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消费时代的来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定位与受众意识,女性电视节目的兴起就是重要的表征。但同时,女性节目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真正能正面反映女性的真实状况表现女性所面临问题的女性节目越来越少,而《半边天》从创办至今一直秉承 “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的宗旨,以弘扬两性平等为己任。本文通过对《半边天》的栏目内容和文本分析探索女性节目中女性性别意识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半边天》;社会性别;女性性别意识
女性消费时代的来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定位与受众意识,女性电视节目的兴起就是重要的表征。但同时,女性节目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真正能正面反映女性的真实状况表现女性所面临问题的女性节目越来越少,而《半边天》从创办至今一直秉承 “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的宗旨,以弘扬两性平等为己任。
与一些谈论美容、减肥、恋爱为主的访谈类节目不同,《半边天》一贯保持对女性社会问题的关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别特征。借着制作者的努力,节目不时发出与商业化女性媒介迥异的声音,这种声音与商业广告中消费主义的女性话语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使得节目不可能获得太多广告商的青睐(在电视机构企业化的转轨过程中,这也就意味着节目赖以生存的资本不能获得保障),因而也未能获得电视台领导的充分重视,节目诞生近7年,始终处于收视率极低的,也是大部分上班女性无法收看的白天时段,严重影响了节目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意义,但也在无意中为节目赢得了相对自由的言论表达和发展空间。1995年,中央电视台利用全国电视收视率网对妇女观众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N=10000)。调查表明,中国妇女日平均观看电视时间为2.6小时,68.4%了解《半边天》节目,21.8%的妇女经常收看《半边天》节目。《半边天》是中国女性电视节目中知名度最高也是唯一对从业人员进行性别意识培训的节目,因此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该节目通过对不同女性精彩人生的记录,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在面临事业、情感、家庭时,表现出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自我选择。为了保持栏目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充实,栏目为每周的5个播出日设计了不同的节目类型(参见表1)。
表1《半边天》一周节目版块安排表
一、《半边天》节目文本分析
表2 《半边天》半月节目表 (如下表)
上表中共列出了10个节目。我们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男性、女性都有关,但与性别观念无关的节目。这类节目在非妇女节目中也能看到。第二类,只与女性有关,但与社会性别观念无关的节目。第三类,无论是表现男性或女性均与社会性别观念有关的节目。按照这个标准,表3中的节目分类如下:
第一类:共3个,分别是1《爱,不会夭折》、9《我的爸爸妈妈》、10《蓝颜知己》,占节目总数的30%。
第二类:共1个,占节目总数的10%。3《小人物的悲喜》
第三类:共6个。占节目总数的60%。这类节目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弃婴》中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受苦受难的女性形象,家庭贫困,文化水平不高,一人默默承受着家庭的经济压力,丢了钱回家也不敢声张。不过节目却因此引发出母亲因为贫困而弃婴违不违法的讨论。
《女人要远行》系列与《拳头的力量》4个节目中的女性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相对于传统女性来说,她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能够勇敢的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她们的做法改变了女性固守于家庭,乐于安与稳定生活的刻板印象,树立起敢于追求、享受生活,充实自我的新女性形象。
总体来看,节目中否定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占大多数,反映出中国现代女性在面临事业、情感、家庭时表现出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自我选择。
二、《半边天》节目中女性性别意识的表现方式
作为一个以弘扬两性平等为己任的女性节目,《半边天》在整体策划上和具体创作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女性为中心的价值观。在节目中凸显出来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一定年轻漂亮、温婉可人,她们并不一定符合传统和主流文化中的标准。她们中有的因为下岗,反而来到陌生的城市,却意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有的放弃丰厚稳定的工作,走南闯北追逐自己的梦想;有的在丈夫不支持的情况依然坚持要生下自己的孩子……这些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女性形象的树立,恰恰体现了现代女性实现自我的渴望。只有在以女性为中心的价值观中,才能真正关注女性的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也才能真正把握女性的价值追求,揭示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
(二)传统节目通常是从男性角度来看女性的,因此在表现一些成功女性时,容易把女性男性化,如撒切尔夫人在媒体中就被称作“铁娘子”。而《半边天》在表现女性时更注重女性特质的开掘。这些节目中的女性形象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坚强、自信、独立、进取。她们弱小的身躯所透出的惊人力量令人叹赏。更令人感动的是每一个折射着温柔、感性、善良、聪颖的女性光彩的瞬间。比如独自走南闯北的新加坡女孩赖小平内心却是一个十分纯真的姑娘,她把全天下相知相识的人都当做兄弟姐妹;遭受家庭暴力,经历癌症折磨的年轻教师周波最后原谅了曾经毒打自己的父亲,并极力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其他家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善良、温柔使这些女人更生动、更可爱。《半边天》的编导们将目光放在她们的情感、家庭、内心世界,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看到了她们的幸福、痛苦、善良和感动。开掘内心情感、突出女性特质是整个《半边天》节目的鲜明特征。
(三)女性意识”的树立。这些节目不仅通过一些“特立独行”的女性去唤起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多是表现在普通的女人身上。现代女性尤其是都市的职业女性,更重视生活的质量。她们不仅注重工作的成就,更要求内心的愉悦和充实。女性越来越独立的同时,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与传统女性节目爱强调女性受苦受难的弱势形象相比,《半边天》给人的感觉是乐观的、积极的,不过分渲染逆境和不幸,将女性真正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而不首先用弱势群体去俯视,这样自然也没有了多余的怜悯和同情。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敢于认识自我,有魄力、敢于实现自我,实践着让所有人为之叹赏的事情。从选材上看,《半边天》体现了对现代女性多元化生活方式和自我选择的鼓励、褒扬,以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意识的提倡。
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审查评估北京行动纲领执行情况》中特别提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专门播放有关女性话题的栏目。”1《半边天》在国内的收视率并不算很高,但在国际上却名声越来越响,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看似平常,其实正证明了《半边天》作为国家舆论喉舌——央视下属的一个节目,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是国家话语的体现者。随着《半边天》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的宗旨既是女性自身的需要,也是商业利益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定和进步的需要。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半边天》是一个制作精良并且具有可看性的节目,同时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空间,它也能够在相关部门需要时,提供适时适度的宣传,但作为一个女性利益的表达空间,必然在节目内容既表达上存在着矛盾和裂隙,它在反映女性问题的时候是受到局限的,不可能采取很具有“反叛性”的女性话语表达,这是由女性表达空间自身的矛盾以及电视媒介的身份与媒介体制所决定的,而非节目制作者的水平所限。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 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4]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半边天》;社会性别;女性性别意识
女性消费时代的来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定位与受众意识,女性电视节目的兴起就是重要的表征。但同时,女性节目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真正能正面反映女性的真实状况表现女性所面临问题的女性节目越来越少,而《半边天》从创办至今一直秉承 “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的宗旨,以弘扬两性平等为己任。
与一些谈论美容、减肥、恋爱为主的访谈类节目不同,《半边天》一贯保持对女性社会问题的关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别特征。借着制作者的努力,节目不时发出与商业化女性媒介迥异的声音,这种声音与商业广告中消费主义的女性话语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使得节目不可能获得太多广告商的青睐(在电视机构企业化的转轨过程中,这也就意味着节目赖以生存的资本不能获得保障),因而也未能获得电视台领导的充分重视,节目诞生近7年,始终处于收视率极低的,也是大部分上班女性无法收看的白天时段,严重影响了节目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意义,但也在无意中为节目赢得了相对自由的言论表达和发展空间。1995年,中央电视台利用全国电视收视率网对妇女观众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N=10000)。调查表明,中国妇女日平均观看电视时间为2.6小时,68.4%了解《半边天》节目,21.8%的妇女经常收看《半边天》节目。《半边天》是中国女性电视节目中知名度最高也是唯一对从业人员进行性别意识培训的节目,因此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该节目通过对不同女性精彩人生的记录,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在面临事业、情感、家庭时,表现出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自我选择。为了保持栏目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充实,栏目为每周的5个播出日设计了不同的节目类型(参见表1)。
表1《半边天》一周节目版块安排表
一、《半边天》节目文本分析
表2 《半边天》半月节目表 (如下表)
上表中共列出了10个节目。我们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男性、女性都有关,但与性别观念无关的节目。这类节目在非妇女节目中也能看到。第二类,只与女性有关,但与社会性别观念无关的节目。第三类,无论是表现男性或女性均与社会性别观念有关的节目。按照这个标准,表3中的节目分类如下:
第一类:共3个,分别是1《爱,不会夭折》、9《我的爸爸妈妈》、10《蓝颜知己》,占节目总数的30%。
第二类:共1个,占节目总数的10%。3《小人物的悲喜》
第三类:共6个。占节目总数的60%。这类节目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弃婴》中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受苦受难的女性形象,家庭贫困,文化水平不高,一人默默承受着家庭的经济压力,丢了钱回家也不敢声张。不过节目却因此引发出母亲因为贫困而弃婴违不违法的讨论。
《女人要远行》系列与《拳头的力量》4个节目中的女性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相对于传统女性来说,她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能够勇敢的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她们的做法改变了女性固守于家庭,乐于安与稳定生活的刻板印象,树立起敢于追求、享受生活,充实自我的新女性形象。
总体来看,节目中否定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占大多数,反映出中国现代女性在面临事业、情感、家庭时表现出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自我选择。
二、《半边天》节目中女性性别意识的表现方式
作为一个以弘扬两性平等为己任的女性节目,《半边天》在整体策划上和具体创作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女性为中心的价值观。在节目中凸显出来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一定年轻漂亮、温婉可人,她们并不一定符合传统和主流文化中的标准。她们中有的因为下岗,反而来到陌生的城市,却意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有的放弃丰厚稳定的工作,走南闯北追逐自己的梦想;有的在丈夫不支持的情况依然坚持要生下自己的孩子……这些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女性形象的树立,恰恰体现了现代女性实现自我的渴望。只有在以女性为中心的价值观中,才能真正关注女性的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也才能真正把握女性的价值追求,揭示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
(二)传统节目通常是从男性角度来看女性的,因此在表现一些成功女性时,容易把女性男性化,如撒切尔夫人在媒体中就被称作“铁娘子”。而《半边天》在表现女性时更注重女性特质的开掘。这些节目中的女性形象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坚强、自信、独立、进取。她们弱小的身躯所透出的惊人力量令人叹赏。更令人感动的是每一个折射着温柔、感性、善良、聪颖的女性光彩的瞬间。比如独自走南闯北的新加坡女孩赖小平内心却是一个十分纯真的姑娘,她把全天下相知相识的人都当做兄弟姐妹;遭受家庭暴力,经历癌症折磨的年轻教师周波最后原谅了曾经毒打自己的父亲,并极力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其他家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善良、温柔使这些女人更生动、更可爱。《半边天》的编导们将目光放在她们的情感、家庭、内心世界,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看到了她们的幸福、痛苦、善良和感动。开掘内心情感、突出女性特质是整个《半边天》节目的鲜明特征。
(三)女性意识”的树立。这些节目不仅通过一些“特立独行”的女性去唤起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多是表现在普通的女人身上。现代女性尤其是都市的职业女性,更重视生活的质量。她们不仅注重工作的成就,更要求内心的愉悦和充实。女性越来越独立的同时,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与传统女性节目爱强调女性受苦受难的弱势形象相比,《半边天》给人的感觉是乐观的、积极的,不过分渲染逆境和不幸,将女性真正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而不首先用弱势群体去俯视,这样自然也没有了多余的怜悯和同情。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敢于认识自我,有魄力、敢于实现自我,实践着让所有人为之叹赏的事情。从选材上看,《半边天》体现了对现代女性多元化生活方式和自我选择的鼓励、褒扬,以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意识的提倡。
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审查评估北京行动纲领执行情况》中特别提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专门播放有关女性话题的栏目。”1《半边天》在国内的收视率并不算很高,但在国际上却名声越来越响,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看似平常,其实正证明了《半边天》作为国家舆论喉舌——央视下属的一个节目,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是国家话语的体现者。随着《半边天》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关注社会性别,倾听女性表达”的宗旨既是女性自身的需要,也是商业利益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定和进步的需要。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半边天》是一个制作精良并且具有可看性的节目,同时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空间,它也能够在相关部门需要时,提供适时适度的宣传,但作为一个女性利益的表达空间,必然在节目内容既表达上存在着矛盾和裂隙,它在反映女性问题的时候是受到局限的,不可能采取很具有“反叛性”的女性话语表达,这是由女性表达空间自身的矛盾以及电视媒介的身份与媒介体制所决定的,而非节目制作者的水平所限。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 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4]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