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工具,不仅在私人领域扮演者重要的作用,且深入的介入到公共事务,例如在“上海火灾”、“宜黄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本文主要是从微博的传播特点和功能的角度来考察浅析互联网时代微博舆论产生机制及其特点。
【关键词】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的特点
在2006年美国的Twitter创建,开启了微博的时代。2007年微博进入中国,2009年8月,新浪正式开通了微博服务,引来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和参与。而据《瞭望》记者调查,到去年年底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将达6500万。微博因具有其独特之处,一开始便介入到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多次形成了一股微博问政之风,例如上海火灾、宜黄事件、李刚门等等,微博已经不在仅仅是个人交流的工具了,而成为在目前政治条件下,公民实行舆论监督的重要路径。
一、微博舆论产生机制:舆论、微博的互动
关于舆论,学者对其定义各不相同,就如同新闻学对新闻下定义一样,莫衷一是。这里主要引用陈力丹在其《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对舆论所做的分析,在其专著中,他分析了舆论构成的要素,将其分为“舆论的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自身”、“舆论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舆论的质量”八个要素。我们以此为依据考察微博舆论的形成,便发现这八要素也存在于微博舆论中。首先从舆论主体来说,微博的舆论主体便是注册用户,他们被称为网民,在现实中他们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张允若将网络定性为“人类传播和交往的第二世界”,”就其本体而言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都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虚拟世界并不虚幻,它只是人类社会交往(主要是精神交往)的另一个空间而已。作为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它总是同第一世界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积极互动的”。微博的舆论客体也是指向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因此说微博的舆论客体实质上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延伸,并不是所谓虚构的。舆论自身在微博中主要是通过“贴”的形式来表达,“帖根据发布的类型可分为:主帖,即由用户直接主动发起会话;帖出,即用户对他人发布的消息直接做出响应(评论),形成与消息发布者的两两互动;跟帖,即用户对他人发布的消息做出间接响应(评论),形成与消息发布者与其他响应者的群体性互动;转帖,即用户对他人发布的消息只起到“中转”作用,而不直接予以响应(评论)。”这些帖实质上是反映了人们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即舆论自身,只不过这种态度是用“帖”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从“宜黄事件”来考察微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9月12日一则关于江西宜黄县强拆钉子户爆发冲突,钟家3人自焚的消息和图片在网上传播。网络媒体红网—潇湘晨报最先给予报道,几个门户网站转载了该文章后受到了公众的关注,进入了公众的视野。9月16日,《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其微博中以“女厕攻防战”为标题,将当时姐妹上访无助,在机场遭宜黄县官员40多人围攻的消息实时地发布在微博上,3小时发布了20多条相关微博。邓飞当天的微博成了网民关注的焦点,每条微博都被上千次转载,由于这次的直播,网民加入了讨伐宜黄官员的言论浪潮中。这次微博直播是事件的转折点。9月18日早晨宜黄政府在南昌抓捕钟家人,钟如九用手机发起第二场微博直播,内容包括抢尸、被软禁、手机被没收等。第二次“直播”在钟如九微博粉丝的不断转发下,网上放大效应凸显,使舆论再次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并加速了“宜黄事件”责任处置。10月11日,宜黄的强拆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舆论却未平息。下午17时40分,一个网名为“慧昌”的网友发布了名为《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的一篇博文,文章的主要观点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强拆就没有我国的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中国”,每个人都是强拆的受益者。这篇文章将沉寂的舆论再次推向高潮。从这件微博舆论中,我们发现在网络世界里,事件能否得到关注,其实要看这事是否具有公共性,纯属私人的事件很难得到关注,宜黄拆迁得到如此关注,主要是由于随着城镇化后,拆迁纠纷有增无减,对个人权利缺乏尊重,野蛮拆迁屡见不鲜。从技术层面来看微博微博可以和手机结合,成为第一新闻发布的平台,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且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发布。传统媒体由于其组织化的把关,使得普通公民很难在其表达,但网络中的微博并不存在着“高不可攀”的门槛,只要动动手拇指,通过手机便能把信息发布。微博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说:“一个表达自由的完善机制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未经筛选的信息下,第二是保证有共享的经验。”微博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发布的都是第一手未经筛选的原始信息,保证了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为事件大规模的传播提供可能。
二、微博舆论的特点分析
在我们分析微博舆论特点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微博交流的方式,只有从此入手,才能揭开微博舆论的特性,前面已论述微博的交流主要是靠“帖”的形式,而这种“帖”的方式跟博客、论坛又有所不同,微博的特点有三,一是其用户可以通过Web、Email、如QQ、MSN)和手机等方式,在140字以内不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任何人发布信息,微博发布舆论话题时的便捷性;二是网民可以利用微博具有转发、跟帖、加关注、搜索等基本功能,这些功能一方面使其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的身份可以自由转换,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和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成了其独特的链状、环状、树状的对话结构,从而为舆论的聚合和裂变带来可能;三,微博的“关注”设计,既不同于论坛中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又不同于传统博客中博主与接受者的松散关系,而是以分众的形式保证了受众随时收到被关注者发出的信息。微博“关注”的设计实质上一种“嵌套式”,每个微博的用户都是关系网中的节点,因此微博的交流方式是节点信息的嵌套式传播。而这种传播主要表现在在用户数量众多的微博平台上,任何人都有可能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方便地将发表该信息的微博主添加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关注”与“被关注”是微博的基本状态,“每一个用户在关注其他微博主的同时,也被其他用户所关注,而一旦关注了他人或被他人关注,二者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社会网络意义上的“连接”关系。通常情况下,每一个微博用户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基于信息的社会网络,与组成这一网络的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互动”。
(一)理性与非理性、真与假的图景
从上面对微博舆论交流特点分析,微博在舆论的议程设置上与传统媒体具有相当的不同,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主要是由精英,而微博应舆论主体的多元化而相应的多元化了,且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关系得到凸显。就是议程设置具有草根化的特点,微博兴起的互联网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夺走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草根阶层利用微博技术便利的条件,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对微博使用者的角色的互动关系得到了印证:通过添加自己所关注的人,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类似节点信息的嵌套式传播关系,名人效应在微博上同样具有显著性,他在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同样在微博中得到反映,因此在微博中的传播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并不平衡的角色权利机构关系:名人由于其知名度,在微博中具有更多的粉丝,名人所发起的话题讨论,具有更强的关注度,在微博时代,名人的议程设置作用并没有消失,只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但这种削弱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强势地位。作为知名人物,由于其言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规范意识越强,言论不能随时所欲,更具理性。而对于草根阶层而言,他们通过匿名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某件事的关注、意见和看法,转发着自己关注的话题,通过信息的不断聚合和裂变,形成舆论的洪流。因此,微博舆论也具有舆论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
在公共性突发性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因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和重大影响性,传统媒体由于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在时效性上很难与微博相竞争,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中,都具有专业性的把关,这种把关可以把虚假新闻降低到最小,微博客出于其自身的特性,虽然能够实现时效性的要求,但由于事件现场的信息发布者往往由非专业的“公民记者”担当,在信息的传播和意见地表达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扭曲现象。
(二)意见表达的自由与民粹性交织的网络
一般认为民粹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以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要求为代表,其本义为“到民间去”,是将变革俄国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广大农民身上,要求革命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思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民粹主义形成了一时的浪潮。从西欧到南美,从西亚到北非,拉丁美洲的庇隆和阿连德等人领导的民族复兴运动,乃至中国台湾的李登辉和陈水扁以民粹主义作为自己执政的理论,但在学术界,关于民粹主义的定义和内涵一直都有分歧,就其原因,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现象,民粹主义的丰富内容和多样性很难用简明的概念加以限定;而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民粹主义则缺乏一个核心价值。学术界对民粹主义表现形式都有其大同小异的看法,认为民粹主义外在形式表现为都强调其平民性、反权威性以及革命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都给民粹主义披上了代表大众声音、反对权威的华美外衣,但其实质却是一种极端的思潮,不相信任何制度的东西,强调民众直接参与政治运动,并将民众的认可视为政府唯一的合法性。
“民粹主义在以微博客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中的滋生,必然会削弱传统上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政府喉舌”的公信力。以“人民喉舌”自居的社会化媒体通过“非制度性”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制度性”的对政府的效忠机制,消解破坏了媒体与政府的共生关系”。民粹主义作为精英主义的对立面,是以其草根性和非理性为基本特征的,微博客的“草根性”传播特征恰恰契合了作为其有效传播载体的要求。在微博客的传播中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具有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特点一方面使得草根阶层全所未有的享有了信息发布权,但同时却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有的只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特殊的话语环境:种种社会不公现象的呈现,诸如官员腐化,贫富不均,黑恶横行等,这些都可以在微博客的表达平台上被发现,被放大。因此如果我们的的体制内不给知识分子的批判留空间,将这些健康的批判都逐出体制,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只剩下一种批判的力量,那就是网络上激进的民粹主义批判力量,而且还将越来越激进。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呼唤理性时,我们已经没有理性的批判力量来平衡那些激进的网络民粹主义了。
在我们欢呼网络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现阶段的媒介格局中,以微博客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表达渠道的出现和发展并不能完全动摇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而今天出现的所谓“微博问政”,究其原因,恰恰是我们的体制对传统媒体管理过严,对其言论约束过苛,使得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民意表达上没能达到人们的眼球,此路不通,公众便会寻找其他的表达路径,网络和现在兴起的微博因其所具有的自由性,便成了人们不二之选了。因此一个健康的网络舆论,不能仅仅着眼于对“管”字当头,而是因着眼于如何让传统媒体能有较大的舆论空间,又其理性的意见来平衡网络非理性、激进的言论,使得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微博渐成突发事件传播舆论中心》,http://tech.sina.com.cn/i/2010-11-08/11144840159.shtml
[2] 张允若.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01):61
[3]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4):61
[4]]《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EB/OL].ht t p://s er vi ce.cai ng.com/pol l code/r es ul t/bat ch/21
[5[美]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5
[6 ]张佰明. 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0(06)::81
[7]万赟.互联网的前身———阿帕(ARPA)网的产生[N].科学时报,2005-11-16.
[8]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
[9]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01
[10]杨斌艳.维客的真谛[DB/OL].传播研究网,http://xin2wen.cass.cn,2008-12-11.
【关键词】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的特点
在2006年美国的Twitter创建,开启了微博的时代。2007年微博进入中国,2009年8月,新浪正式开通了微博服务,引来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和参与。而据《瞭望》记者调查,到去年年底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将达6500万。微博因具有其独特之处,一开始便介入到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多次形成了一股微博问政之风,例如上海火灾、宜黄事件、李刚门等等,微博已经不在仅仅是个人交流的工具了,而成为在目前政治条件下,公民实行舆论监督的重要路径。
一、微博舆论产生机制:舆论、微博的互动
关于舆论,学者对其定义各不相同,就如同新闻学对新闻下定义一样,莫衷一是。这里主要引用陈力丹在其《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对舆论所做的分析,在其专著中,他分析了舆论构成的要素,将其分为“舆论的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自身”、“舆论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舆论的质量”八个要素。我们以此为依据考察微博舆论的形成,便发现这八要素也存在于微博舆论中。首先从舆论主体来说,微博的舆论主体便是注册用户,他们被称为网民,在现实中他们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张允若将网络定性为“人类传播和交往的第二世界”,”就其本体而言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都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虚拟世界并不虚幻,它只是人类社会交往(主要是精神交往)的另一个空间而已。作为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它总是同第一世界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积极互动的”。微博的舆论客体也是指向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因此说微博的舆论客体实质上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延伸,并不是所谓虚构的。舆论自身在微博中主要是通过“贴”的形式来表达,“帖根据发布的类型可分为:主帖,即由用户直接主动发起会话;帖出,即用户对他人发布的消息直接做出响应(评论),形成与消息发布者的两两互动;跟帖,即用户对他人发布的消息做出间接响应(评论),形成与消息发布者与其他响应者的群体性互动;转帖,即用户对他人发布的消息只起到“中转”作用,而不直接予以响应(评论)。”这些帖实质上是反映了人们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即舆论自身,只不过这种态度是用“帖”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从“宜黄事件”来考察微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9月12日一则关于江西宜黄县强拆钉子户爆发冲突,钟家3人自焚的消息和图片在网上传播。网络媒体红网—潇湘晨报最先给予报道,几个门户网站转载了该文章后受到了公众的关注,进入了公众的视野。9月16日,《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其微博中以“女厕攻防战”为标题,将当时姐妹上访无助,在机场遭宜黄县官员40多人围攻的消息实时地发布在微博上,3小时发布了20多条相关微博。邓飞当天的微博成了网民关注的焦点,每条微博都被上千次转载,由于这次的直播,网民加入了讨伐宜黄官员的言论浪潮中。这次微博直播是事件的转折点。9月18日早晨宜黄政府在南昌抓捕钟家人,钟如九用手机发起第二场微博直播,内容包括抢尸、被软禁、手机被没收等。第二次“直播”在钟如九微博粉丝的不断转发下,网上放大效应凸显,使舆论再次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并加速了“宜黄事件”责任处置。10月11日,宜黄的强拆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舆论却未平息。下午17时40分,一个网名为“慧昌”的网友发布了名为《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的一篇博文,文章的主要观点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强拆就没有我国的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中国”,每个人都是强拆的受益者。这篇文章将沉寂的舆论再次推向高潮。从这件微博舆论中,我们发现在网络世界里,事件能否得到关注,其实要看这事是否具有公共性,纯属私人的事件很难得到关注,宜黄拆迁得到如此关注,主要是由于随着城镇化后,拆迁纠纷有增无减,对个人权利缺乏尊重,野蛮拆迁屡见不鲜。从技术层面来看微博微博可以和手机结合,成为第一新闻发布的平台,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且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发布。传统媒体由于其组织化的把关,使得普通公民很难在其表达,但网络中的微博并不存在着“高不可攀”的门槛,只要动动手拇指,通过手机便能把信息发布。微博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说:“一个表达自由的完善机制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未经筛选的信息下,第二是保证有共享的经验。”微博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发布的都是第一手未经筛选的原始信息,保证了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为事件大规模的传播提供可能。
二、微博舆论的特点分析
在我们分析微博舆论特点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微博交流的方式,只有从此入手,才能揭开微博舆论的特性,前面已论述微博的交流主要是靠“帖”的形式,而这种“帖”的方式跟博客、论坛又有所不同,微博的特点有三,一是其用户可以通过Web、Email、如QQ、MSN)和手机等方式,在140字以内不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任何人发布信息,微博发布舆论话题时的便捷性;二是网民可以利用微博具有转发、跟帖、加关注、搜索等基本功能,这些功能一方面使其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的身份可以自由转换,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和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成了其独特的链状、环状、树状的对话结构,从而为舆论的聚合和裂变带来可能;三,微博的“关注”设计,既不同于论坛中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又不同于传统博客中博主与接受者的松散关系,而是以分众的形式保证了受众随时收到被关注者发出的信息。微博“关注”的设计实质上一种“嵌套式”,每个微博的用户都是关系网中的节点,因此微博的交流方式是节点信息的嵌套式传播。而这种传播主要表现在在用户数量众多的微博平台上,任何人都有可能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方便地将发表该信息的微博主添加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关注”与“被关注”是微博的基本状态,“每一个用户在关注其他微博主的同时,也被其他用户所关注,而一旦关注了他人或被他人关注,二者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社会网络意义上的“连接”关系。通常情况下,每一个微博用户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基于信息的社会网络,与组成这一网络的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互动”。
(一)理性与非理性、真与假的图景
从上面对微博舆论交流特点分析,微博在舆论的议程设置上与传统媒体具有相当的不同,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主要是由精英,而微博应舆论主体的多元化而相应的多元化了,且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关系得到凸显。就是议程设置具有草根化的特点,微博兴起的互联网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夺走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草根阶层利用微博技术便利的条件,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对微博使用者的角色的互动关系得到了印证:通过添加自己所关注的人,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类似节点信息的嵌套式传播关系,名人效应在微博上同样具有显著性,他在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同样在微博中得到反映,因此在微博中的传播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并不平衡的角色权利机构关系:名人由于其知名度,在微博中具有更多的粉丝,名人所发起的话题讨论,具有更强的关注度,在微博时代,名人的议程设置作用并没有消失,只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但这种削弱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强势地位。作为知名人物,由于其言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规范意识越强,言论不能随时所欲,更具理性。而对于草根阶层而言,他们通过匿名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某件事的关注、意见和看法,转发着自己关注的话题,通过信息的不断聚合和裂变,形成舆论的洪流。因此,微博舆论也具有舆论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
在公共性突发性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因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和重大影响性,传统媒体由于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在时效性上很难与微博相竞争,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中,都具有专业性的把关,这种把关可以把虚假新闻降低到最小,微博客出于其自身的特性,虽然能够实现时效性的要求,但由于事件现场的信息发布者往往由非专业的“公民记者”担当,在信息的传播和意见地表达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扭曲现象。
(二)意见表达的自由与民粹性交织的网络
一般认为民粹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以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要求为代表,其本义为“到民间去”,是将变革俄国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广大农民身上,要求革命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思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民粹主义形成了一时的浪潮。从西欧到南美,从西亚到北非,拉丁美洲的庇隆和阿连德等人领导的民族复兴运动,乃至中国台湾的李登辉和陈水扁以民粹主义作为自己执政的理论,但在学术界,关于民粹主义的定义和内涵一直都有分歧,就其原因,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现象,民粹主义的丰富内容和多样性很难用简明的概念加以限定;而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民粹主义则缺乏一个核心价值。学术界对民粹主义表现形式都有其大同小异的看法,认为民粹主义外在形式表现为都强调其平民性、反权威性以及革命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都给民粹主义披上了代表大众声音、反对权威的华美外衣,但其实质却是一种极端的思潮,不相信任何制度的东西,强调民众直接参与政治运动,并将民众的认可视为政府唯一的合法性。
“民粹主义在以微博客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中的滋生,必然会削弱传统上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政府喉舌”的公信力。以“人民喉舌”自居的社会化媒体通过“非制度性”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制度性”的对政府的效忠机制,消解破坏了媒体与政府的共生关系”。民粹主义作为精英主义的对立面,是以其草根性和非理性为基本特征的,微博客的“草根性”传播特征恰恰契合了作为其有效传播载体的要求。在微博客的传播中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具有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特点一方面使得草根阶层全所未有的享有了信息发布权,但同时却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有的只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特殊的话语环境:种种社会不公现象的呈现,诸如官员腐化,贫富不均,黑恶横行等,这些都可以在微博客的表达平台上被发现,被放大。因此如果我们的的体制内不给知识分子的批判留空间,将这些健康的批判都逐出体制,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只剩下一种批判的力量,那就是网络上激进的民粹主义批判力量,而且还将越来越激进。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呼唤理性时,我们已经没有理性的批判力量来平衡那些激进的网络民粹主义了。
在我们欢呼网络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现阶段的媒介格局中,以微博客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表达渠道的出现和发展并不能完全动摇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而今天出现的所谓“微博问政”,究其原因,恰恰是我们的体制对传统媒体管理过严,对其言论约束过苛,使得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民意表达上没能达到人们的眼球,此路不通,公众便会寻找其他的表达路径,网络和现在兴起的微博因其所具有的自由性,便成了人们不二之选了。因此一个健康的网络舆论,不能仅仅着眼于对“管”字当头,而是因着眼于如何让传统媒体能有较大的舆论空间,又其理性的意见来平衡网络非理性、激进的言论,使得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微博渐成突发事件传播舆论中心》,http://tech.sina.com.cn/i/2010-11-08/11144840159.shtml
[2] 张允若.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01):61
[3]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4):61
[4]]《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EB/OL].ht t p://s er vi ce.cai ng.com/pol l code/r es ul t/bat ch/21
[5[美]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5
[6 ]张佰明. 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0(06)::81
[7]万赟.互联网的前身———阿帕(ARPA)网的产生[N].科学时报,2005-11-16.
[8]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
[9]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01
[10]杨斌艳.维客的真谛[DB/OL].传播研究网,http://xin2wen.cass.cn,200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