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把握不好,学生会如坐针毡。苦不堪言。所以,要想让这40分钟升值,就必须让情境的创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创设情境时,我们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要紧扣教学内容。让我们创设的情境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辆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吧?”“车轮是圆的。”“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可以吗?”这个时候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其中奥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情境要为问题服务。我们不能让情境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从而丢失了数学课的数学味,要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等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数学课更加原汁原味。
二、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就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长方体的长——所摆出图形每行的个数,宽就是有这样的几行,而高则是所摆的层数。从而得出: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就得到所摆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宽×高。由于计算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有丰富的感知和表象做基础,“长×宽×高”的命题的形成就水到渠成。
三、合作方式的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至少应注意: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2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做到真诚且丰富。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就算对学困生的鼓励也是如此。这几天我在思考也在践行我的“真心”。班上有个学生学习相当差。每次新的知识点总是要单独给他讲授。这几天解方程式,大家知道这个内容对于头脑不太好用的孩子来说,是很不容易接纳的,特别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更是这样。当他错了的时候,我一边给他分析,一边告诉他,不错,这一步思路很好,下面你也一定能行。结果,第二次还是错了。但即使这样,我还是能在他的作业中找到正确的思路。哪怕只是一点点。所以,学生们哪怕一道题改错好几次,也还是很有兴趣地做。我经常在办公室说,我的学生真得很乖,你让他做,他就做,没有不做的。因为,他们没有畏惧感。
这里所说的“丰富”。是指评价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点而评价,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要让其他学生明白你所表扬的这位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有学习的可操作性。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你真棒!”,那么它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孩子们来说,需要老师的点化。对于批评,也不能说“你这么笨?”“你真讨厌!”等之类的语言,要将学生错在什么地方一一给他指出来,这样,学生也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存在不足。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把握不好,学生会如坐针毡。苦不堪言。所以,要想让这40分钟升值,就必须让情境的创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创设情境时,我们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要紧扣教学内容。让我们创设的情境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辆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吧?”“车轮是圆的。”“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可以吗?”这个时候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其中奥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情境要为问题服务。我们不能让情境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从而丢失了数学课的数学味,要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等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数学课更加原汁原味。
二、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就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长方体的长——所摆出图形每行的个数,宽就是有这样的几行,而高则是所摆的层数。从而得出: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就得到所摆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宽×高。由于计算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有丰富的感知和表象做基础,“长×宽×高”的命题的形成就水到渠成。
三、合作方式的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至少应注意: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2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做到真诚且丰富。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就算对学困生的鼓励也是如此。这几天我在思考也在践行我的“真心”。班上有个学生学习相当差。每次新的知识点总是要单独给他讲授。这几天解方程式,大家知道这个内容对于头脑不太好用的孩子来说,是很不容易接纳的,特别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更是这样。当他错了的时候,我一边给他分析,一边告诉他,不错,这一步思路很好,下面你也一定能行。结果,第二次还是错了。但即使这样,我还是能在他的作业中找到正确的思路。哪怕只是一点点。所以,学生们哪怕一道题改错好几次,也还是很有兴趣地做。我经常在办公室说,我的学生真得很乖,你让他做,他就做,没有不做的。因为,他们没有畏惧感。
这里所说的“丰富”。是指评价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点而评价,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要让其他学生明白你所表扬的这位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有学习的可操作性。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你真棒!”,那么它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孩子们来说,需要老师的点化。对于批评,也不能说“你这么笨?”“你真讨厌!”等之类的语言,要将学生错在什么地方一一给他指出来,这样,学生也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存在不足。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