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喜欢用“自由表达”来体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未见明显提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作文“自由表达”受到了限制。
一、“自由表达”受到限制
小学生作文能够自由表达,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能自由表达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他们的心智水平,心智水平越高,表达也就越自由。但是,小学生作文的“自由表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因为不可能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由表达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小学生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仍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虽然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一直处于发展中,但即使到了第三学段,也仅仅是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还是比较单一。小学生的思维、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都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出什么。
其次,小学生受个体生活经验的限制。即使到了第三学段,小学生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比较浅,不可能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最后,小学生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在第一学段,这是写话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遣词造句,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在第二学段,学生要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出一两段话;在第三学段,学生要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和“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每个学段的习作都要学习新的知识,“自由表达”要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自由表达”的实现策略
对小学生作文“自由表达”的指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其局限性,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1.明确目标
教学是有序行为,作文教学也应该有序。教师要遵循教学目标的两个向度,即写作心态的向度和写作能力的向度。
第一、二学段的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由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如果学生在第二学段没有培养好写一两段话的能力,那么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作也就难以继续了。
2.丰富内容
(1)热爱并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温馨和友谊的温暖;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生活并不总是阳光明媚的,也会有风雨,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才是正确的选择;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情感。
(2)课内外读书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籍,而不单纯只是读作文选之类的书。通过读书,学生可以间接地认识生活,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阅读书报可以知晓城市生活,扩大知识面。同时,读书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阅读革命故事时,学生能体验到正义感;在阅读悲剧性文章时,学生会产生怜悯之情;在阅读科普著作时,学生能体验到大自然的神秘等。
(3)促进心理发展
首先,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材,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再如在修改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学生的日常习作,指导学生互相修改,再进行集体修改,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其次,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如教师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平等的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态度、积极的社会情感以及对亲人、朋友、社会和大自然的爱,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
随着智力、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学生会逐步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己的认识,促进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从而使他们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做到作文的“自由表达”。
3.正确引导
(1)激发表达欲望
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只要教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就会“乐于表达”,甚至“欲罢不能”。教师可以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或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个性的作文题目,如《今天玩的真开心》等,使得他们乐于表达;另一方面,充满情感的导语也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
(2)指导表达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教师指导的途径有以下几种:①指导课上的指导。在作文指导课上,除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之外,教师还应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的选材思路,指导学生明白应采用哪种方式告诉别人以及告诉的内容是什么,哪些内容写具体,哪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②面批时的指导。教师要把批改作文的过程作为有效指导的过程,在一次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面批几个到十几个学生,让他们明确知道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③讲评课的指导。修改环节可侧重放到讲评课中,如当发现学生在选材、表达中心思想、写作顺序等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具体指导;当发现词句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自行修改;④通过课文学习表达方法,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细节的描写或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多渠道表达
对于学生的“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小练笔、日记的形式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如果把作文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活与读书就是大树的根,自由写作就是枝叶。树没有枝叶不行,没有根更不行,心理发展有多成熟,热爱生活与读书的程度就有多深,这样学生才能实现自由表达。根深才能叶茂,教师只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效学习使用表达方法,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作文的“自由表达”。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城北小学)
一、“自由表达”受到限制
小学生作文能够自由表达,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能自由表达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他们的心智水平,心智水平越高,表达也就越自由。但是,小学生作文的“自由表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因为不可能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由表达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小学生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仍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虽然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一直处于发展中,但即使到了第三学段,也仅仅是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还是比较单一。小学生的思维、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都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出什么。
其次,小学生受个体生活经验的限制。即使到了第三学段,小学生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比较浅,不可能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最后,小学生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在第一学段,这是写话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遣词造句,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在第二学段,学生要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出一两段话;在第三学段,学生要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和“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每个学段的习作都要学习新的知识,“自由表达”要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自由表达”的实现策略
对小学生作文“自由表达”的指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其局限性,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1.明确目标
教学是有序行为,作文教学也应该有序。教师要遵循教学目标的两个向度,即写作心态的向度和写作能力的向度。
第一、二学段的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由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如果学生在第二学段没有培养好写一两段话的能力,那么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作也就难以继续了。
2.丰富内容
(1)热爱并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温馨和友谊的温暖;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生活并不总是阳光明媚的,也会有风雨,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才是正确的选择;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情感。
(2)课内外读书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籍,而不单纯只是读作文选之类的书。通过读书,学生可以间接地认识生活,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阅读书报可以知晓城市生活,扩大知识面。同时,读书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阅读革命故事时,学生能体验到正义感;在阅读悲剧性文章时,学生会产生怜悯之情;在阅读科普著作时,学生能体验到大自然的神秘等。
(3)促进心理发展
首先,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材,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再如在修改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学生的日常习作,指导学生互相修改,再进行集体修改,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其次,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如教师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平等的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态度、积极的社会情感以及对亲人、朋友、社会和大自然的爱,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
随着智力、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学生会逐步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己的认识,促进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从而使他们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做到作文的“自由表达”。
3.正确引导
(1)激发表达欲望
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只要教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就会“乐于表达”,甚至“欲罢不能”。教师可以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或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个性的作文题目,如《今天玩的真开心》等,使得他们乐于表达;另一方面,充满情感的导语也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
(2)指导表达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教师指导的途径有以下几种:①指导课上的指导。在作文指导课上,除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之外,教师还应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的选材思路,指导学生明白应采用哪种方式告诉别人以及告诉的内容是什么,哪些内容写具体,哪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②面批时的指导。教师要把批改作文的过程作为有效指导的过程,在一次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面批几个到十几个学生,让他们明确知道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③讲评课的指导。修改环节可侧重放到讲评课中,如当发现学生在选材、表达中心思想、写作顺序等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具体指导;当发现词句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自行修改;④通过课文学习表达方法,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细节的描写或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多渠道表达
对于学生的“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小练笔、日记的形式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如果把作文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活与读书就是大树的根,自由写作就是枝叶。树没有枝叶不行,没有根更不行,心理发展有多成熟,热爱生活与读书的程度就有多深,这样学生才能实现自由表达。根深才能叶茂,教师只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效学习使用表达方法,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作文的“自由表达”。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