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堂语文课,老师如果能轻松驾驭,孩子在愉悦中领悟课文,品读感悟原汁原味的文采,这是课堂的最美的境界。教师怎样才能静静地欣赏花看花落的声音,让课堂精彩纷呈呢?我以《将相和》为例,初步尝试,暂做抛砖引玉,供同行们参考与探究。
关键词:语文课堂;将相和;教学
一、备课功夫远比上课强,精彩纷呈才能展希望
(一)课前预习,提示方向
课前让孩子预习课文:读通句子,勾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和四字词语,将带生字的词语、四字词语以及文章的长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理解的地方注上旁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符号,等待老师或者同学帮助解决。
(二)分析故事因果,理清脉络航向
分析三个故事的因果。完璧归赵的起因:秦王企图骗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的起因:秦王侮辱赵王,逼赵王鼓瑟;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逼秦王击缶;结果:再立大功封上卿。负荆请罪的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经过:相如回避忍退让;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
(三)分析人物性格,破难成竹在胸
蔺相如: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机智勇敢;对秦王不惧生死,敢于斗争,不畏强暴;对廉颇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和,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他们共同的出发点都是爱国。找出书上对应的句子,为上课时孩子品读原文找依据。
(四)关联故事间的因果,攀文章的顶峰
三个故事有相对的独立,也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将相和的故事。教师对故事间的结构准确掌握,为孩子学习中爬尖峰引航把舵。
二、牵握思维的缰,静静地享受语文美的课堂
(一)引领孩子踩文字障碍的雷,为学习文章扬帆起航
上课伊始,教师简单地介绍文章的背景,让孩子对文章的历史有简单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录音,让孩子听录音,让孩子懂得难读句子的读法。然后,老师引导孩子对生字词语进行学习。
(二)课文内容精彩纷呈,绽放多彩的光芒
想让孩子全品读课文内容,效果应该很糟糕。于是,我采用让孩子分小组读,领悟文章的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孩子字正腔圆地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老师提问:“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孩子中有人举手:“我知道了秦国是一个好事的国家,我从‘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中知道的。”“谁愿意分享第二到七自然段?”“你从中得到什么信息?”“我知道赵王没有办法,只能抱着让蔺相如去试一试的心理,我从‘只好’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的。”抽小组读第八自然段。引导孩子品读经典句子“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没有读出理直气壮的气势,抽孩子展示,仍不理想。于是,教师教读,让孩子读出蔺相如临危不惧、不畏强暴的精神。我再问:“你感悟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孩子七拼八凑地回答出“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不畏强暴”“言而有信”等,蔺相如的人物特点就分析出来了。“你有什么疑惑?”孩子可能会问:“如果蔺相如真撞柱子怎么办?”引导孩子在书中找答案:“1.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2.秦王双手捧着玉,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说明秦王非常在意和氏璧,不可能让蔺相如将玉撞碎。引导孩子读第九自然段,分享知道的信息,其余孩子准备补充,有疑惑的地方,请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答。孩子从质疑解惑中,知道蔺相如非常聪明,不轻易相信秦王。分享第十自然段,孩子知道“完璧归赵”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这样,第一个故事的经典之處就展现出来了。
(三)感悟全文抓提纲,统领全文悟思想
课文到此,我引导孩子:“你能否通过课文的语句,用合乎人物性格特征的语气来读出人物的特点呢?”孩子们找到相应的句子品读,通过读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特点。
“谁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呢?”孩子们感觉一头雾水。引导孩子再次分析三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孩子们经过比对、感悟,很快就领会到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添枝加叶,枝繁叶茂,驰骋思维的疆场
一篇课文需要课外拓展,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让孩子根据提示填空:什么样的晏子,什么样的杨氏之子,什么样的蔺相如,什么样的廉颇等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特点的填空,让孩子知道这些人物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孩子将本文的三个故事用一句话连接起来。如果你写这样的文章,准备怎样写最恰当?让孩子了然于心,触类旁通,成功收获课堂。
一篇课文,老师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孩子们动起来,自己品读,自己感悟。这跟被动地装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培养了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只是牵住课堂这根缰绳,轻松驾驭课堂,尽情地享受语文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这跟伯牙高山流水琴三弄,钟子期明月清风酒一樽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李艳芳.老《将相和》的新味道[J].湖南教育(B版),2020(11):60.
[2]郑淑珠.以《将相和》为例谈精读引领课教学[N].语言文字报,2020-09-02(006).
关键词:语文课堂;将相和;教学
一、备课功夫远比上课强,精彩纷呈才能展希望
(一)课前预习,提示方向
课前让孩子预习课文:读通句子,勾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和四字词语,将带生字的词语、四字词语以及文章的长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理解的地方注上旁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符号,等待老师或者同学帮助解决。
(二)分析故事因果,理清脉络航向
分析三个故事的因果。完璧归赵的起因:秦王企图骗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的起因:秦王侮辱赵王,逼赵王鼓瑟;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逼秦王击缶;结果:再立大功封上卿。负荆请罪的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经过:相如回避忍退让;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
(三)分析人物性格,破难成竹在胸
蔺相如: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机智勇敢;对秦王不惧生死,敢于斗争,不畏强暴;对廉颇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和,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他们共同的出发点都是爱国。找出书上对应的句子,为上课时孩子品读原文找依据。
(四)关联故事间的因果,攀文章的顶峰
三个故事有相对的独立,也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将相和的故事。教师对故事间的结构准确掌握,为孩子学习中爬尖峰引航把舵。
二、牵握思维的缰,静静地享受语文美的课堂
(一)引领孩子踩文字障碍的雷,为学习文章扬帆起航
上课伊始,教师简单地介绍文章的背景,让孩子对文章的历史有简单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录音,让孩子听录音,让孩子懂得难读句子的读法。然后,老师引导孩子对生字词语进行学习。
(二)课文内容精彩纷呈,绽放多彩的光芒
想让孩子全品读课文内容,效果应该很糟糕。于是,我采用让孩子分小组读,领悟文章的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孩子字正腔圆地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老师提问:“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孩子中有人举手:“我知道了秦国是一个好事的国家,我从‘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中知道的。”“谁愿意分享第二到七自然段?”“你从中得到什么信息?”“我知道赵王没有办法,只能抱着让蔺相如去试一试的心理,我从‘只好’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的。”抽小组读第八自然段。引导孩子品读经典句子“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没有读出理直气壮的气势,抽孩子展示,仍不理想。于是,教师教读,让孩子读出蔺相如临危不惧、不畏强暴的精神。我再问:“你感悟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孩子七拼八凑地回答出“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不畏强暴”“言而有信”等,蔺相如的人物特点就分析出来了。“你有什么疑惑?”孩子可能会问:“如果蔺相如真撞柱子怎么办?”引导孩子在书中找答案:“1.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2.秦王双手捧着玉,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说明秦王非常在意和氏璧,不可能让蔺相如将玉撞碎。引导孩子读第九自然段,分享知道的信息,其余孩子准备补充,有疑惑的地方,请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答。孩子从质疑解惑中,知道蔺相如非常聪明,不轻易相信秦王。分享第十自然段,孩子知道“完璧归赵”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这样,第一个故事的经典之處就展现出来了。
(三)感悟全文抓提纲,统领全文悟思想
课文到此,我引导孩子:“你能否通过课文的语句,用合乎人物性格特征的语气来读出人物的特点呢?”孩子们找到相应的句子品读,通过读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特点。
“谁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呢?”孩子们感觉一头雾水。引导孩子再次分析三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孩子们经过比对、感悟,很快就领会到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添枝加叶,枝繁叶茂,驰骋思维的疆场
一篇课文需要课外拓展,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让孩子根据提示填空:什么样的晏子,什么样的杨氏之子,什么样的蔺相如,什么样的廉颇等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特点的填空,让孩子知道这些人物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孩子将本文的三个故事用一句话连接起来。如果你写这样的文章,准备怎样写最恰当?让孩子了然于心,触类旁通,成功收获课堂。
一篇课文,老师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孩子们动起来,自己品读,自己感悟。这跟被动地装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培养了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只是牵住课堂这根缰绳,轻松驾驭课堂,尽情地享受语文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这跟伯牙高山流水琴三弄,钟子期明月清风酒一樽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李艳芳.老《将相和》的新味道[J].湖南教育(B版),2020(11):60.
[2]郑淑珠.以《将相和》为例谈精读引领课教学[N].语言文字报,2020-09-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