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羡慕四中的老师,认为因为学生好,工作会很轻松。1998年我做了一节全国公开课,自认为效果不错。下课后我兴冲冲地往办公室走,前面两个来听课老师的对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其中一个说:“四中的学生真棒!”另一个说:“是啊!我看不用教都能学好!”顿时感到非常委屈。我心里明白:越是在好学校,要想站稳课堂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在四中,要准备好接受学生各式各样的挑战。比如学生拿着原版小说上的句子请老师翻译成中文,拿着TOEFL,SAT上的试题请老师讲解,课堂上不同声音“帮助”解题而使老师瞬间短路等等。当然,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会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因为学生的优秀,无论谈论任何事,都会有学生积极响应, 发表独特的见地,这其中有很多都是老师不知道的。就像一位老师跟我所说的,我们当年上高中的时候毫无疑问是不如四中的学生的,无论是学习还是见识,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虚心向他们学习呢?
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在教学反思中,我写道:首先,能作为四中的教师当然很骄傲,也说明很多老师是非常优秀的。但我们一定要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个别学生比老师懂得多很正常,不必惶恐,但要有一颗好学的心。第二,课堂上教师并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活动组织者,有时甚至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不仅是因为具有某一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会处理教材,对教法有研究。学生不会因为教师不认识某一个单词而降低其在心目中的位置,相反的,如果不懂装懂,甚至错误引导才是大忌。那么,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既然我们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水平,我们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该做的事情上,同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谦虚的学习态度。我们还要学会利用学生的聪明智慧和丰富知识。也许把学生当做教学资源听起来有些怪异,但却很有道理。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当成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对学生会更有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是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而学生也渐渐接受了我们的教学理念: “We are a study community where you learn from me, I learn from you and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我们是一个学习的社团,在这里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在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均提出了相应的内容标准。因此,英语课堂早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单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操练,而是一个话题为先、引人思考、触及心灵、包罗万象的世界。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项生活技能。
一、用外语来认识世界
学生说: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语言的核心作用即为交流,沟通。因而英语课堂就本应有别于其他课堂。我认为,只关注听说读写,纯粹应对考试的英语课是并不太有价值的。
一节看似轻松的英语课,问题的提出、活动的组织、课件的制作,不知凝结了教师多少心血。语言是鲜活的,时代是发展的,热点是随时变化的,想要在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学到比课本更为丰富的知识,就要求老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杂家”。不一定对某一个话题有多精通,但一定要广泛涉猎;不一定喜欢,但一定要善于学习。
善于学习是爱生活的表现,这不仅是自我完善,也包括向身边的学生、同行学习。每位教师虽然性格不同,爱好各异,但都有闪光点。组内有一句名言:“Together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教师们逐渐形成共识,那就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备不好课,教不好书的。只有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才可能为学生打造丰富的课堂。北京四中外语组的教师虽然最大的只有46岁,但一半教师都有将近20年的工作经验。这是一个既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又年轻有朝气的教研组。在工作中成长,相互学习已经形成风气。 为了把最好的课呈现给学生,老师们随时随地研究如何上课,上好课,组里研讨气氛浓厚。通过集体的智慧碰撞,既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也使所有老师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有所收获。
我们在课堂上既讨论过像克隆、基因工程、黑洞、温室效应、急救等这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也讨论过文化冲突、过度消费、职业选择等社会性问题;既在一起欣赏希腊神话、中西方画作、小说名著,也在一起谈论最新的奥斯卡颁奖、最受欢迎的美剧,甚至球类的最新赛事。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话题的捕捉,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语言的铺垫,扫清学生交流的障碍。
英语是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就像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的:“英语为你插上一双翅膀,帮你飞得更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在努力营造最舒适、最自然、最具个人风格的课堂。而必修课的补充,选修课的开设更是把个人对于语言、文化的爱好变为专长。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中变为专业。既促进了师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满足了个性化的需要。
二、用外语来浸润心灵
英语学习中,阅读的好处显而易见,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学会正确恰当地运用语法和词汇,而且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样板。阅读材料不同,教法也就不尽相同。短小精悍的美文可以作为精读,细细品味每个词汇、语句的使用,篇章的架构。报纸杂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热点问题,接触最新鲜的语言;小说不仅为学生提供欣赏文学作品的平台,更是通过打断阅读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以上两类都可以作为泛读材料。
英语阅读是北京四中英语组的一大特色。学生每周一篇的美文欣赏是在必修课上进行的,每月一期的英文杂志每两周会有讨论和测验。每学期必读两本小说,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推荐书目再结合个人水平和喜好,精心挑选,在开学后一周上报小说书名。推荐书目每年会结合学生们的选择和新书的加入做实时更新。学生每周要求摘抄好词好句,并写summary,每读完一本书都需要设计自己的book report, 一学期举办两次读书交流活动,各班学生的作品被打乱顺序在教学楼中展示出来。这也是学生们最为兴奋的时刻,大家除了忙着找自己的作品,更感兴趣的是看看谁和自己读的书是一样的,然后与他/她进行交流。通过阅读,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水平,更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情感,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用外语去训练思维
学生说:机器人话题的讨论十分生动有趣,大量视频资料冲击着我们的视觉,也挑战着我们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被确立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并使科学的根据和常识相一致。
在北京四中的课上,师生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学习。我们在一起思考人生,了解社会。在听说课上,通过“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些什么”的讨论,探讨生命的意义。通过“三问英雄的定义”,知道真正地英雄就是身边的你我他。通过社会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公正地读懂世界。 在人类生物学这一单元,结合课文,学生对于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科学进步带给人们的除了喜悦还有什么?兴奋剂的研制是否破坏了人类的运动精神?长久昏迷的病人是否应该借助呼吸机来维持生命?为什么医学一直在向前发展却不断发现新的病毒?如果未来的孩子从外貌和智商上都可以选择,你会定制吗?你愿意为了到未来去生活而把自己冷冻一段时间吗?如果人永远都不会死会发生什么?倘若克隆人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你愿意复制一个你吗?有的时候,讨论并不是想要一个具体的答案,更为珍贵的是思考的过程。通过科学的讨论,学生们懂得,科技无极限,但道德有底线。就像Albert Einstein说过的那样,人类最需要的努力就是我们行为中的道德规范,只有它能够给生活带来美丽和尊严。
四、用外语去结交朋友
学生说:凭借英语技能与人沟通,与世界沟通,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向另一种文化发问,进行感悟或思索,向另一个国度的人致以问候,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低一个层次的,则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问起一个学生对英语的感觉时,他很直接地表达了憎恶之情。问其原因,竟然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在国际的英语研讨会上,英语被认为是一项生存技能。作为新世界的公民,我们倡导学生们主动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就像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中唱道:“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人需要交流,这是一种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也许有人会说,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英语教育,学生见到老外聊两句还是可以的。其实,交流分成三个层次。简单的日常对话只是第一层次。对于这一点,似乎不难实现。但即使这样,表达生硬,死记硬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比如当老外问, “How are you?”的时候,只会机械的背出课本上的文字,“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而如果换一种问法,则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这其实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交流,充其量也只是礼貌的客套而已。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于英语教学仅停留在只是一门学科的认识上,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英语的第二层次: 表达思想。在短暂的寒暄之后,我们需要与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想象一下如果你需要和人用英语交流半小时以上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比如在谈到运动时,许多学生对于NBA,FIFA,著名的球员,近期的赛况了如指掌,却说不知道英语应该怎么表达。 学生们喜欢看英文电影,但要用英文描述一下故事的梗概,并对喜欢或讨厌的演员做一番评论却成了难事。用英语交流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利用英语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并获得话语力。“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当学生站在讲台上,模仿马丁·路德·金做“I have a dream”的演讲时,模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做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评述时,讲述鸟巢的建筑构造时,评论美国总统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领袖级人物,成为向全世界发出声音的不同领域的杰出代表。语言为他们插上一双翅膀,帮助他们飞得更高,这是何等振奋人心的事情!
因此,走出校园,用英语表达思想,结交朋友,了解世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更好地与人交流的必要途径。
五、用外语来展示自我
学生说:英语课固然是不同于其他课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英语的环境。所以随之而生的,便是希望能获得有实践的机会。free talk,presentation,都可以被称为是我们打磨语言的“训练营”。
在四中,有一句英语教学的至理名言。那就是“英语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我们规定,课堂讲述时间只能占一节课的1/3, 学生活动需要2/3的时间。因此英语课很多时候是为学生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这其中free talk 和presentation是我们的传统保留项目。
刚做free talk的时候,很多学生是有抵触心理的。当然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讲话,有的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有问题,有的学生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花时间。一次,一个学生用抗议的方式来试图掩盖准备的不充分。清楚地记得他走上讲台,满不在乎地说:“Today is my turn to do the free talk. In my understanding, because it is free talk, I can talk about anyth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all it free.”说完后他很得意,整个演讲他都围绕着free这个话题来说对于课前演讲的认识,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内容。讲完后,其他学生饶有兴致地等待着我的评价。我对学生们说:“我们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大家想想为什么老师要安排课前演讲呢?作为free talker,如果我们把这宝贵的5分钟给了你,你就要对大家负责,不辜负大家对你的信任。所谓free,指的是你可以选择任何话题,但并不是说没有准备,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认真的准备,让每个人都通过你的讲话有所收获。” 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四中以后才开始做课前演讲,因此,在这个环节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为了培养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成功的演讲者,我们对free talk提出以下要求。第一,一定要围绕一个话题谈,不能太随意。要保证其他同学通过你的演讲有所收获。第二,尽量少用多媒体,主要训练大家的公共演讲能力。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话,不许有文字,音频或视频不能超过1分钟,让听众集中精力在你的演讲中。第三,不许带稿子,哪怕是提纲都尽量不带。初期可以背文章,但我更喜欢原创。第四,时长为五分钟,我会给大家准备计时器,注意时间掌控,上下最好不要超过30秒。建议大家课下掐表对着镜子练习。第五,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让观众听得懂。第六,要有演讲者的风范,身体挺直,目视前方,面带微笑。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们进步很快。
把presentation作为正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2006年,我们开始尝试开展英语课堂的合作性学习的研究,于是便增加了很多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展示、讨论以及评价。 presentation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负责本单元的学生将结合相关话题进行15分钟的课堂展示。每一次presentation结束后,我都会和同学们就这一组的表现做相应的评论,表现非常好的组还会赢得大家持续的掌声。在欣赏presentation的同时,其他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做presentation的小组从内容(content)、互动(interaction)、趣味性(interest)和合作(cooperation)四项进行评分。presentation占学生平时成绩的20%,学期末还会有颁奖仪式,学生们从把网上找到的资料机械地组装在一起,然后笨拙紧张地在讲台上艰难完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编写剧本,反复排演;表演当天,更是准备了各种道具,兴奋地等待上课。课上其他同学则自发地拿出相机,记录这难忘的时刻。教师也沉浸在每个小组的表演中,或喜或悲,或会心一笑或陷入沉思,惊诧于学生对本单元主题多角度的诠释,更佩服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每单元最后一节的presentation,真正变成了学生最快乐的时光。
在分享了四中的英语教学后,我们想说语言绝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课堂上触及心灵的分享和各种话题的讨论都会是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人生,会成为学生一辈子的宝贵财富。用外语来教育学生,是北京四中遵循的理念,相信也是很多同行的共识。
在四中,要准备好接受学生各式各样的挑战。比如学生拿着原版小说上的句子请老师翻译成中文,拿着TOEFL,SAT上的试题请老师讲解,课堂上不同声音“帮助”解题而使老师瞬间短路等等。当然,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会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因为学生的优秀,无论谈论任何事,都会有学生积极响应, 发表独特的见地,这其中有很多都是老师不知道的。就像一位老师跟我所说的,我们当年上高中的时候毫无疑问是不如四中的学生的,无论是学习还是见识,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虚心向他们学习呢?
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在教学反思中,我写道:首先,能作为四中的教师当然很骄傲,也说明很多老师是非常优秀的。但我们一定要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个别学生比老师懂得多很正常,不必惶恐,但要有一颗好学的心。第二,课堂上教师并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活动组织者,有时甚至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不仅是因为具有某一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会处理教材,对教法有研究。学生不会因为教师不认识某一个单词而降低其在心目中的位置,相反的,如果不懂装懂,甚至错误引导才是大忌。那么,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既然我们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水平,我们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该做的事情上,同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谦虚的学习态度。我们还要学会利用学生的聪明智慧和丰富知识。也许把学生当做教学资源听起来有些怪异,但却很有道理。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当成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对学生会更有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是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而学生也渐渐接受了我们的教学理念: “We are a study community where you learn from me, I learn from you and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我们是一个学习的社团,在这里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在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均提出了相应的内容标准。因此,英语课堂早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单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操练,而是一个话题为先、引人思考、触及心灵、包罗万象的世界。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项生活技能。
一、用外语来认识世界
学生说: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语言的核心作用即为交流,沟通。因而英语课堂就本应有别于其他课堂。我认为,只关注听说读写,纯粹应对考试的英语课是并不太有价值的。
一节看似轻松的英语课,问题的提出、活动的组织、课件的制作,不知凝结了教师多少心血。语言是鲜活的,时代是发展的,热点是随时变化的,想要在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学到比课本更为丰富的知识,就要求老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杂家”。不一定对某一个话题有多精通,但一定要广泛涉猎;不一定喜欢,但一定要善于学习。
善于学习是爱生活的表现,这不仅是自我完善,也包括向身边的学生、同行学习。每位教师虽然性格不同,爱好各异,但都有闪光点。组内有一句名言:“Together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教师们逐渐形成共识,那就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备不好课,教不好书的。只有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才可能为学生打造丰富的课堂。北京四中外语组的教师虽然最大的只有46岁,但一半教师都有将近20年的工作经验。这是一个既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又年轻有朝气的教研组。在工作中成长,相互学习已经形成风气。 为了把最好的课呈现给学生,老师们随时随地研究如何上课,上好课,组里研讨气氛浓厚。通过集体的智慧碰撞,既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也使所有老师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有所收获。
我们在课堂上既讨论过像克隆、基因工程、黑洞、温室效应、急救等这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也讨论过文化冲突、过度消费、职业选择等社会性问题;既在一起欣赏希腊神话、中西方画作、小说名著,也在一起谈论最新的奥斯卡颁奖、最受欢迎的美剧,甚至球类的最新赛事。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话题的捕捉,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语言的铺垫,扫清学生交流的障碍。
英语是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就像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的:“英语为你插上一双翅膀,帮你飞得更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在努力营造最舒适、最自然、最具个人风格的课堂。而必修课的补充,选修课的开设更是把个人对于语言、文化的爱好变为专长。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中变为专业。既促进了师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满足了个性化的需要。
二、用外语来浸润心灵
英语学习中,阅读的好处显而易见,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学会正确恰当地运用语法和词汇,而且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样板。阅读材料不同,教法也就不尽相同。短小精悍的美文可以作为精读,细细品味每个词汇、语句的使用,篇章的架构。报纸杂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热点问题,接触最新鲜的语言;小说不仅为学生提供欣赏文学作品的平台,更是通过打断阅读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以上两类都可以作为泛读材料。
英语阅读是北京四中英语组的一大特色。学生每周一篇的美文欣赏是在必修课上进行的,每月一期的英文杂志每两周会有讨论和测验。每学期必读两本小说,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推荐书目再结合个人水平和喜好,精心挑选,在开学后一周上报小说书名。推荐书目每年会结合学生们的选择和新书的加入做实时更新。学生每周要求摘抄好词好句,并写summary,每读完一本书都需要设计自己的book report, 一学期举办两次读书交流活动,各班学生的作品被打乱顺序在教学楼中展示出来。这也是学生们最为兴奋的时刻,大家除了忙着找自己的作品,更感兴趣的是看看谁和自己读的书是一样的,然后与他/她进行交流。通过阅读,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水平,更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情感,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用外语去训练思维
学生说:机器人话题的讨论十分生动有趣,大量视频资料冲击着我们的视觉,也挑战着我们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被确立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并使科学的根据和常识相一致。
在北京四中的课上,师生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学习。我们在一起思考人生,了解社会。在听说课上,通过“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些什么”的讨论,探讨生命的意义。通过“三问英雄的定义”,知道真正地英雄就是身边的你我他。通过社会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公正地读懂世界。 在人类生物学这一单元,结合课文,学生对于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科学进步带给人们的除了喜悦还有什么?兴奋剂的研制是否破坏了人类的运动精神?长久昏迷的病人是否应该借助呼吸机来维持生命?为什么医学一直在向前发展却不断发现新的病毒?如果未来的孩子从外貌和智商上都可以选择,你会定制吗?你愿意为了到未来去生活而把自己冷冻一段时间吗?如果人永远都不会死会发生什么?倘若克隆人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你愿意复制一个你吗?有的时候,讨论并不是想要一个具体的答案,更为珍贵的是思考的过程。通过科学的讨论,学生们懂得,科技无极限,但道德有底线。就像Albert Einstein说过的那样,人类最需要的努力就是我们行为中的道德规范,只有它能够给生活带来美丽和尊严。
四、用外语去结交朋友
学生说:凭借英语技能与人沟通,与世界沟通,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向另一种文化发问,进行感悟或思索,向另一个国度的人致以问候,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低一个层次的,则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问起一个学生对英语的感觉时,他很直接地表达了憎恶之情。问其原因,竟然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在国际的英语研讨会上,英语被认为是一项生存技能。作为新世界的公民,我们倡导学生们主动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就像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中唱道:“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人需要交流,这是一种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也许有人会说,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英语教育,学生见到老外聊两句还是可以的。其实,交流分成三个层次。简单的日常对话只是第一层次。对于这一点,似乎不难实现。但即使这样,表达生硬,死记硬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比如当老外问, “How are you?”的时候,只会机械的背出课本上的文字,“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而如果换一种问法,则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这其实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交流,充其量也只是礼貌的客套而已。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于英语教学仅停留在只是一门学科的认识上,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英语的第二层次: 表达思想。在短暂的寒暄之后,我们需要与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想象一下如果你需要和人用英语交流半小时以上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比如在谈到运动时,许多学生对于NBA,FIFA,著名的球员,近期的赛况了如指掌,却说不知道英语应该怎么表达。 学生们喜欢看英文电影,但要用英文描述一下故事的梗概,并对喜欢或讨厌的演员做一番评论却成了难事。用英语交流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利用英语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并获得话语力。“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当学生站在讲台上,模仿马丁·路德·金做“I have a dream”的演讲时,模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做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评述时,讲述鸟巢的建筑构造时,评论美国总统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领袖级人物,成为向全世界发出声音的不同领域的杰出代表。语言为他们插上一双翅膀,帮助他们飞得更高,这是何等振奋人心的事情!
因此,走出校园,用英语表达思想,结交朋友,了解世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更好地与人交流的必要途径。
五、用外语来展示自我
学生说:英语课固然是不同于其他课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英语的环境。所以随之而生的,便是希望能获得有实践的机会。free talk,presentation,都可以被称为是我们打磨语言的“训练营”。
在四中,有一句英语教学的至理名言。那就是“英语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我们规定,课堂讲述时间只能占一节课的1/3, 学生活动需要2/3的时间。因此英语课很多时候是为学生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这其中free talk 和presentation是我们的传统保留项目。
刚做free talk的时候,很多学生是有抵触心理的。当然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讲话,有的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有问题,有的学生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花时间。一次,一个学生用抗议的方式来试图掩盖准备的不充分。清楚地记得他走上讲台,满不在乎地说:“Today is my turn to do the free talk. In my understanding, because it is free talk, I can talk about anyth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all it free.”说完后他很得意,整个演讲他都围绕着free这个话题来说对于课前演讲的认识,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内容。讲完后,其他学生饶有兴致地等待着我的评价。我对学生们说:“我们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大家想想为什么老师要安排课前演讲呢?作为free talker,如果我们把这宝贵的5分钟给了你,你就要对大家负责,不辜负大家对你的信任。所谓free,指的是你可以选择任何话题,但并不是说没有准备,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认真的准备,让每个人都通过你的讲话有所收获。” 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四中以后才开始做课前演讲,因此,在这个环节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为了培养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成功的演讲者,我们对free talk提出以下要求。第一,一定要围绕一个话题谈,不能太随意。要保证其他同学通过你的演讲有所收获。第二,尽量少用多媒体,主要训练大家的公共演讲能力。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话,不许有文字,音频或视频不能超过1分钟,让听众集中精力在你的演讲中。第三,不许带稿子,哪怕是提纲都尽量不带。初期可以背文章,但我更喜欢原创。第四,时长为五分钟,我会给大家准备计时器,注意时间掌控,上下最好不要超过30秒。建议大家课下掐表对着镜子练习。第五,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让观众听得懂。第六,要有演讲者的风范,身体挺直,目视前方,面带微笑。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们进步很快。
把presentation作为正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2006年,我们开始尝试开展英语课堂的合作性学习的研究,于是便增加了很多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展示、讨论以及评价。 presentation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负责本单元的学生将结合相关话题进行15分钟的课堂展示。每一次presentation结束后,我都会和同学们就这一组的表现做相应的评论,表现非常好的组还会赢得大家持续的掌声。在欣赏presentation的同时,其他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做presentation的小组从内容(content)、互动(interaction)、趣味性(interest)和合作(cooperation)四项进行评分。presentation占学生平时成绩的20%,学期末还会有颁奖仪式,学生们从把网上找到的资料机械地组装在一起,然后笨拙紧张地在讲台上艰难完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编写剧本,反复排演;表演当天,更是准备了各种道具,兴奋地等待上课。课上其他同学则自发地拿出相机,记录这难忘的时刻。教师也沉浸在每个小组的表演中,或喜或悲,或会心一笑或陷入沉思,惊诧于学生对本单元主题多角度的诠释,更佩服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每单元最后一节的presentation,真正变成了学生最快乐的时光。
在分享了四中的英语教学后,我们想说语言绝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课堂上触及心灵的分享和各种话题的讨论都会是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人生,会成为学生一辈子的宝贵财富。用外语来教育学生,是北京四中遵循的理念,相信也是很多同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