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疑之花开遍语文课堂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质疑,把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学中努力去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激活学生质疑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往往形成了一种机械的“问答模式”,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到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心理学告诉我们:和谐、愉悦的氛围易消除紧张感、焦虑感。身心放松,才思才会敏捷,学生才能流出心中的疑惑。所以,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心理接触和心灵的交汇,使学生彻底消除恐惧心理,身心得到彻底解放,而且学生受到鼓舞与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真正从墨守成规、洗耳恭听走向敢于质疑、敢于探索。
   二、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使学生乐学并能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新的教学建议。合理的教学情境能使所学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经验,使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写作是“一事一议”,我本想花大半节课来讲解这种作文的写法,再让学生动手实践。但在上课时发现有一位同学没认真听讲,我随意走到他桌前,发现他正在演算数学题。早在接手这个班的第一节课我就说过:“上语文课不准做与语文无关的事。”此时,几十双眼睛一齐投向我。我压住心中的怒火,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对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看法?”一只只手举起来,于是,我让他们畅所欲言,一时,课堂好不热闹。看时机差不多了,我大声宣布:“拿出本子,马上写作!题目是《上语文课做数学题,行吗?》”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单元的作文训练就这样落实了,还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主要的我在此巧设“障碍”,激发学生思考,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三、授其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遇到,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也敢于质疑;我们创设了情境,学生也乐于质疑。但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不会质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人以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可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在学习《勇气》一课时,学生一看到题目,马上就问:课文表现什么人的勇气?又是如何描写的?
   可引导学生从比较中质疑。“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具体把握,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它们是有差异的。通过分析比较,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矛盾处质疑。有些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开头与结尾、前后内容有相互抵触、排斥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课文“自相矛盾”处,也是文章的难点所在。课文的“自相矛盾处”是激发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之光所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孔乙己》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一组相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重点。因此,可以抓住这一矛盾词语质疑——异疑——析疑——解疑。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的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质疑方法外,还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结尾处质疑,在标点符号处质疑,从前后内容的联系上质疑等等,只要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渐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会生疑走向会质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启发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让质疑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附城第二中学)
  写作时间:2011年12月
其他文献
通过对铅芯结构秒延期雷管的延期精度和点火可靠性,从产品结构、延期药和点火药剂、延期和点火铅芯直径对雷管点火可靠性和延期精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对铅芯切面及铅芯掉药对点
对硅系延期药的湿混工艺改为水混工艺,采用水作为介质,取消湿混时钢球球磨工艺,提高成品延期药的纯度和均匀性,以达到改善雷管延期精度和提高延期药生产中本质安全度的目的。
【摘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教学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综合运用能力的升华体现。注重培养中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满足他们的学科综合发展需要。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利于激活学生学习语言的激情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语言体验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学习;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数学每学期的总复习中,复习面广,内容较多,时间紧迫,极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特点。我提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复习方法,是一种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复习,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可以用较少的
简单介绍了生态心理学,根据生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分析了工业设计中与这些观点相符合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工业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
2005年8月25至26日,2005年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座谈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和直属分行学会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参加会议.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秘书长郑逊同志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