也很荣光地感觉自己大孝子一个,收获了太多乡邻乡亲的“点赞”,感受到了一
期刊
5月9日的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片春的气息,一片文学的芳香。当天,中国西部散文學会主席、《西部散文选刊》主编、囯家一级作家刘志成受邀进行了一场以《作家与修炼》为主题的散文讲座,当地及周边四十多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一起分享了这个期盼已久的文学盛宴。  讲座中,刘志成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从作家的一个品质、作家与土地、民俗的两个关系、作家必备的三要素以及作家的四个修炼等四个方面娓娓道来。刘志成说,文学是时间深
期刊
中国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相对于旧诗这个庞然大物和悠久传统,新诗是“一个开天辟地、气势雄大的实践”(谢冕语)。通过变革我们的语言,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诗界革命”。中国新诗与中国人的百年命运息息相关,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情感、思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百年来,薪火傳承,群星璀璨,佳作纷呈,新诗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中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全国各地纪念新诗百年之际,本刊与阜康市委、市人民政府于
期刊
我的父亲曾从军6年,参加过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遭遇了三次死劫,三次死劫父亲都幸免于难。  ——题记  我的父亲叫付三仁,今年85岁。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他精神饱满,讲起当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的情景依然豪情满怀。  1946年,父亲16岁时,顶替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走上了军队生涯。18岁时,张家口解放了,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属华北部队20兵团第67军200师598团,先后参加
期刊
“五一”节快到了,我真高兴。因为孙女蓉蓉放假要跟她爸妈回来!  几年前,蓉蓉入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读书,现已四年级了。蓉蓉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是班里的“全能小明星”,相片还贴在了学校板报栏的光荣榜上。我去了北京,总爱看有蓉蓉相片的板报栏。  自正月分开后,快两个月没见蓉蓉的面了。我掐着指头等着四月三十日那天。近几日,我又是清理院里的卫生,又是在大门上安装崭新的彩带彩灯。明知道孙女她们是晚上九点多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