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徽省桐城市属于皖中地区,其民居形式有别于同省的皖南、皖北地区,具有典型的皖中地域风格,但因皖中民居大多散落分布,不成明显体系,故桐城民居特点长期未进行归纳,本文以桐城核心历史街区“三街一巷”为研究基础,试图对桐城明清传统民居特点进行初步的总结。
关键词:桐城;民居;形制;三街一巷
引 言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滨长江。作为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史称“文都”,是桐城文化的发源地。桐城是典型的皖中地方民居聚集地。城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地方传统民居,其形制、结构特征有别于皖南、皖北地区,独具皖中地域特征,而目前尚未被归纳记载。
1 安徽民居分布特点
安徽省因特定历史、人口来源、传承发展等原因,皖南、皖中、皖北三地民居差别较大,各具地方特征:
2 桐城明清传统民居调研
桐城历史文化遗产“三街一巷”(老城区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六尺巷)作为其历史城区内重要的历史街区,是桐城历史文化展示与延续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民居聚集地。街道两侧多为明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居宅深院,高墙壁垒,错落有致。整体建筑格调古朴高雅,简洁大方,具有典型的皖中地域特色。
2012年9月、2013年5月笔者先后两次对桐城“三街一巷”内的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胜利街等多条历史街区的30余处历史建筑进行调研测绘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通过街区内传统民居形制、结构和立面装饰等方面归纳出桐城民居的相应特点。
3 形制特点
桐城明清民居多为前店后宅,与其发达的商业历史密切相关。平面基本单元布局以独立式建筑、三合院、四合院、多进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
3.1 独立式
以临街的商业建筑为主。分别发现三种形式,即面宽大进深较小的带型平面、进深较大面宽较小的方形平面、L形平面。
面宽大进深较小的带型平面:东大街225~249号为开间是4m左右(1间~3间)、进深是8~10m的单体建筑带型组合,不同开间之间共用承重山墙。建筑平面顺应道路的走向自然转折。建筑2层,双坡顶高低错落。原有功能一层为商业,二层为居住。
进深较大面宽较小的方形平面:北大街左家大屋旁边3号沿街商业建筑为进深较大模式,该建筑平面为方形,面宽2间轴线7m,进深达到18.05m,山墙承重,木屋架。屋面为前后双坡,两坡之间插入一个双坡顶,形成工字型的屋顶坡面组合,室内形成较大的商业空间。
L形平面:方以智故居西厢房以带形平面为主体在一个尽端向前加三间房屋,形成一個两边长短不同的L形,周边加围墙就形成了一个带有窄长天井的封闭住宅。长边多面向好的朝向,前有天井,做为生活的主要用房。短边通风采光条件较差,做为辅助用房。
3.2 三合院
平面外墙大致成方形或矩形,建筑三面围合。如左家大屋8、9号建筑院落,南北为正房,中间夹一单坡敞廊,形成三合院。院落为2.9m深、2.3m宽。
3.3 四合院
此种类型较为常见。平面外墙大致成方形或矩形,建筑四面围合。即房屋围绕天井四面布置成为一个对外封闭的住宅。
左家大屋四合院平面方形,四周为高墙,房屋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南北正房各四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天井院落尺寸为4.9m深、2.3m宽。
3.4 多进院、多落院
中轴线多进院:钱家大屋为三进院,有明显的中轴线,屋架高度较高,沿街商业设2层,上层住人。
多落院:姚莹故居原有格局由4落多进院落组成,多进建筑在横向组合形成多落多进的更大的宅院,平面布局灵活,不拘一格,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用户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极具变化,层次丰富。
4 结构特点
4.1 大木做
桐城地处南北交界的中间地带,也是南北两种文化的交汇地,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建筑上则成为南北方建筑做法的融合。桐城明清民居的木构架在民居中多为穿斗和抬梁结合,抬梁式多用于明间梁架,穿斗式用于次间或山面。
4.2 砖、石做
桐城古民居建筑外墙均是清水墙,白灰勾缝。与皖南的“白色粉墙”大不一样。构造方式为空斗墙,立砖砌筑,中间空心用泥土杂物填实而成。这种墙既省砖又保暖。外表青砖挺立,勾缝清晰在目。
大部分建筑的山墙直接承重,檩条置于山墙上,山墙内没有柱子。山墙承重,山墙部分顶部处形式以硬山为主,山墙不出屋面,循着屋顶的坡度走向;少见带翘角马头墙式。
4.3 瓦 做
主要正房屋面以双坡为主,厢房或敞廊以单坡为主。瓦面为小青瓦屋面,盖瓦压四露一。屋面做法:①70×50木椽,断面为半圆形;②30厚望板(有的建筑没有此构造层);③小青瓦合瓦屋面。
5 建筑立面和装饰
桐城民居装饰较为简朴,由于尺寸得体,重点突出,繁简得当,与周围素雅的壁板、灰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相得益彰,组成了统一协调的整体。
5.1 建筑立面特点
从整体上看桐城民居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特点,立面由上分——屋面、中分——屋身木梁柱、下分——台基,三部分组合而成。屋身部分有以下三种模式:
单檐式:沿街商业或朝向内院房间多采用此种方式。整体为单檐,一、二层平齐,檐下为花、格窗或木板门窗。
骑楼式:二层突出一层形成骑楼式,桐城民居骑楼部分一般二层的出挑较小。二层为外廊或格窗。
重檐式:一、二层之间有一层披檐,立面形成双重檐式。此种模式实例较少。
5.2 小木作
桐城民居的门窗、隔断、天花、栏杆、挂落等木构件的造型较简单,个别规模较大民居也有做工精致的门窗。极少见到类似于皖南民居中手法细腻、雕琢精美的木雕、石雕与砖雕。
6 小 结
桐城明清传统民居,独具皖中地域风格,平面形制上灵活多变;结构上融合借鉴皖南皖北特点并进行地方改良;立面与装饰朴素雅致。与皖南、皖北民居有较大区别,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宁,李林.传统聚落构成与特征分析.建筑学报,2008(11):52~55.
[2]刘仁义,张靖华.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工业建筑,2010第40期.
[3]常蓓.安徽乡土古民居及聚落研究——以绩溪石家村和肥西三河古镇为例[J].安徽建筑,2011.03.
关键词:桐城;民居;形制;三街一巷
引 言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滨长江。作为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史称“文都”,是桐城文化的发源地。桐城是典型的皖中地方民居聚集地。城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地方传统民居,其形制、结构特征有别于皖南、皖北地区,独具皖中地域特征,而目前尚未被归纳记载。
1 安徽民居分布特点
安徽省因特定历史、人口来源、传承发展等原因,皖南、皖中、皖北三地民居差别较大,各具地方特征:
2 桐城明清传统民居调研
桐城历史文化遗产“三街一巷”(老城区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六尺巷)作为其历史城区内重要的历史街区,是桐城历史文化展示与延续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民居聚集地。街道两侧多为明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居宅深院,高墙壁垒,错落有致。整体建筑格调古朴高雅,简洁大方,具有典型的皖中地域特色。
2012年9月、2013年5月笔者先后两次对桐城“三街一巷”内的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胜利街等多条历史街区的30余处历史建筑进行调研测绘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通过街区内传统民居形制、结构和立面装饰等方面归纳出桐城民居的相应特点。
3 形制特点
桐城明清民居多为前店后宅,与其发达的商业历史密切相关。平面基本单元布局以独立式建筑、三合院、四合院、多进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
3.1 独立式
以临街的商业建筑为主。分别发现三种形式,即面宽大进深较小的带型平面、进深较大面宽较小的方形平面、L形平面。
面宽大进深较小的带型平面:东大街225~249号为开间是4m左右(1间~3间)、进深是8~10m的单体建筑带型组合,不同开间之间共用承重山墙。建筑平面顺应道路的走向自然转折。建筑2层,双坡顶高低错落。原有功能一层为商业,二层为居住。
进深较大面宽较小的方形平面:北大街左家大屋旁边3号沿街商业建筑为进深较大模式,该建筑平面为方形,面宽2间轴线7m,进深达到18.05m,山墙承重,木屋架。屋面为前后双坡,两坡之间插入一个双坡顶,形成工字型的屋顶坡面组合,室内形成较大的商业空间。
L形平面:方以智故居西厢房以带形平面为主体在一个尽端向前加三间房屋,形成一個两边长短不同的L形,周边加围墙就形成了一个带有窄长天井的封闭住宅。长边多面向好的朝向,前有天井,做为生活的主要用房。短边通风采光条件较差,做为辅助用房。
3.2 三合院
平面外墙大致成方形或矩形,建筑三面围合。如左家大屋8、9号建筑院落,南北为正房,中间夹一单坡敞廊,形成三合院。院落为2.9m深、2.3m宽。
3.3 四合院
此种类型较为常见。平面外墙大致成方形或矩形,建筑四面围合。即房屋围绕天井四面布置成为一个对外封闭的住宅。
左家大屋四合院平面方形,四周为高墙,房屋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南北正房各四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天井院落尺寸为4.9m深、2.3m宽。
3.4 多进院、多落院
中轴线多进院:钱家大屋为三进院,有明显的中轴线,屋架高度较高,沿街商业设2层,上层住人。
多落院:姚莹故居原有格局由4落多进院落组成,多进建筑在横向组合形成多落多进的更大的宅院,平面布局灵活,不拘一格,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用户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极具变化,层次丰富。
4 结构特点
4.1 大木做
桐城地处南北交界的中间地带,也是南北两种文化的交汇地,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建筑上则成为南北方建筑做法的融合。桐城明清民居的木构架在民居中多为穿斗和抬梁结合,抬梁式多用于明间梁架,穿斗式用于次间或山面。
4.2 砖、石做
桐城古民居建筑外墙均是清水墙,白灰勾缝。与皖南的“白色粉墙”大不一样。构造方式为空斗墙,立砖砌筑,中间空心用泥土杂物填实而成。这种墙既省砖又保暖。外表青砖挺立,勾缝清晰在目。
大部分建筑的山墙直接承重,檩条置于山墙上,山墙内没有柱子。山墙承重,山墙部分顶部处形式以硬山为主,山墙不出屋面,循着屋顶的坡度走向;少见带翘角马头墙式。
4.3 瓦 做
主要正房屋面以双坡为主,厢房或敞廊以单坡为主。瓦面为小青瓦屋面,盖瓦压四露一。屋面做法:①70×50木椽,断面为半圆形;②30厚望板(有的建筑没有此构造层);③小青瓦合瓦屋面。
5 建筑立面和装饰
桐城民居装饰较为简朴,由于尺寸得体,重点突出,繁简得当,与周围素雅的壁板、灰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相得益彰,组成了统一协调的整体。
5.1 建筑立面特点
从整体上看桐城民居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特点,立面由上分——屋面、中分——屋身木梁柱、下分——台基,三部分组合而成。屋身部分有以下三种模式:
单檐式:沿街商业或朝向内院房间多采用此种方式。整体为单檐,一、二层平齐,檐下为花、格窗或木板门窗。
骑楼式:二层突出一层形成骑楼式,桐城民居骑楼部分一般二层的出挑较小。二层为外廊或格窗。
重檐式:一、二层之间有一层披檐,立面形成双重檐式。此种模式实例较少。
5.2 小木作
桐城民居的门窗、隔断、天花、栏杆、挂落等木构件的造型较简单,个别规模较大民居也有做工精致的门窗。极少见到类似于皖南民居中手法细腻、雕琢精美的木雕、石雕与砖雕。
6 小 结
桐城明清传统民居,独具皖中地域风格,平面形制上灵活多变;结构上融合借鉴皖南皖北特点并进行地方改良;立面与装饰朴素雅致。与皖南、皖北民居有较大区别,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宁,李林.传统聚落构成与特征分析.建筑学报,2008(11):52~55.
[2]刘仁义,张靖华.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工业建筑,2010第40期.
[3]常蓓.安徽乡土古民居及聚落研究——以绩溪石家村和肥西三河古镇为例[J].安徽建筑,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