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越来越重视,每年装饰公司的实习生需求量供不应求。对我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压力。我们希望为社会输出很多更踏实和更实用的人才,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如何让学生真正愉快地学到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方远鸿景设计项目中采用双师制的教学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双师制在方远鸿景设计项目的实施
1.以小带面的“精英化”教学模式
做方远鸿景设计项目的初衷是让小部分学生先“富”起来,让他们去影响更多的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去学习设计方法和真实地体会设计项目带来的成就感,以此来影响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于是我们从大一到大三的专业学生中挑选了13名学生来参与我们这次项目。在选拔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唯一且必需的要求是自愿且能坚持坚定地完成整个项目。所以最后选定的13名学生并不是学生中学习最好的,有些甚至基础很差,虽然这给我们的实施过程中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但是令我们欣慰的是,他们最终都坚持下来了,且都有不错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队伍也是通过选拔组建的,一是教师通过这个项目可以跟设计师进行学习,弥补实践上的不足;二是通过这个项目的过程和结果反思课题教学的缺失,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
2.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我们把教学队伍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和把控,专业课教师辅助设计师做好阶段性的指导教学。好处有几方面:一是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学习及经验、方法的传递与交流;二是协助设计师做好学生工作,教师比设计师更了解学生在某阶段能达到的程度,方便实施教学;三是根据项目内容分组,跟学校课程对接。对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汇总和交流,由设计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弥补学校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内容上的欠缺,并且将各个学科的教师依据项目内容进行分工,跟学校课程进行对接。
第二阶段我们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避免让关系较近的同学成组,这样有利于考查学生分工合作、互相沟通的能力。通过自我介绍推荐和确定小组组长,在每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由小组组长就小组成果以PPT的形式进行团队的内部汇报,包括设计理念、工作内容和设计过程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同时,我们将项目组直接安排在装饰公司办公,第三阶段,直接面对真实业主的汇报,由校内教师和设计师陪同学生一起完成。对于学生来说,能和客户接触和沟通,且想象着项目落成时的成就感,也是很好的体验。从实施过程看,我们确实看到了学生每一阶段的进步。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也得到了企业领导们的一致认可,提高了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二、存在的不足
1.教师方面的不足
以实际操作为核心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同时教师也应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前沿的技术,保持领先性。这是校内教師比较欠缺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与其及时沟通和交流,跟学生明确参与项目的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外做更多的工作,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但对于在校教师来说,要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熟识是很难的。另外,设计师教学时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不能因为配合学校工作而舍弃自身的工作,所以我们很多的教学安排都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上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2.学生方面的不足
首先,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不够,比如软件的快捷命令不够熟悉、制图规范不够了解等;其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这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初期直接影响项目进度;再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欠缺,跟甲方汇报阶段性的成果准备不够完整、到位,讲解方式不够多样化,设计理念与实际方案的运用没有连接,这与学生准备不到位也有很直接的联系;最后是学生的心态调整不够成熟,在项目初期因为遇到各种困难就想要放弃,组长分工不够明确,经了解,这是学生本身缺乏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造成的。这些也都在我们后续课程内容上作了补充和调整,值得我们反思。
三、双师制教学模式在其他专业课程内的应用
1.真实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双导师制
一是挑选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训内容,从前期的现场勘查到最后的业主汇报都是真实的,要求部分真实业主进课堂参与学生的项目汇报。由设计师来拟定项目要求和时间节点,专业教师监督教学过程,与设计师及时沟通,通过交流经验,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前沿的技术。二是每学期挑选5%的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竞赛,有指定的设计师,同时有校内的教师配合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赛促学。
2.虚拟教学模式向“浸没式”教学模式转型,调动学生积极性
“浸没式”起源于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所提出的环境戏剧这一概念。在教学中引入“浸没式”,弥补了虚拟教学模式中真实操作场景的缺失。从往届毕业生的反馈看,单一固定的教室教学,对学生来说毫无压力,往往就缺失了学习的动力。我们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学生在校期间和在实习单位期间的表现完全不同。学生往往也会觉得在学校完成的作品通常缺乏足够的市场及工作、生活经验,犹如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与社会脱节。然而现实生活的方案设计中并不像大师、名家充满艺术感,能够自主创作,而是更加贴近生活、注重安全性,施工上要求上做好能为业主省钱,为业主分担装修上的负担,尽可能地满足业主的愿望。学校无法模拟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唯有身临其境。而这类的角色主要由设计师来担任。
总之,在本课题探讨中,由学校教师和设计师组建导师团队,形成双师制教学模式,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弥补相互间经验上的不足,反思教学理念。但由于设计师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对设计师导师要进行挑选,并跟企业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节点。学校在课程实训中选用真实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竞赛,并设置一定的报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影响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同时,每个月挑选设计师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加强专业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凤军.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制双空间”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1):11-13.
[2]甘 莉.浅析“三段式”双师制教学方法——以羽毛画课程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6-108.
[3]金孝胜,王君丽.高职院校“一课双师”机制创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8-10,34.
[4]汪碧波.“1 N”多师制项目模块教学摭谈——以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专业课程为例[J].装饰, 2012(3):112-113.
[5]曹小其.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保障体系研究[J].职业,2014(9):62-64.
一、双师制在方远鸿景设计项目的实施
1.以小带面的“精英化”教学模式
做方远鸿景设计项目的初衷是让小部分学生先“富”起来,让他们去影响更多的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去学习设计方法和真实地体会设计项目带来的成就感,以此来影响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于是我们从大一到大三的专业学生中挑选了13名学生来参与我们这次项目。在选拔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唯一且必需的要求是自愿且能坚持坚定地完成整个项目。所以最后选定的13名学生并不是学生中学习最好的,有些甚至基础很差,虽然这给我们的实施过程中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但是令我们欣慰的是,他们最终都坚持下来了,且都有不错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队伍也是通过选拔组建的,一是教师通过这个项目可以跟设计师进行学习,弥补实践上的不足;二是通过这个项目的过程和结果反思课题教学的缺失,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
2.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我们把教学队伍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和把控,专业课教师辅助设计师做好阶段性的指导教学。好处有几方面:一是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学习及经验、方法的传递与交流;二是协助设计师做好学生工作,教师比设计师更了解学生在某阶段能达到的程度,方便实施教学;三是根据项目内容分组,跟学校课程对接。对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汇总和交流,由设计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弥补学校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内容上的欠缺,并且将各个学科的教师依据项目内容进行分工,跟学校课程进行对接。
第二阶段我们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避免让关系较近的同学成组,这样有利于考查学生分工合作、互相沟通的能力。通过自我介绍推荐和确定小组组长,在每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由小组组长就小组成果以PPT的形式进行团队的内部汇报,包括设计理念、工作内容和设计过程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同时,我们将项目组直接安排在装饰公司办公,第三阶段,直接面对真实业主的汇报,由校内教师和设计师陪同学生一起完成。对于学生来说,能和客户接触和沟通,且想象着项目落成时的成就感,也是很好的体验。从实施过程看,我们确实看到了学生每一阶段的进步。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也得到了企业领导们的一致认可,提高了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二、存在的不足
1.教师方面的不足
以实际操作为核心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同时教师也应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前沿的技术,保持领先性。这是校内教師比较欠缺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与其及时沟通和交流,跟学生明确参与项目的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外做更多的工作,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但对于在校教师来说,要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熟识是很难的。另外,设计师教学时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不能因为配合学校工作而舍弃自身的工作,所以我们很多的教学安排都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上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2.学生方面的不足
首先,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不够,比如软件的快捷命令不够熟悉、制图规范不够了解等;其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这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初期直接影响项目进度;再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欠缺,跟甲方汇报阶段性的成果准备不够完整、到位,讲解方式不够多样化,设计理念与实际方案的运用没有连接,这与学生准备不到位也有很直接的联系;最后是学生的心态调整不够成熟,在项目初期因为遇到各种困难就想要放弃,组长分工不够明确,经了解,这是学生本身缺乏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造成的。这些也都在我们后续课程内容上作了补充和调整,值得我们反思。
三、双师制教学模式在其他专业课程内的应用
1.真实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双导师制
一是挑选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训内容,从前期的现场勘查到最后的业主汇报都是真实的,要求部分真实业主进课堂参与学生的项目汇报。由设计师来拟定项目要求和时间节点,专业教师监督教学过程,与设计师及时沟通,通过交流经验,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前沿的技术。二是每学期挑选5%的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竞赛,有指定的设计师,同时有校内的教师配合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赛促学。
2.虚拟教学模式向“浸没式”教学模式转型,调动学生积极性
“浸没式”起源于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所提出的环境戏剧这一概念。在教学中引入“浸没式”,弥补了虚拟教学模式中真实操作场景的缺失。从往届毕业生的反馈看,单一固定的教室教学,对学生来说毫无压力,往往就缺失了学习的动力。我们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学生在校期间和在实习单位期间的表现完全不同。学生往往也会觉得在学校完成的作品通常缺乏足够的市场及工作、生活经验,犹如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与社会脱节。然而现实生活的方案设计中并不像大师、名家充满艺术感,能够自主创作,而是更加贴近生活、注重安全性,施工上要求上做好能为业主省钱,为业主分担装修上的负担,尽可能地满足业主的愿望。学校无法模拟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唯有身临其境。而这类的角色主要由设计师来担任。
总之,在本课题探讨中,由学校教师和设计师组建导师团队,形成双师制教学模式,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弥补相互间经验上的不足,反思教学理念。但由于设计师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对设计师导师要进行挑选,并跟企业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节点。学校在课程实训中选用真实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竞赛,并设置一定的报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影响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同时,每个月挑选设计师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加强专业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凤军.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制双空间”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1):11-13.
[2]甘 莉.浅析“三段式”双师制教学方法——以羽毛画课程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6-108.
[3]金孝胜,王君丽.高职院校“一课双师”机制创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8-10,34.
[4]汪碧波.“1 N”多师制项目模块教学摭谈——以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专业课程为例[J].装饰, 2012(3):112-113.
[5]曹小其.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保障体系研究[J].职业,2014(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