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引导学生在诗意的精华之中游走,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大有裨益。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在教学中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
一、诵读经典的意义
1.造成气氛,激发兴趣。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整理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的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的目的。
3.陶冶情操,端正品行。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弟子规》,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将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必将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二、诵读经典的内容
在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做到读有所依、读有所序、读有所据。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每学年给每位学生定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教师在选择诵读文本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人文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其次,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艺术性。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选配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如情境吟诵、配乐吟唱就是经典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3.生活性。生活是學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学生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三、诵读经典的方法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有些文章较长,同学们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了步步为营,最后再化零为整,“组装”成篇。
2.以写助读,感官兼用。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方法还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游戏诵读,寓教于乐。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一边玩一边读,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诵读诗文的兴趣。
4.按图索“意”,读图背文。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造书香校园,浸润学生心田。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诵读,学生诵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融会贯通地运用,日积月累,学生说起话来一定会妙语连珠,作起文来一定会妙笔生花!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引导学生在诗意的精华之中游走,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大有裨益。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在教学中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
一、诵读经典的意义
1.造成气氛,激发兴趣。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整理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的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的目的。
3.陶冶情操,端正品行。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弟子规》,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将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必将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二、诵读经典的内容
在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做到读有所依、读有所序、读有所据。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每学年给每位学生定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教师在选择诵读文本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人文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其次,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艺术性。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选配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如情境吟诵、配乐吟唱就是经典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3.生活性。生活是學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学生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三、诵读经典的方法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有些文章较长,同学们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了步步为营,最后再化零为整,“组装”成篇。
2.以写助读,感官兼用。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方法还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游戏诵读,寓教于乐。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一边玩一边读,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诵读诗文的兴趣。
4.按图索“意”,读图背文。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造书香校园,浸润学生心田。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诵读,学生诵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融会贯通地运用,日积月累,学生说起话来一定会妙语连珠,作起文来一定会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