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8年9月23日下午,南宁市公安局明秀派出所的民警领回一名走失的小女孩。然而,让民警焦急的是,6岁的小女孩无法说出父母、家庭、学校等相关情况,帮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成了棘手的事情…… 事实上,有很多走失的孩子无法与亲人团聚,就是因为他们不记得自己父母的名字和电话等重要线索,导致民警无法及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看来,从小对孩子进行有关走失方面的安全教育十分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23日下午,南宁市公安局明秀派出所的民警领回一名走失的小女孩。然而,让民警焦急的是,6岁的小女孩无法说出父母、家庭、学校等相关情况,帮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成了棘手的事情……
事实上,有很多走失的孩子无法与亲人团聚,就是因为他们不记得自己父母的名字和电话等重要线索,导致民警无法及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看来,从小对孩子进行有关走失方面的安全教育十分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牢记重要信息。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记忆力。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经常对他念叨爸爸妈妈的名字、手机或电话号码等。长此以往,这些重要的信息会在孩子的大脑里一点一点地留下深刻的印记。
认识居住方位。抱孩子出去玩时,就可以告诉他,家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位于哪条街道,几号楼几单元,周围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和设施,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哪条路线能够抵达等等。家长往往会低估孩子的能力,认为他迷路后回不了家。其实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走失后是可以自己找回家的,关键要看父母是否从小教孩子认路,尤其是自家的路。
学会报警自救。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告诉孩子警察是抓坏人的,是可以信任的好人,遇到困难一定要找警察帮忙。有的父母爱在孩子耍赖时吓唬说:“再不听话就叫警察来抓你!”时间久了,孩子对警察会产生恐惧感,见了警察就躲,更谈不上求助了。孩子再大一点,会打电话了,家长要教孩子,万一走失时可迅速拨打110进行报警。
提防陌生人。在“认生”过后,很多孩子不再会对陌生人设防。面对陌生人,孩子要做到“三不”,即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不接受陌生人送的任何礼物,不跟陌生人去任何地方。
培养应变能力。现实生活复杂多变,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父母一定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为地模拟各种紧急情况的场景,引导孩子“实战演习”,灵活应变,掌握各种自救的方法。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孩子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应变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后,孩子才能在困境和突发事件面前真正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将可能产生的危险降到最低限度。
温馨提示
走失事件一旦发生,家长的沉着应对同样重要
一旦发现孩子走失,家长切记不要惊慌失措,而应沉着、快速地做出反应。
★ 立即广播,在商场、火车站或公园进行广播,把孩子的具体特征、衣着打扮及亲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反复广播,并向保安或相关工作人员留下联系方式。
★ 父母应留在走失地点等候,因为,凭着记忆孩子可能会找回走散的地方。
★ 在等候的同时,让家人向住址或走失地点所在辖区的派出所报警。
★ 迅速联系亲朋好友,让他们帮助寻找。
★ 家里或小区门口要记得留人,很可能有好心人将孩子送回。
★ 手机一定保持开机状态。
其他文献
谁说旅行非得逛景点拍照,到一个地方能找到最“本地人”的地方才叫本事,比如走马观花地逛逛当地的农贸市场。 在一趟云南旅行中,我们带着佳佳去了县城附近的一个农贸市场。逛市场前,我首先约法三章:一是不可以乱跑,因为农贸市场熙熙攘攘,摊档又多,一旦走失将很难寻找;二是不可以乱买东西,要教会孩子分辨哪些东西是路上需要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回去再买的;三是不可以乱动摊主的东西,要守规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年底接踵而来的工作,使我感到自己就像风中的陀螺,忘了方向,忘了自己,甚至忘了最亲爱的儿子。 一天下午,由于保姆休息,只能由我接儿子放学。对于这次难得的机会,儿子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从幼儿园回家,一路上坚持拉着我的手走,就是上楼梯,也高兴得一蹦一跳,口里还一边数着“1、2、3……”看着儿子快乐的样子,我也受感染了,忘形地和儿子一起跳,一起数。 刚一进门,儿子就抬着头,喘着气,一脸自豪地告诉我:
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的摇篮,亲子关系更是塑造孩子人格教育的重要基础。时下,年轻的父母们工作非常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他们可能会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帮忙,也可能为孩子找保姆或家教,还可能给孩子一堆玩具,或将电视打开,让孩子独自玩玩具或看电视。但大部分家长并不知道,一时的省事偷懒究竟会带来怎样后果,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心对孩子来说将意味着什么? 心理成长 0~6岁时,幼儿获得来自父母最重要的心理慰
一天,7岁的儿子突然跑到我的书房里,奇怪地歪着脑袋问我:“爸爸,如果我不是你的儿子的话,你觉得我应该是你的什么?” 儿子说这话的时候,我正在看书,猛然被他这么一问,我瞬间变得瞠目结舌。但是,我又不能不回答,于是就对儿子说:“如果你不是爸爸的宝贝儿子的话,那你应该是爸爸的宝贝女儿啊!” 儿子听了我的回答,不住地摇头,一脸不满意,我赶忙追问:“怎么了?做爸爸的女儿不好吗?”儿子回答:“我可不想处处
案例一: 飞飞总喜欢爬到各种家具上去玩,一次,他不小心摔了下来,头正好擦到了边上书柜的角。他愣了一会后开始大哭,我们问他哪里疼他也不说,奶奶哄着说“不疼不疼”,结果孩子反而哭得更大声了。这时飞飞妈抱着他轻轻地问:“飞飞不小心摔跤了,头撞疼了是吗?从这里滑下来肯定是很疼的,不过我们飞飞已经不是小婴儿了,已经长成为一个男子汉了。男子汉是很勇敢的,只有小婴儿才会哭,男子汉是不哭的,对吧?”这么说了两遍
既然英语学习势在必行,家长具体该怎样挖掘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资源,帮助孩子成为双语宝宝呢?事实上,孩子的语言潜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认识并利用各个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展开英语学习,更有助于孩子进步。
场景一:4岁的女儿在床上哼哼唧唧地说被蚊子叮了,父亲很关爱地问:“宝贝,你哪里不舒服?”女儿不耐烦地吼叫:“你没长眼睛吗?我被蚊子咬了,还不赶快给我拿药来擦,你想痒死我呀!” 场景二: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回家后,见妈妈躺在床上,便问:“你怎么还没去做饭呀?”妈妈说:“妈妈不舒服,我给你订个快餐吧。”儿子听后不但没有关心妈妈的病情,反而抱怨说:“你干吗不提前告诉我?害我白跑一趟。”说完自己拿钱去买快餐
在带溪溪的这几年里,我很庆幸身边有一位会与我唱双簧的爱人。唱双簧,说白了,就是遇到教育难题时,夫妻两人面对孩子能够心照不宣地一唱一合,或是一个眼神对方就能心领神会地配合你。这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说话技巧,有助于在家庭中营造信任、鼓励、尊重的人际氛围,进而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家长所期望的行为轨道,久而久之,孩子的好习惯也就渐渐形成了。 其实,最初无意间与我唱双簧的是溪爸。溪溪两岁时,生了病要吃中药
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教育随笔: 案例一:一天下午,文文妈来接他时,他歇斯底里地哭,还在地上打滚。我起初以为孩子在家长面前使性子,通过与家长沟通才知道:美术班的张老师为了激励文文认真上课,就奖给他一只纸鹤,文文高兴地到处向小朋友们炫耀,可陈沛如小朋友看过后,不知道把纸鹤丢到哪去了。我立即表示,折一只新的给他,可是文文哭着说:“那是张老师奖给我的,你叠的就不是那一只了!”他还说,为了得到那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