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非孩子发出委屈的声音使我们了解真相,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曾误解了孩子。有时候,误解与真相往往一线之差,究竟该如何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看清孩子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成长密码呢?
◎其实我不笨——
妈妈一直希望芹芹成长为一个斯文乖巧的小淑女,但芹芹偏偏像个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喜欢跑跳攀爬。为了熏陶芹芹的性情气质,妈妈把芹芹送去学习钢琴。面对枯燥晦涩的五线谱和单调重复练习,芹芹常常心不在焉,一学期下来没弹好几首曲子,视唱水平也在班里排名倒数,愁得妈妈逢人便说:“我家闺女怎么总不如人呢?”
其实芹芹并不笨,只是妈妈没有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有时并不合理正确,芹芹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应该多安排运动、舞蹈等动态内容以消耗其多余精力,而妈妈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种抑制孩子天性的做法必然导致芹芹无法适应、表现失常,造成妈妈误以为孩子“很笨”的结果。
家教提示: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不符时,切勿急着埋怨、愤怒、伤心,更不要轻率地给孩子下定论,细心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有助于避免误解的发生。
◎其实我不坏——
明明和表妹在一起玩得正欢,在跑跳追逐中,明明不小心把表妹撞倒在地,正想上前扶起她时,被奶奶看到了,奶奶不由分说责备明明说:“你怎么能欺负妹妹!快点向人家道歉!”明明连忙解释: “我是不小心的!”奶奶扬手作势要打:“还顶嘴?这孩子现在越变越坏了!”明明“哇”地一声哭了:“奶奶就是偏心……”
这是家庭中典型常见的误解案例,明明虽然确有失误,但这种犯错并非出于本意,而且也主动补救了,奶奶不但没有问清情况,还不听解释,仅凭主观判断就给明明贴上了负面标签,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家教中,最忌缺乏耐心和分析,一见孩子失误就凭经验给他定性,误解也就由此产生了。
家教提示:孩子闯祸后先别急着斥责,多考虑几种可能性:是不是孩子能力有限所以弄砸了事情?是不是孩子渴望探索才不小心造成破坏?是不是我没有分析和倾听就妄下定论呢?三思而后行,有助于避免误解。
◎其实我不懒——
妮妮刚上幼儿园,妈妈觉得是时候培养一下女儿的自理能力了,便开始着手进行训练。让妮妮自己整理玩具,她一股脑塞进箱子里就完了;让她自己叠被子,她总是把被子抱起来往床脚一堆;让她洗自己的小衣服,没揉两下就喊累不肯再洗……急得妈妈一天到晚数落妮妮:“大懒虫,什么事儿都不认真做!”
许多家长都会埋怨孩子懒,因为孩子总是对家务或学习表现出敷衍态度,不求精细,但其实,孩子“貌似懒散”的背后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家长们却没有去深究。比如情景中妮妮妈给孩子安排的自理训练就远远超出了一个3、4岁孩子的能力范围,妮妮笼统、粗糙的做法和逃避的态度都是因为自己力所不及,而非妈妈口中的“懒”和“不认真”。
家教提示:在评判孩子做事前先考量一下:孩子是否有能力将其圆满完成?我们是否传授过正确的方法?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专注力或耐性?结果的不尽如人意究竟是出于态度懒散还是经验不足?
◎其实我能做——
妈妈在厨房做饭,莹莹想帮忙,便拿着自己的玩具小刀跑到厨房切胡萝卜,妈妈连忙把莹莹赶出厨房:“别碍手碍脚的,自己玩去。”早上出门前,莹莹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自己穿鞋,急性子的妈妈忍不住说:“瞧你这笨手笨脚的样子,妈妈帮你穿,省得又迟到了!”结果在和别人聊天时,妈妈却总抱怨说:“莹莹可没用了,在家里一点忙都帮不上,连个鞋子都不懂自己穿!”
这个案例也许家长们一看就明白问题所在:莹莹妈根本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又怎能要求她动手能力强呢?这是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实孩子并非做不到,早早给孩子贴上“不行”的标签是一种误解,虽然她可能暂时还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但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指导,孩子一定会熟练和能干起来。
家教提示:避免这种误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放下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有时候过度关爱也会阻碍孩子能力的发展。适时放手,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比我们想像中更能干、更优秀。
◎其实我不笨——
妈妈一直希望芹芹成长为一个斯文乖巧的小淑女,但芹芹偏偏像个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喜欢跑跳攀爬。为了熏陶芹芹的性情气质,妈妈把芹芹送去学习钢琴。面对枯燥晦涩的五线谱和单调重复练习,芹芹常常心不在焉,一学期下来没弹好几首曲子,视唱水平也在班里排名倒数,愁得妈妈逢人便说:“我家闺女怎么总不如人呢?”
其实芹芹并不笨,只是妈妈没有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有时并不合理正确,芹芹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应该多安排运动、舞蹈等动态内容以消耗其多余精力,而妈妈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种抑制孩子天性的做法必然导致芹芹无法适应、表现失常,造成妈妈误以为孩子“很笨”的结果。
家教提示: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不符时,切勿急着埋怨、愤怒、伤心,更不要轻率地给孩子下定论,细心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有助于避免误解的发生。
◎其实我不坏——
明明和表妹在一起玩得正欢,在跑跳追逐中,明明不小心把表妹撞倒在地,正想上前扶起她时,被奶奶看到了,奶奶不由分说责备明明说:“你怎么能欺负妹妹!快点向人家道歉!”明明连忙解释: “我是不小心的!”奶奶扬手作势要打:“还顶嘴?这孩子现在越变越坏了!”明明“哇”地一声哭了:“奶奶就是偏心……”
这是家庭中典型常见的误解案例,明明虽然确有失误,但这种犯错并非出于本意,而且也主动补救了,奶奶不但没有问清情况,还不听解释,仅凭主观判断就给明明贴上了负面标签,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家教中,最忌缺乏耐心和分析,一见孩子失误就凭经验给他定性,误解也就由此产生了。
家教提示:孩子闯祸后先别急着斥责,多考虑几种可能性:是不是孩子能力有限所以弄砸了事情?是不是孩子渴望探索才不小心造成破坏?是不是我没有分析和倾听就妄下定论呢?三思而后行,有助于避免误解。
◎其实我不懒——
妮妮刚上幼儿园,妈妈觉得是时候培养一下女儿的自理能力了,便开始着手进行训练。让妮妮自己整理玩具,她一股脑塞进箱子里就完了;让她自己叠被子,她总是把被子抱起来往床脚一堆;让她洗自己的小衣服,没揉两下就喊累不肯再洗……急得妈妈一天到晚数落妮妮:“大懒虫,什么事儿都不认真做!”
许多家长都会埋怨孩子懒,因为孩子总是对家务或学习表现出敷衍态度,不求精细,但其实,孩子“貌似懒散”的背后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家长们却没有去深究。比如情景中妮妮妈给孩子安排的自理训练就远远超出了一个3、4岁孩子的能力范围,妮妮笼统、粗糙的做法和逃避的态度都是因为自己力所不及,而非妈妈口中的“懒”和“不认真”。
家教提示:在评判孩子做事前先考量一下:孩子是否有能力将其圆满完成?我们是否传授过正确的方法?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专注力或耐性?结果的不尽如人意究竟是出于态度懒散还是经验不足?
◎其实我能做——
妈妈在厨房做饭,莹莹想帮忙,便拿着自己的玩具小刀跑到厨房切胡萝卜,妈妈连忙把莹莹赶出厨房:“别碍手碍脚的,自己玩去。”早上出门前,莹莹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自己穿鞋,急性子的妈妈忍不住说:“瞧你这笨手笨脚的样子,妈妈帮你穿,省得又迟到了!”结果在和别人聊天时,妈妈却总抱怨说:“莹莹可没用了,在家里一点忙都帮不上,连个鞋子都不懂自己穿!”
这个案例也许家长们一看就明白问题所在:莹莹妈根本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又怎能要求她动手能力强呢?这是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实孩子并非做不到,早早给孩子贴上“不行”的标签是一种误解,虽然她可能暂时还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但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指导,孩子一定会熟练和能干起来。
家教提示:避免这种误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放下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有时候过度关爱也会阻碍孩子能力的发展。适时放手,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比我们想像中更能干、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