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英雄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雷大英雄
  距麻栗坡县城3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有个八里河村,村民散居在东山一带。
  30多年前,发生于中越边境的那场自卫反击战,打破了那里的平静。八里河村所在的东山和老山一带,成了交战的主战场,村落里每天都要遭受上千枚炮弹的袭击。
  随着战争的结束,村民们开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但危险并没有随战争的结束而远去。埋于地下或挂在树上的数以10万计的地雷和挂雷,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大危险。
  20世纪90年代,随着村民触雷事故的频发,八里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地雷村”。在该村出生的王开学,因为自学排雷且成效巨大,成了人们眼中的排雷大英雄。
  1988年,18岁的王开学开始自学排雷,但他真正系统而专注地排雷,是从1992年开始的。过去的26年,他在雷区至少排出2万枚地雷。这只是保守估算,因为他也没有具体统计过。
  成功的秘密
  1987年,被越军占领的高地逐一被我军夺回,野战部队也在这一年开始撤离八里河村。第二年,王开学就开始自学排雷。
  捡到地雷后,王开学便端详、琢磨和思考:爆炸如何发生?内部结构究竟怎样?爆炸的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整整一年,他每天就这样琢磨,有时也找来地雷碎片研究,但他还是不敢拆雷。
  慢慢地,从对诸多地雷底部的观察中,他意识到:地雷的雷管和炸药肯定是分开的,否则在运输途中容易因颠簸受压引发爆炸。观察中,他还发现,雷管是从地雷底部装进去的,人踩上去就会爆炸。
  琢磨一年后,他开始拆雷。他拆的第一个地雷是58式反步兵地雷,内有200克TNT炸药,爆炸威力很大。
  成功拆除第一个地雷后,他便继续拆第二个、第三个。此后,遇到各种地雷,他都逐一尝试拆除,不但了解其结构,还总结了预防措施:有线不绊线,无线不压面。有的地雷一旦绊到就爆炸,有的地雷从正面踩下就爆炸,但可从侧面捧着拿。
  在雷区,人们往往只关注地雷,其实挂雷更危险。挂雷一般挂在1.2~1.3米高的小树枝上,人一旦触到,挂雷就会爆炸,人的脑袋也就没了。挂雷的有效期长达80年。
  在不断拆雷的过程中,王开学对各种雷的结构了如指掌。摸索4年后,1992年,他进入距离村子5公里远的一片雷区开始排雷。
  排雷是很有讲究的,第一步是除草,因为进入杂草丛生的区域容易踩到雷。
  而除草之前,先得开辟一条小路。这条小路需要用镰刀、锄头逐寸逐寸清理和摸排地雷,这个过程不能大力挥刀抡锄,只能轻轻地、慢慢地翻土。
  排雷时的天气也很重要。要选在早上雨露还在或泥土湿润时进行,因为下午日照强烈,在尘土飞扬时操作,灰尘容易进入眼睛,导致意外发生。此外,泥土太硬时,即便刮到地雷也不易感觉到。不过,刚下完大雨或泥土太松软时也不好排雷,因为很容易一翻就翻出大块的泥土,这样很容易诱发危险。
  小道清理出来后,王开学就沿着小道朝地里喷洒农药。一年打3次药,待杂草、树木枯死、溃烂后,雷区裸露出来,排雷时就易于发现目标而操作了,排雷压力也因此减轻。
  这时,王开学便拿着镰刀清理枯萎的树根,再用锄头一寸寸地往地下刮。裸露出地面或隐藏于地下的地雷逐一冒头。他再将地雷的炸药和雷管拆开。
  抉择的伤痛
  1981年农历九月的一天上午,王开学正在位于邻村的马鞍山小学上课。当时,语文课正上到第14课《小蝌蚪找妈妈》。
  突然,马鞍山村的一个老太太流着泪走进教室,来到王开学身边,俯身抱了他一下,哭出声来,然后就出门走了,什么话也没说。
  这个老太太走出教室没多久,另一个老奶奶又走了进来,王开学知道那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她进来后,也抱着王开学哭,泪水落在王开学脸上。老奶奶告诉他:“你父亲被地雷炸到了。”
  王开学光着小脚就跑出教室,朝家里飞奔。那时,他不知道地雷有多厉害,一路上不停地想象父亲可能伤得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但回到家他发现,矮小的父亲变得更矮了:下半身被炸没了,五脏六腑裸露在外。母亲和一大群村民正哭得死去活来。
  父亲是在距家約800米的山上触雷身亡的。那时,还没有人意识到,一场战争正悄悄靠近这个村落。但时代、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在那样的背景下,是任何村民都无法选择和回避的。
  王开学并没有成熟到可以考虑这些。父亲死后留下5个孩子,最大的是王开学,11岁;最小的妹妹才8个月。
  父亲去世3个月后,29岁的母亲带着最小的妹妹改嫁了,就嫁在本村另一户王姓人家——距离王开学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
  突然失去父母后,陪伴4个孩子的,只有年迈的爷爷和14岁的小姑。因为健壮的叔叔和婶婶在他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后不久,也分户出去单过了。
  家里有5亩田地,但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王开学记得粮食总不够吃。特别是1982年底到1983年初,王开学家里经常缺粮。饿了,他就和弟弟妹妹们哭成一片。逐渐长大后,王开学不哭了,饿了就不停地喝水和上厕所。但弟弟王开富有些“不争气”,母亲改嫁时,王开富才3岁,他整天闹着要妈妈,甚至自己一个人就直接上门去找妈妈。
  母亲改嫁的头5年,王开学从不和她打招呼,甚至在路上碰到,他都绕着走。他说,他恨母亲,直到后来才慢慢放下恨。“毕竟,她也不是有能力而不养我们。”
  王开学选择排雷首先和父亲的遭遇有关,其次和生存有关。此外,村民和亲戚的受伤遭遇,也促使他不断排雷。
  如今,每次进入雷区排雷,王开学总想起父亲被炸后的场景,想起很多被炸伤、炸死的村民,想起参加他们丧礼时,那些呼天抢地的场景。“所有这些,都给了我源源不断的排雷动力。”王开学说。
  生存需要是因为他和弟弟分家后,每户只有2.5亩山地,王开学需要向雷区要地,所以他不断排雷、垦荒后,又把自己原先分户时得到的耕地全给了弟弟。目前,他还帮被炸成重伤的村民王清明排雷腾地。“他家孩子多,很困难,我要排20亩地给他。”王开学说。
  持续排雷25年后,王开学已从雷区为自己垦出230多亩土地,并在上面种植澳洲坚果、黄花梨以及油杉。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只见树木长势甚好,绿油油的,充满勃勃生机。
  (水云间摘自《南风窗》2018年第2期,本刊节选)
其他文献
我想,很多中国球迷都有在篮球场上踢足球的人生经历。  我将展示自己经历中的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1988年至1990年期间。当时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鲁迅文学院很小,好像只有8亩地,教室和宿舍都在一幢5层的楼房里,只有一个篮球场可供我们活动。于是打篮球的和踢足球的全在这块场地上,最多时有40来个人挤在一起,那情景像是在打群架。  刚开始,打篮球的和踢足球的互不相让,都玩全场攻防。篮球架两根支架中间的
期刊
暑假过到一半的时候,“我”来到莫斯科,向心爱的姑娘瓦列西娅描述家乡的夏日美景:盛开的鲜花、皎洁的月光、芳香的铃兰、澄碧的河流、清晨晶莹的露珠。瓦列西娅听后提议说:“为什么不去一趟,让我亲眼领略一下大自然美妙的景色呢?”“幸福像潮水一样涌进我的心田”,“我”和瓦列西娅很快坐上长途汽车,离开莫斯科。但是,离家乡越近,“我”就越泄气。因为随着一路交谈,“我”发现瓦列西娅实在是见多识广,无论什么样的美景她
期刊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主食的。前些天,烹饪大师段誉给我做了他家乡河南的一种蒸菜,叫蒸槐花——槐花的花蕾,裹上面粉之后放在锅里蒸,蒸好后浇上蒜汁。我小时候,每年春天都能吃到这种东西。中国的很多美食都是有碳水化合物参与的,甚至很多被我们称作主食的东西都可以被加工成辅料,比方说红薯可以变成粉丝、烙饼可以变成炒饼。中国人在处理主食的时候可以说是用尽了心思。  在农耕文明的漫
期刊
生而为人,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一年、每一天,似乎都要面对一些难题,小到明天穿什么,中到天理国法、江湖道义,大到如果人生没有终极意义明天为什么要醒来。这些难题也随着四季变换、年纪增长而变化,少年时担心过早兴奋,中年时担心过度兴奋,年岁大了或许会担心为什么一点都不兴奋。但是在我生而为人的每个阶段、每一年、每一天,自己的老妈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真诚地、持续地、不自残地、愉快地和老妈相处,似乎永远无解。
期刊
1980年在波士頓,我遇到了一位家庭主妇,她刚刚从中国旅游回来,我问她对中国大陆的印象,她回答说:“Nothing works.”就是说“什么也不工作——什么也不灵”。她指的是当时的旅店设施。  1993年还是在波士顿,我遇到另一位家庭主妇,她问我:“中国有12亿人,是真的吗?”  我答:“是真的。”  她马上反应:12亿人,“Everybody works”,人人都在工作,太可怕了。  我问,如
期刊
阿拉伯有一个谚语:“你可以给一个傻瓜一千个锦囊,但他唯一想要的是你手中的那个。”  当我们开始经营我们的人生花园时,如果我们斜眼看一下,就会发现邻居在那里偷窥。  他本人是不会种植任何东西的,但他喜欢提建议,何时该播种行动,何时该给思想施加肥料,以及何时该给成就浇水,等等。  如果我们听从邻居所说的,那么我们最终是在为他干活,我们的人生花园将是我们邻居的概念。  我们最终将会忘记我们花费大量汗水来
期刊
一  “你不好好学习弹棉花,到时候会找不到婆娘的。”老师傅吓唬唐远祥。  “会弹棉花就能找到婆娘?”  “那当然。会弹棉花肯定能找到漂亮婆娘。”唐远祥听得心花怒放,从那以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起弹弓弹棉花。  唐远祥生于重庆云阳,在家里排行老小,从小就口齿伶俐、调皮捣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唐远祥村子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弹花匠。  二十多岁的唐远祥,家里穷,娶不到媳妇,为寻出路,便跟随一位师傅到巫山
期刊
聚会时,我们常能遇见这样的场景:大家一起计划着接下来玩啥、吃啥,这时候,最可怕的就是幽幽传来几句“我都行”“随便”。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懂玩、懂吃的人来拍板:去这里,吃这个。  “这个人”在做的事,被罗振宇称为“父爱算法”的运行,就是站在更高的位置,知道什么更好,然后“簡单粗暴”地告诉周边的人,“听我的准没错”,而不是一味询问对方的需求。它的对立面,是“母爱算法”:你想要什么,我给你更多。  提起父爱
期刊
我练字有一个过程。最早练字没有字帖。小学4年级时,老师让我们描红(楷书),我在家里翻出一本关于隶书的书,就照着写。本以为没按老师要求写楷书会挨骂,没想到老师说写得好。因为被老师表扬,我就整天狂写。一本书里的字不够用,我就自己搜集,比如看到一本书的书名,在街上看到哪儿有隶书,我都记住,拼出一本自己的“隶书字帖”。而且我写得非常熟练。  到中学,我们班上的黑板报都是我包办的。那时,我们家对门住着我父亲
期刊
我从九岁开始在禅宗寺院的厨房里生活,如果问我有何收获,大概首先就是学会做素斋吧。禅宗长老培养小僧侣,不会不厌其烦地灌输难懂的经典,而是将难懂的道理融汇在日常的细微小事中予以教育。例如将洗东西剩下的一点水随手泼到院子里,要是被长老看见,就会大喝一声:“混账!不许糟蹋东西!”如果辩解说这是洗东西剩下的脏水,没什么可珍惜的。长老便立即回击道:“每一滴水对草木都是宝贵的,为什么想都不想就这么浪费?即使要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