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医药职业学校应当始终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工作理念,着力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大医精诚”的中医药创新人才。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医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特色德育教育 , 中医药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规则文化教育渗透进德育教育过程中,克服了传统德育的陈旧老套,灌输说教的模式,开辟了医药卫生学校德育新途径。
关键词:德育;中医药文化教育;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战略”,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而非专业特色工作方式虽然带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但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缺乏因材施教,与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以,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质量。应该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丰富思想政治的工作内涵,开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
一、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德育、职业道德的关系
德育是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可以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其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教育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 而中医药文化教育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哲学内容只涉及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 ,因此从范围上来讲,德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医药文化较教育是中医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职业教育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就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 。 职业道德具有行业性等特征。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现代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关心病人、工作严谨、精益求精等,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致中仁和、大医精诚等等,都和现代职业医护人员的道德相吻合。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中医药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代意义 。
从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學校德育关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三者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医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渗透进学校的德育中去。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死搬硬套、灌输说教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
1、中医药学校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中医药学校的学生,中职生生源参差不齐,学生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入学后,通过多形式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学科认同感、学科荣誉感至关重要。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所以中医药教育要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科学创举,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极强的实用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并且,随着世界“中医热”、“针灸热”、“中药热”的兴起,“估计有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地人接受过中医药和针灸治疗”, “到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学习中医的占第一位”,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医师, 应当自觉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坚定学好中医药的信念。 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自我提高,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结合中医药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多给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可以尽快建立起学习中医药的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2、实现德育进各个学科课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德育课上。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德”之重要,就在于它决定了“才”的使用。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要从时代担当、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欠缺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层的还是在于高校德育格局不够大、资源不够多、力量不够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在发挥德育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将“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转变。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 推动“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首先要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德育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创建“课程德育”的“课堂教学案例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德育课程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贴近中医药学生学习实际,要与中医药学专业结合。但是,德育课程教师基于专业所限,虽通过了解,对中医药内容有初步认识,但并非全面和深刻,这不利于教学的针对性,为弥补这一缺憾,所以可以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方式,加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因此,设想成立一个由多学科,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德育课教师等组成的协作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挖掘教学素材,如选用与专业或专业群密切相关的典型医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政理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形成特定专业或专业群的个性化理论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纷繁芜杂的思想实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同时,在“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推进过程中,还要做好几个结合:要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既提升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通识课程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要结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要结合办学特点和教育规律,依托地域文化,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遵循规律,做好教学实施工作;要结合德育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加强队伍建设,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即一切知识都具有“善性”,问题在于是否有发现的慧眼。在教育史上,价值作为一个目标,很早就被纳入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客观存在,而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我们当下要做的努力。
3、德育课程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育部规定德育课教学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中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课教学最富有特色的就是贴近学生中医药专业的学习实际,因其与自身专业学习的密切相关性,更能激发中医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在巩固专业知识、体悟医学人文的同时,内化和深化了对德育课基本理论的认知,有效地提升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更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力屈 榆生《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高校办学实力 [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7)6-8
[2]刘中华 《加强中 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中医药院校德育实践 [J]. 时代教育 2010(6)
关键词:德育;中医药文化教育;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战略”,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而非专业特色工作方式虽然带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但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缺乏因材施教,与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以,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质量。应该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丰富思想政治的工作内涵,开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
一、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德育、职业道德的关系
德育是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可以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其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教育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 而中医药文化教育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哲学内容只涉及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 ,因此从范围上来讲,德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医药文化较教育是中医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职业教育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就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 。 职业道德具有行业性等特征。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现代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关心病人、工作严谨、精益求精等,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致中仁和、大医精诚等等,都和现代职业医护人员的道德相吻合。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中医药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代意义 。
从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學校德育关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三者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医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渗透进学校的德育中去。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死搬硬套、灌输说教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
1、中医药学校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中医药学校的学生,中职生生源参差不齐,学生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入学后,通过多形式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学科认同感、学科荣誉感至关重要。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所以中医药教育要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科学创举,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极强的实用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并且,随着世界“中医热”、“针灸热”、“中药热”的兴起,“估计有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地人接受过中医药和针灸治疗”, “到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学习中医的占第一位”,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医师, 应当自觉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坚定学好中医药的信念。 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自我提高,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结合中医药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多给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可以尽快建立起学习中医药的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2、实现德育进各个学科课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德育课上。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德”之重要,就在于它决定了“才”的使用。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要从时代担当、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欠缺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层的还是在于高校德育格局不够大、资源不够多、力量不够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在发挥德育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将“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转变。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 推动“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首先要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德育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创建“课程德育”的“课堂教学案例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德育课程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贴近中医药学生学习实际,要与中医药学专业结合。但是,德育课程教师基于专业所限,虽通过了解,对中医药内容有初步认识,但并非全面和深刻,这不利于教学的针对性,为弥补这一缺憾,所以可以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方式,加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因此,设想成立一个由多学科,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德育课教师等组成的协作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挖掘教学素材,如选用与专业或专业群密切相关的典型医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政理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形成特定专业或专业群的个性化理论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纷繁芜杂的思想实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同时,在“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推进过程中,还要做好几个结合:要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既提升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通识课程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要结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要结合办学特点和教育规律,依托地域文化,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遵循规律,做好教学实施工作;要结合德育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加强队伍建设,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即一切知识都具有“善性”,问题在于是否有发现的慧眼。在教育史上,价值作为一个目标,很早就被纳入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客观存在,而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我们当下要做的努力。
3、德育课程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育部规定德育课教学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中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课教学最富有特色的就是贴近学生中医药专业的学习实际,因其与自身专业学习的密切相关性,更能激发中医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在巩固专业知识、体悟医学人文的同时,内化和深化了对德育课基本理论的认知,有效地提升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更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力屈 榆生《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高校办学实力 [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7)6-8
[2]刘中华 《加强中 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中医药院校德育实践 [J]. 时代教育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