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洋教堂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心探寻,我们可以在重庆的主城区发现一些不同于本土风格的老房子。它们或悄然矗立在闹市区,或安于一隅少有人踏足。就算是不懂建筑,也能依稀辨认出它们带着异域文化特色。这些多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历经岁月的洗礼后,褪去当年的辉煌和热闹,仍留有属于建筑与文化的余香。
  洋教入渝略记
  曾几何时,西方宗教犹如漂浮在重庆社会水面上的一滴油,与之格格不入,历经300多年的磨合,终于融入其中。故纸堆里那些看不见的纤维,构成了我们的人文掌故。
  天主教堂的罗马式宏美
  最早传入重庆的是天主教,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春,罗马教廷传信部派遣传教士毕天祥、穆天池来到本埠传教。本埠最早之洋教堂——华光楼圣堂已不见踪迹,但重庆渝中区民生路旁现在仍矗立着另一座重庆人都很熟悉的天主教堂——若瑟堂。
  若瑟堂于清光绪五年(1879)建立,占地3172平方米,可容上千人的宗教活动。1917年,在大门前兴建50余米高钟楼,安置大自鸣钟及大小铜钟三口,每逢礼拜天和重大宗教节日齐鸣,悠扬洪亮,四周数里可闻。抗战期间,钟楼上安装了报警器,日机空袭前向市民发出警报。1940年5月教堂被日军飞机炸毁,钟楼坚固未受损。1946年8月教堂修复。
  该堂奉若瑟为主保,故名若瑟堂。若瑟是耶稣的养父,大卫的后裔,雅各之子。其妻玛利亚未过门而怀孕,在马棚里生下耶稣,被奉为圣母。
  法国人比较推崇哥特式建筑,解放前重庆教区历任主教都是法国籍,因而天主教教堂的建筑风格以哥特式居多。若瑟堂在整体布局上呈十字架形,体现其信仰特征,墙壁厚实,半圆形拱门,窗户较狭小,屋顶以圆弧形拱环为装饰。其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内部光线黯淡,造成神秘、幽暗的气氛。墙壁饰有浮雕或油画,体现其庄严、肃穆和神圣。
  从1952年起,若瑟堂成为天主教重庆教区主教座堂,1992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政府投资修复教堂钟楼尖顶。重庆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就在此办公。
  另一座重庆人耳熟能详的天主教堂是位于五四路口的天主教真元堂,早年因发生教案被重庆民众焚毁,现仅存一幢副楼。
  1858年,在渝法国传教士以《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有关对传教弛禁、还堂条款为由,要求退还4所教堂旧址,请准以重庆城内长安寺地改修教堂。教士范若瑟持清廷文牒,强行拆除长安寺,修建真原堂,川东三十六民团保甲暨八省会馆首事办公聚会地均被逼迁出。不久,范若瑟升任川东教区主教,又扩建真原堂为主教座堂,侵犯附近民产民居,激起公愤。1863年3月,上千团勇和群众,将天主教最大教堂真元堂及其所设的医馆等捣毁。这里是第一次重庆教案的见证物。
  天主教德肋撒教堂位于江北嘴。清咸丰五年(1855),李方济神父购买江北城米亭子街民房作教堂,在光绪二年(1876)爆发的江北教案中,团首于领香集合民众近万人,攻打焚毁教堂,五年后才修复。1928年,为重建这座教堂,重庆教区主教尚惟善发出号召称:在此战争频仍之际,祸乱相循之秋,地方糜烂,人民颠连,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南北各省人民蒙祸既甚,教友受害者,亦指不胜屈。本主教不分中外,同舟共济,遂将川东教会暨众教友,皆托于圣女婴孩耶稣德肋撒,永远护佑,并重建江北圣堂,以作报恩纪念。
  该堂奉圣女德肋撒为主保。德肋撒又名圣女小德兰(1873~1897),法国人,出身于虔诚的天主教家庭,15岁进圣衣隐修会修道,改名婴孩耶稣德兰兼圣容修女。她一生注意从细小处下功夫,克己为乐,坚持修德立功成圣。教皇比约第十称她为“当代最伟大的圣女”。
  因江北旧城改造,德肋撒教堂拆迁,2008年10月在江北嘴复建,设计新颖,罗马式建筑风格,现为江北区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
  天主教慈母山修院位于南岸大石坝,建成于1911年,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这里本是一所培养中国神职人员的高级院校。随着天主教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神职人员缺乏,必须本地化,即培养本地神父。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倡议,选定院址设在慈母山。
  据曾在此受业的陈神父回忆,慈母山修院学制为四年,除学习天主教礼仪、圣事、瞻礼等基础课外,还要主修拉丁文。修院要求十分严格,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功课,休息日很少。实行淘汰制,能毕业的学生不到一半,但好处是优等生可由教会保送出国留学。
  慈母山修院的主体建筑,为一座长方形二层楼房,斗拱圆柱,线条轻快。整座建筑南北对称,造型庄重大方,气势宏大,装饰细腻精巧,色调素雅,做工考究。堂内设有立柱或簇柱来增强教堂空间的高度感,配有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给人以光怪陆离,天国神秘之感。其左侧副楼被火灾烧毁,旧框架充满沧桑感。
  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教堂得到维修,圣母亭修缮一新,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六棵早年由法国传教士种下的伊拉克椰枣树,如今枝繁叶茂,每天迎来信教群众和观光游客,还有不少影剧摄制组到此拍摄外景。2003年,重庆教区将慈母山修院更名为“慈母堂”,奉圣母玛利亚为该堂主保。
  基督教堂的拜占庭式精致
  圣爱堂属于基督教,原教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磁器街96号。1900年前后,由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在此购房修建鹿依士纪念堂,并进行传教活动。1928年建成二层楼房,成为一个可容1000余人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场所,故名“社交会堂”。1939年被日机炸毁,1943年重建平房礼拜堂。
  该堂是老城区最有影响的教堂。抗战期间,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黄炎培、郭沫若等社会知名人士,多次在这里作过学术和救亡演讲。解放初与美国教会脱离关系,成立了三自革新支委会。1958年11月起,成为重庆市基督教联合礼拜的教堂之一。
  社交会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止活动,房产被其他单位占用,“文革”结束后归还教会。因城市片区改造,1998年4月,新建的教堂出现在渝中区民权路,更名为圣爱堂。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堂接待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和华侨,成为重庆市基督教对外宣传的窗口。其主要宗教活动主要有:主日崇拜三次、星期三查经聚会、星期六祷告会、唱诗班活动、青年团契等。社交会堂唱诗班是全市基督教堂规模最大的圣乐合唱团,每年圣诞节前夕都要举办音乐会。
  解放西路的礼拜堂也属于基督教,位于渝中区解放西路73号。原属路德会教堂。抗战期间,武汉、万县等地路德会教徒逃难来重庆,成立路德会团契会。1946年,美国基督教路德会在此购地建教堂,1948年举行献堂典礼,正式成立路德会重庆区会,是当时路德会在渝唯一教堂。解放初,基督教与美国教会脱离关系,1958年参加重庆市基督教联合礼拜,直至“文革”停止活动。1989年重新恢复宗教活动。1992年在旧城改造中,该教堂被拆除重建,1996年竣工开放。
  新教堂矗立在长江之滨,分上下两层。礼拜堂在第二层,其余为办公室、接待室等教会用房。解放西路礼拜堂每周有主日崇拜、祷告会、查经会、青年聚会、唱诗班活动。该堂青年聚会较有特色,参加者中不乏较高文化层次的信徒,他们通常围绕当代青年关心的现实问题,探讨基督教神学思想与社会人生,讨论新形势下基督徒爱国爱教努力的方向。每年圣诞节前夕,唱诗班要举行圣诞音乐会。
  基督教另一教堂——福音堂原位于重庆江北区江北城正街,1898年由美国传教士修建。此前,美国传教士马嘉礼(重庆“宽仁”医院院长)派人在江北书院街购买一间铺面,以行医为名进行传教,因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史称江北教案),房屋被毁。后来教会获得赔款,卫理公会以此赔款修建了福音堂和江北医馆,由马嘉礼任江北福音堂第一任牧师。
  抗战时期,在该堂曾举办过多样化的爱国抗日宣传活动,教会的图书阅览室扩充为“战时救亡图书室”,组织读书会。任白戈(解放后曾任重庆市市长)曾参加过该堂的“爱国读书会”。国民参议员邓颖超、史良等在此做过演讲。经常在这里活动的爱国团体有救国会、学救会、学联、江北妇女慰劳分会、航训班抗日救亡团、战时书报供应社等。1958年参加全市的联合礼拜,直到“文革”停止宗教活动。
  因江北旧城拆迁,2008年福音堂在江北嘴复建,保留了原罗马式长方形会堂布局,反映从古代到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历史过渡,亦代表早期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近年,不少时髦青年到此举办西式婚礼,成为一道亮丽景观。
其他文献
当这些小玩意儿被阿米放进了这个小屋,它们就变成了“阿米咖啡与花”的一部分;不豪华但温馨,不奢侈但和谐,这哪里还有半点豆腐厂的影子,连原来厂里旧有的老窗子,都在咖啡香的浸染下,有了文艺范儿的身段。  室内咖啡香  如果不是阿米告诉我,我没想到这个满是花朵、溢着咖啡香的小屋曾经是一家街道豆腐厂的厂房。  阿米的“阿米咖啡与花”咖啡馆藏在主城区中兴路一片周围写满了“拆”字的老街片区里。更准确地说,“阿米
期刊
贯会学    196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水彩画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通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主要参展作品:水彩画《青铜时代》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并获优秀奖;《潮起潮落》入选“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韩国);《落日归航》等
期刊
南坪后堡这个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了“重庆不夜城”的一个标志。远远可以看见一个熟悉的海报,海报上的人物就是邓丽君,有着属于她那个年代的衣服和装扮。看得出来,这里与怀旧有关。  走进邓丽君主题音乐餐厅(酒吧),仿佛穿越到上世纪。清幽的古典欧式大厅,邓丽君温暖而甜润的歌声缓缓流淌。墙上照片中,歌后依旧露出有两道酒窝的招牌式笑容。今年10月,邓丽君主题音乐餐厅(酒吧)就在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
期刊
一、寻根探源:道家思想与中国山水画相融的成因    “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这八个字极其丰富地用中国人特具的哲学思想阐释出自古至今中国山水画家的审美趋向,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在于给人以精神世界上的启悟,发乎本原的灵性,怡人胸襟,滋养元气,舒缓和消解人的焦躁和浮滑之气,在潜移默化中能起到完善人格、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它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家园,能放松疲惫的身心,由此产生的魅力在不断推移的岁
期刊
透过车窗,葱郁的树林、潺潺的小溪、绿色的田野……一幅幅风景画不时从眼前一闪而过。汽车翻过一座座山岭后,参天的古树、古老的木屋映入眼帘——石泉苗寨到了。准确地说,这是一次环保行动,但是对所有人来说,这更是一次因环保而起的旅行。  行环保,瑞安海鸥社倡公益  沿着一条小路走进苗寨,路边各种植物的清香伴随着柔和的空气弥漫在这片土地上。“来,进屋喝点水”转入一家干净得仿佛纤尘不染的院落,主人那热情洋溢的招
期刊
在江北唐家院子附近,有几栋紫色的房子,这里是酒店室内设计的采购地。在这里,有一家家居生活馆,仅仅三百多平米的空间,虽然不会显得十分华丽,但是它所有展品都在给我们展示着一种法式风情的生活质感。  既是锦上添花,又是无可替代  这个名叫扬狮的家居生活馆是由本城四家知名设计公司一起合开的。关于“扬狮”,其实是来自法国的一个品牌,而这个牌子也是设计师们特别喜欢的一款。在设计师们多年的经验里,这个品牌的家具
期刊
中建装饰杯“5+2”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是一次针对学习环境与建筑设计的大学生所开展的、具有明确设计方向和创作要求的环境艺术主题设计大赛。此次邀约参赛的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以及重庆的西南地区兄弟学校。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国际创作风向,还邀请了港澳台地区的一个学校以及发达国家的一个学校。这就是“5+2”的来历。用“再生”这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术语作为大赛的主题,让人颇有些费解。因此,在大赛结束后,我们
期刊
19世纪末,河北清河郡人士张云轩绘制了《重庆府治全图》,这张图是现存最详细的重庆城市古地图,其刻画非常精细。《重庆府治全图》好似一张巨大的鸟瞰图,图上对重庆城当时几乎所有的道路、城门和重要的建筑、庙宇、府衙、会馆都做了描绘,使观者能最大程度地了解清末重庆城的街道名称、建筑种类等,对于研究古代重庆城市格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幅图的复制版自2005年辗转从美国回到重庆之后,就在重庆的历史、地理
期刊
很久以来,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了重庆不到解放碑,等于没到重庆;到了解放碑不到重百大楼,等于没到解放碑。说起这重百,在重庆几乎无人不知。很多中老年人都是伴随着重百一起成长的,他们有着浓厚的重百情结。  上世纪的1950年5月1日,在宝元通百货公司旧址基础上,重庆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重庆百货大楼宣告成立。1958年,更名为重庆三八百货商店。1975年更名重庆百货商店。1984年改为重庆百货大楼。
期刊
英国著名摇滚歌手约翰·列侬曾说过: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而终于有一天,我们可以呆在某个中国藏茶坊,或上茶或咖啡或雪茄吧里,慢条斯理地煮着功夫茶、享受手磨咖啡的独特香滑、或雪茄和浪漫一起燃烧;休闲与思考都能恰到好处;我们可以随手翻一些能够慢慢阅下去的文字;在心灵的光芒与轻音乐的共振中熏醉、坐忘……但愿,这一切都还不是发生在我们老得走不动的时候;但愿,我们现在就可能明了,修炼内心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