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而不疑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而不疑”,语出汉王逸撰《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原指殷商武丁的用人政策。后亦曰“用人不疑”。五代、宋以后有了完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说。历代帝王能用此策者,可谓之“贤主”。
  段院长是否“疑人不用”,我不清楚,但他“用人不疑”,我可深有体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段院长与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曹克己社长,雄心勃勃要出一本“文革”以后介绍敦煌的大型图录,出版社派出的编辑是马负书,敦煌文物研究所派的是我。“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不但有莫高窟,出土文物也很有特色。我提出图录最好也把敦煌县博物馆的特色文物选上一些,院长很赞成。我把图版目录、文章目录编完以后,给他汇报,他不说什么,只说:“就这样做吧。”此书原计划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社还派出编辑和我们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没有想到的是,科学出版社提出这本精彩画册的出版费得80万元,这无异于天文数字。画册于是搁浅。院长曾设法“拉赞助”,争取在香港出版,未果。此书搁浅将近10年,199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由于此书页面的底色是黑的,人们称之为“黑敦煌”者是也。实际上,图版、文章乃至版面设计都是我和马负书做的,但最后的署名只有甘肃人民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却没有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份。院长听了我的汇报,说了句:“那不行!”也就不了了之。“黑敦煌”销路很好,到1997年11月已是第四次印刷,敦煌研究院分文未取。段院长大概是不忘当年他与曹克己社长的初衷——只要好好宣传敦煌就行!我呢,干了好几年,无名无利,也没有闹情绪。院长他了解我这点“只知耕耘”的精神。
  1982年是中日建交10周年。日本举办了“中国敦煌壁画展”,在东京、大阪、京都、北九州、秋田、名古屋六地巡回展览,获得极大成功。此后日本友人到敦煌参观者不断增加。
  大约1984年初,段院长答应日本池田大作的要求,再一次在日本举办“敦煌展”。池田大作是日本名人,此举得到了当时中日友好名誉会长王震、中国驻日大使章曙的支持。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此展的筹备工作竟然落到我的头上。我当时还用四川话给他开了个玩笑:“你真是个糊涂官,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他拉着个脸,说:“你考虑考虑,准备做吧。”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两天以后他找我正式商量。我的意见是:前年咱们已经在日本办了一次展览,这次干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壁画临本,一部分是敦煌文物。为了内容更丰富,还是请敦煌县博物馆也参加,也给他们创造一些出国的机会。院长完全同意,并让我尽快与敦煌县博物馆的荣恩奇馆长联系。目录出来以后给他看,看完以后只有两个字:“可以。”筹备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他从不横加指责。筹备完成之后,正因为他知道我不会斤斤计较,到国家文物局与日本人签协议的时候,派的不是我。当我看到协议文本以后,我对段院长大发了一顿脾气——有关著作权的问题,我们的人没有争取。院长对此没有表态。我于是自作主张给他写了一个《备忘录》,请他到日本参加开幕式的时候想办法挽回。他很满意地说:“可以。”我的责任已经尽到,以后也就再没有问过。
  199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为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组织编辑《甘藏敦煌文献》,段院长任主编,我任副主编。我想这大概又是段院长给我压的任务。他不会怀疑我偷懒,他不会怀疑我沽名钓誉,而我会做实际的主编工作。
  我是1961年到敦煌工作的,在漫长的岁月中,与段院长共事多年,其中有好多年,他是我的领导。在我的记忆中,他没有表扬过我。但是他给了我很好的学习机会:“文革”后第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巴黎召开,有四个名额,其中有我;1995年,院里组织去俄罗斯考察两个月,段院长也带上了我。他没有给我什么荣誉,也没有给我什么“国家特殊津贴”,但我很满足。
其他文献
民博大院风景殊,  拴马石桩集成林。  远观疑似化石木,  近看乃是雕像群。  昔日散落夕照里,  而今迎来艳阳春。  承蒙抢救及时雨,  不教珍宝久蒙尘。  闲话拴马桩  拴马桩,在古代习称系马桩,因多用石料雕琢,亦称系马石。其出现恐怕是与马之被人类驯化之日就“应运而生”了吧,也就是说从“黄帝治天下,飞黄服皂”和“周穆王驭八龙之骏”那个时期就有这类设施了。至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胡人对马多散
期刊
1906年8月6日于奥什  亲爱的先生(这是伯希和致色纳尔的一封信,却似乎从未被寄出过——译者):  正如您所想的那样,您7月23日写自孔特雷克塞维尔的信件,我们还是在这里找到了它。我对您再一次所表达的祝我们的事业获得成功的所有恭贺,表示深为感谢。我向您保证,在我一方,我忘不了您为使这种成功变得可能而付出的一切。  我的最近一封信是在我们继于塔什干居住一个多月之后,离开那里的同时寄出去的。我们在那
期刊
四年前,在段文杰先生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年纪念座谈会上,我曾经以《敦煌圣徒,时代功臣》为题发言;段文杰先生逝世后,我应约撰写了《段文杰——敦煌研究杰出的领军人》的怀念文章。段先生对敦煌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举世公认,我只想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批会员及20多年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身份,通过追忆我认识段先生30年来亲身感受的几件事情,来表达我对段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982年夏,我和部分参加敦
期刊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共同缅怀段文杰先生对敦煌保护研究事业的巨大贡献,再一次感受到段老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段老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创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的历历往事。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对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经费投入有限,敦煌研究院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为了推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全面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段文杰先生通过与国内外友好人士的文化交往,大力宣
期刊
回眸段文杰先生的生命历程,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敦煌学研究保护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段先生不仅是敦煌石窟的保护者,更是敦煌文化的研究挖掘者,而且是敦煌艺术的传播、开拓者。  段文杰先生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他在《敦煌艺术》的讲演中,对敦煌石窟艺术作了高度概括:“一部千年建筑史,一部千年雕塑史,一部千年绘画史。”他强调,敦煌石窟艺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我国的国宝,也是联合国列入名单的世界文化遗产
期刊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的产物。最早的洞窟开凿于1600年前的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等十个时期的不断开凿和兴建,形成了一座规模巨大、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东方造型艺术馆。在持续1000年的修建过程中,对当时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了明代,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东移,丝绸之路逐渐冷落,莫高窟也
期刊
得知白银市平川区发现汉墓,2013年5月9日,我们一行人,齐聚敦煌研究院门口,都是年长的学者与前辈,一一介绍,都记不住。有位叫沙武田的博士,说知道会宁的齐家玉,便记忆深刻。  一路驱车。因不熟识,顾自看窗外。  满目疮痍的荒山在车窗外飞驰而过,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树木。一些凛冽的山峰造型奇特,令人浮想联翩。一座山插入农田,戛然而止,似乎前方有意外骤然出现,受了惊吓。榆中定远镇也有这样一座山,如一条长龙
期刊
我是1962年正式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这之前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两次应研究所邀请借调到莫高窟工作:一次是临摹159窟的龛南侧菩萨,一次是与孙纪元先生合作创作了《唐代人民贫困生活》。这两次工作都是由孙纪元同志给我安排的。我那时对美术组的老同志最好奇的是:崖壁上密密麻麻这么多的洞窟,他们怎么能记住号码,能直接找到要去的洞窟呢?  自1962年兰州艺术学院撤销后,经常书鸿、李承仙两位所领导同意
期刊
2011年1月21日,一个寒冷、凄然的日子,文杰大哥走了。95年的漫漫人生,定格在那黄昏的一瞬间。他走得那么匆忙,匆忙得来不及和任何人打声招呼;他走得那么安详,安详得只留下轻轻的一句:“我想睡会儿……”是的,他太累了。60多个春秋的辛勤耕耘,2万多个日夜的执着守望,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大漠隐士”化作一缕青烟,和三危相依,与鸣沙为伴,携飞天共舞,尽毕生佛缘,继续追寻他永远的敦煌之梦去了。  人生总
期刊
[摘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独特的城市景观设计,虽然这种历史和景观不能被复制,但可以借鉴其态度和理念。珠海既有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也有着条件比较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国内一些城市设计中的成功经验为将珠海建设成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灵动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本文以大连和杭州为例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形象设计;珠海;大连;杭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