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做“地铁上的读书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时期的大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德国作家歌德也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习近平总书记则将阅读的重要性总结为“三让”——“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命成长的见证。当一本好书抵达心灵,当渴求真理的读者与“人生之书”相遇,总能激发灵感,带来感动。阅读的力量未必会马上改变现实的模样,却能长久留存内心,润泽心灵,成為人生底色。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人均阅读量与发达国家人均阅读量比起来差距明显。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火车及其他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安静的读书,而在我国,人们在不停地玩手机、刷微博、聊微信,鲜有看书的人。
  在此情况下,纪录片《地铁上的读书人》为我们讲述了那些在地铁上读书的人的故事,也让那些常常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人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毫无疑问,人是需要学习的动物。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城市里,学习似乎只是校园生活的专利,时间并没有为所有人留出太多余地。果真如此吗?在一项关于“地铁时间”的调查中,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有市民放弃自驾,利用每天上下班30分钟乘坐地铁的时间,掌握了法语;有人每天坐3号线,一年里背了一本6级英语词典;还有人用了一年半时间,在地铁里看完了两本俄语教材、一套《约翰克里斯朵夫》、若干本零散小说……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
  或许有人会说,地铁上的时间是零碎而不完整的,只是为了实现两个点之间的过渡。为了消磨这点时间,有些人便看看手机里下载好的电视剧,有些人用来玩玩游戏、刷刷微博微信,有些人则干脆闭目养神。殊不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地铁上这段被遗忘的时光,同样可以成就读书人。在国际大都市法国巴黎的地铁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捧着一本小巧的口袋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事实上,法国每年大大小小文学奖的得主里,有不少原本就是大家身边的邮递员、侍者、工人。时间是公平的,他们的成功,显然与做“地铁上的读书人”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地铁里的时光可以用来发发呆,可以用来玩游戏,也可以用来选择一本书为伴。当下,全民阅读方兴未艾,乘着这股东风,让我们拿起书本,提倡做“地铁上的读书人”,让全社会都充满书香之气。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在魏晋之时,有许多文人雅士冷眼于仕宦之道,他们放浪形骸,或饮酒,或清谈,或服药,或纵情山水,这种率直豪放、清俊通脱的行为方式,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之所以能够出现魏晋风度,是因为魏晋时期政治动乱,权力倾轧的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于是,当时的文人群体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个人的人生归宿有了新的理解与诠释。其实,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崇尚自然、积极追求个人的性情与灵魂的自由,这也是一种
期刊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端午至。家乡人把端午节称作五月当午,原以为这是一句土语,读了不少地方志,才知道不少地方如杭州湾北岸奉贤、南汇等区域也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不论“五月当午”与“当五汛”有没有关系,家乡人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江南一带。插艾篙也好,挂菖蒲也罢,就是饮雄黄酒的习俗,同样一点也不少见。母亲不喝酒,雄黄酒就免了,但菖蒲要挂,艾篙要插,我家大门堂屋门上,端午节这几天,菖蒲、艾蒿
期刊
摘要:义马市创新群众工作体系是破解义马信访难题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必然选择。义马市委、市政府打破“就信访抓信访”的惯性思维,用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破解信访稳定难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树立以人为本的群众工作理念为先导,以构建群众工作网络为载体,以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为重点,以理情绪、解难题、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以加强群众工作制
期刊
“浴兰汤兮沐芳”,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一诗中,说在洗澡水里煮上兰草,人浴其中,洗了之后周身会散发香气,可见当时沐浴已经很讲究。唐、宋时,称端午为洛兰节,人们这一天,有用兰草冼澡的习俗。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着洗澡沐浴的生活习俗。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只能到河边湖边洗澡,在清洗的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上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来还干净,这就是原始的“碱”。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
期刊
小时候,无论是听战鼓书还是听大戏,亦或是听老年人讲故事,只要一说到赶考的落难公子,一准就能中上状元。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状元真的没有那么易得,不仅如此,有人还一波三折,差点与状元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翁同龢:防不胜防的对手  就拿“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的翁家翁同龢来说吧,他的状元的取得,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按照清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的实力,翁同
期刊
靜淡
期刊
我的家乡处在长江北岸的江淮平原上,北方以面食为主,这里不缺小麦,也不缺大麦。  由于大麦没有小麦产量高,因此家乡一般很少单独种大麦,大都与棉花套种,我们这个地方叫“麦套棉”。冬初之时,播种大麦,先是在耜好的春花田里用麦撬各撬出一条浅浅的沟,然后拎着一田兜篮的大麦种,在田沟里边走边播,播下去的大麦都是二棱的,叫二棱头。春天来了麦花开,但时间很短,大概仅次于琼花,麦花开的时间在5分到30分钟之间。就是
期刊
“当然”,亦称为“应当”,是人类生活中常用的概念。自古以来,许多学者思想家提出“应当如何如何”的命题,也曾引起许多争论。从古以来,关于应当如何如何,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我们说应当如何如何,以何为据呢?所谓当然的准则应如何确定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  当然之则教人应该如何如何,有一定的严肃性,是不是先验的原则呢?我认为不是。事实上根本没有先验的原则。当然之则可以说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也可以说是
期刊
《夜航船》的开篇,一老僧与一士子同船夜渡。士高谈阔论,僧屈腿而眠。一时,言语似有漏,僧因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答:两个人;又问: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答:是一个人。老僧因而大笑:这样说来,且容老僧伸伸脚。  读来不禁开怀:澹台是姓,灭明是名,是同一个人;尧帝与舜帝皆是上古君王,是两个人。士子高谈阔论,却是故作声势,难免被人嘲笑了去。  我一直以为故事到此就了了,直到我读到黑塞的《流浪者
期刊
儒家学问重视实践,而不着重于知识理论的论证和概念的思辩。因为它的重点并不落在“知识”上,而是落在“行为”上。它不太着重于满足理论的要求,而是着重于满足实践的要求。所以儒家之学可以说是行为系统的学问,而不是知识系统的学问。它很重视所学的和所做的通而为一,所知的和所行的打成一片。因此,主张学行合一、知行合一。这都是重实践的表示。因为重实践,所以就特别正视这个实践的主体——生命,它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学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