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索能力是新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数学基础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旋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学习,勇敢的进行探索,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日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它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大量科学事实表明,强烈的探索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巧妙的提问和适时的点拨,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或完成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或对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的新的见解等,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如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看,教室的门由于年久,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能关闭,谁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既能修好,又能再不变形?很明显,这是一个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很简单,同学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就给学生演示了我的做法,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在讲到镶嵌时,提出一个问题:用正多边形地板砖铺地面,为什么地板砖不做成正五边形的呢,动手试做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进而引导探究怎样的多边形能铺地面,原因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例子使学生即增强了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质疑思辨,培养探索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善问,大胆质疑,努力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从而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从敢于问到提善于提问。
如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①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②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思维
探索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主要由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有机结合而成。但在创造性思维中,两者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点: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发散性思维的这些特征都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但传统教学偏重于聚敛思维的主要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显露思维过程,交给学生类比、联想、猜想、概括论证等方法,把思维进展的层次“模拟”展示給学生,充分利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抓好横向与纵向、发散与聚敛、分析与综合、顺向与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思考问题,或从同一条件得出不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主渠道。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们必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设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计算机模拟、竞赛等多种形式,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如:好奇、兴趣、探索与实际操作的愿望等来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学习并加强对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新能力。
充分利用数学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它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地才华和特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照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社会实践、动手操作、探索、讨论、数学竞赛等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宝库,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探索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立足《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未来发展,苦心钻研教材,就一定能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初中部)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它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大量科学事实表明,强烈的探索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巧妙的提问和适时的点拨,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或完成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或对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的新的见解等,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如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看,教室的门由于年久,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能关闭,谁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既能修好,又能再不变形?很明显,这是一个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很简单,同学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就给学生演示了我的做法,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在讲到镶嵌时,提出一个问题:用正多边形地板砖铺地面,为什么地板砖不做成正五边形的呢,动手试做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进而引导探究怎样的多边形能铺地面,原因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例子使学生即增强了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质疑思辨,培养探索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善问,大胆质疑,努力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从而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从敢于问到提善于提问。
如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①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②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思维
探索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主要由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有机结合而成。但在创造性思维中,两者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点: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发散性思维的这些特征都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但传统教学偏重于聚敛思维的主要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显露思维过程,交给学生类比、联想、猜想、概括论证等方法,把思维进展的层次“模拟”展示給学生,充分利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抓好横向与纵向、发散与聚敛、分析与综合、顺向与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思考问题,或从同一条件得出不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主渠道。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们必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设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计算机模拟、竞赛等多种形式,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如:好奇、兴趣、探索与实际操作的愿望等来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学习并加强对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新能力。
充分利用数学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它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地才华和特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照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社会实践、动手操作、探索、讨论、数学竞赛等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宝库,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探索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立足《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未来发展,苦心钻研教材,就一定能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