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第四学段的写作训练有明确要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近些年来,笔者发现无论写作前老师怎么指导,学生总是先愁眉苦脸、怨声载道,继而胡编乱造、匆忙上交。老师收上来评改时发现学生作文不是内容空洞,就是语言匮乏;不是改头换面、套抄范文,就是材料陈旧、老调重弹,因而闹出“一张板车推十年”的笑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少、观察少、练笔少,导致写作时“无米下锅”。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近几年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下,笔者将对以往的实践作简要介绍,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能有所帮助。
一、坚持写观察日记
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笔者便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起初指导学生写日记时,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事件、场景,特别是精彩的、感人的片段描写得具体、生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揭示得深刻、独特。初中三年,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减少学生每周日记篇数。譬如,初一每周不少于五则,初二不少于三则,初三变日记为周记。虽是这样要求,但不少同学依然坚持每周五则。他们认为坚持写日记,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尹艳读初一时将自己日记中的素材——妈妈去打工写进习作《难忘今宵》,由于材料典型、情节感人、描写细腻,该习作被《初中生天地》采用。
二、提倡搞专题摘抄
学生在初一、初二这两年,学习任务不太重,课余可自行支配的时间比较多,笔者便有意识地提倡学生在坚持写日记的同时,搞一些专题摘抄。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眼到、口到、心到、笔到,即除了阅读思考外,还得将文中精彩的片段、优美的句子、精妙的词语摘抄下来,并按自己所设计的分类,装订成册。学生范莹初二一年就摘抄了三大本,她把自己的摘抄集分别命名为“他山之石——美文”“他山之石——美句”“他山之石——雅词”。
专题摘抄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范莹同学的习作在初二这一年就有五篇被中学生刊物采用,她也因此有了“小才女”的美誉。平时作文写不到四百字的熊州,通过专题摘抄,叙事性作文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其习作常被当做范文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好评如潮。
三、现场进行模拟练笔
为了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笔者还采取了现场模拟练笔的方式。比如,上课前安排一至几位学生把自己所见场景模拟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描写练习,有时笔者也会亲自模拟。
有一次上课前,班上某位女生,左手拿着一瓶脉动饮料,右手提了一大袋零食,款款走进教室。看到这些,笔者张着嘴,睁大眼睛,一直目送该生走上座位。同学们见状,都哈哈大笑。笔者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交代大家迅速将刚才的情景写在练笔本上。事后检查时,发现同学们都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学生余志伟是这样写的: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清了清嗓子,正要喊“上课”,突见晓楠左手一瓶水,右手一袋零食,匆忙跑进教室。老师不知是被他的行
为惊呆了还是什么,张大的嘴巴没法合拢,睁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整个身子随着他的走远慢慢的旋转着,直送她到了座位。过了许久,老师才回过神来,笑了笑说:“同学们,上课了!”由此看来,现场练笔的开展,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课前开展新闻播报
在给学生“找米下锅”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例如,笔者会定期在语文课前两分钟,请有新闻发布欲望的同学进行现场播报。播报前会给学生提出几点要求,比如新闻播报的时长,新闻内容的润色,播报时的语气语调,新闻意义的深刻性等等。一次语文课前,学生欧阳常琳对双休日在菜市场的见闻的播报就很有意思:“同学们,你们真见过半斤等于八两的事吗?昨天早上,我经过一个肉案前,只见一位农民打扮的老年人手里提着塑料袋正和肉案老板争吵,老人对着大家说:‘我说割两斤肉送人,他给了我一斤六两,现在他不但不肯补足斤两,反而说我没见过世面。我一不讲价,二不少钱,你们说他讲理不讲理。’老板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顺手从肉案上拿了一块肉皮往袋子里一塞,瞪着眼睛说:‘少了?快走,别影响我做生意!’围观的一个中年人笑着说:‘这就叫做半斤八两!’”欧阳常林的新闻刚播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岂有此理!”
如果说写日记、搞摘抄是个性化积累,那么,现场练笔、新闻播报则是群体性积累。
几年的尝试,收获颇多。现在学生写作时再也没有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相反,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写作。最近几年,班上学生的习作偶见报刊,学校文学期刊《翠竹》每期都有班上学生的习作。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积累训练。
作者单位:湖北省洪湖市沙口中心学校(433205)
一、坚持写观察日记
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笔者便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起初指导学生写日记时,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事件、场景,特别是精彩的、感人的片段描写得具体、生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揭示得深刻、独特。初中三年,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减少学生每周日记篇数。譬如,初一每周不少于五则,初二不少于三则,初三变日记为周记。虽是这样要求,但不少同学依然坚持每周五则。他们认为坚持写日记,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尹艳读初一时将自己日记中的素材——妈妈去打工写进习作《难忘今宵》,由于材料典型、情节感人、描写细腻,该习作被《初中生天地》采用。
二、提倡搞专题摘抄
学生在初一、初二这两年,学习任务不太重,课余可自行支配的时间比较多,笔者便有意识地提倡学生在坚持写日记的同时,搞一些专题摘抄。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眼到、口到、心到、笔到,即除了阅读思考外,还得将文中精彩的片段、优美的句子、精妙的词语摘抄下来,并按自己所设计的分类,装订成册。学生范莹初二一年就摘抄了三大本,她把自己的摘抄集分别命名为“他山之石——美文”“他山之石——美句”“他山之石——雅词”。
专题摘抄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范莹同学的习作在初二这一年就有五篇被中学生刊物采用,她也因此有了“小才女”的美誉。平时作文写不到四百字的熊州,通过专题摘抄,叙事性作文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其习作常被当做范文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好评如潮。
三、现场进行模拟练笔
为了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笔者还采取了现场模拟练笔的方式。比如,上课前安排一至几位学生把自己所见场景模拟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描写练习,有时笔者也会亲自模拟。
有一次上课前,班上某位女生,左手拿着一瓶脉动饮料,右手提了一大袋零食,款款走进教室。看到这些,笔者张着嘴,睁大眼睛,一直目送该生走上座位。同学们见状,都哈哈大笑。笔者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交代大家迅速将刚才的情景写在练笔本上。事后检查时,发现同学们都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学生余志伟是这样写的: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清了清嗓子,正要喊“上课”,突见晓楠左手一瓶水,右手一袋零食,匆忙跑进教室。老师不知是被他的行
为惊呆了还是什么,张大的嘴巴没法合拢,睁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整个身子随着他的走远慢慢的旋转着,直送她到了座位。过了许久,老师才回过神来,笑了笑说:“同学们,上课了!”由此看来,现场练笔的开展,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课前开展新闻播报
在给学生“找米下锅”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例如,笔者会定期在语文课前两分钟,请有新闻发布欲望的同学进行现场播报。播报前会给学生提出几点要求,比如新闻播报的时长,新闻内容的润色,播报时的语气语调,新闻意义的深刻性等等。一次语文课前,学生欧阳常琳对双休日在菜市场的见闻的播报就很有意思:“同学们,你们真见过半斤等于八两的事吗?昨天早上,我经过一个肉案前,只见一位农民打扮的老年人手里提着塑料袋正和肉案老板争吵,老人对着大家说:‘我说割两斤肉送人,他给了我一斤六两,现在他不但不肯补足斤两,反而说我没见过世面。我一不讲价,二不少钱,你们说他讲理不讲理。’老板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顺手从肉案上拿了一块肉皮往袋子里一塞,瞪着眼睛说:‘少了?快走,别影响我做生意!’围观的一个中年人笑着说:‘这就叫做半斤八两!’”欧阳常林的新闻刚播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岂有此理!”
如果说写日记、搞摘抄是个性化积累,那么,现场练笔、新闻播报则是群体性积累。
几年的尝试,收获颇多。现在学生写作时再也没有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相反,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写作。最近几年,班上学生的习作偶见报刊,学校文学期刊《翠竹》每期都有班上学生的习作。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积累训练。
作者单位:湖北省洪湖市沙口中心学校(43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