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诗词歌曲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瑰宝,源远流长。本文笔者所论述的古诗词歌曲是一种以西洋作曲手法为创作载体,同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歌词仍以中国古诗词为题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类新型艺术体裁将中国古典的诗乐之美赋予了新的意义,是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与中国古典诗词及传统音乐元素的完美交融。
【关键词】:古典诗词;分类;演唱风格
一、古诗词歌曲的分类
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一)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二)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三)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四)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五)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六)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七)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離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二、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
呼吸是歌唱的源泉和动力。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中,正确合理的呼吸状态同样是获得高质量声音的前提和保障。笔者以为,对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國内外大量的声乐论著与研究都已充分的证明。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段安节曾在他的著作《乐府杂录》中写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噴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一)古诗词歌曲演唱的呼气
当演唱者正确的吸好气以后,便开始准备发第一个音。第一个音也称为“起音”。很多国内外著名的歌唱家在阐述声音技巧时都特别重视“起音”。因为起音的好坏决定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气息运用是否自如,声音是否保持流动。歌唱中的呼气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呼气也直接决定着“起音”质量的好坏。正确的呼气往往贴合作品的感情基调。
(二)古诗词歌曲演唱的吸气
稳着地,背部挺直,双肩稍向后靠,头要端正,脖子自然立住。吸气是一个肌肉主动的过程。吸气时,应注意动作不要过于夸张,尽量放松并打幵嘴巴,体会气息缓缓进入喉晚、气管、再到肺,胸腔渐渐向四周扩张,横膈膜下沉,小腹稍微隆起的过程。整个过程应该非常安静,且双肩跟头部都是保持不动的。因为,下巴、嘴唇、咽部和肩部肌肉的过度紧张都会使得声带不能自由振动。演唱中所需要的吸气量是介于平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和有意识的强迫呼吸之间的。它随着歌曲的旋律、音高、节奏及歌曲所要表现的情绪而变化。诗词歌曲大多表现沉静、悠远的意境,所以,安静沉着的吸气动作对于演唱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歌曲《长相知》。这是一位端庄素雅的古代女子对爱情庄重而深情的宣誓。第一乐句就两个字——“上邪”。演唱者在演唱前呼吸应尽量深沉而静默。吸气时尤其要注意体会作品主人公的情境,她是怀着一种对上天庄重起誓的情怀,应尽量贴切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去吸气,不能快速、毛躁、紧张的吸气,以免破坏和违背作品的初衷。
三、古诗词歌曲演唱的发声特点
中国自古以来素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可见声乐这一独特的人声乐器在声音形态中的重要性。如果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那么,发声则是歌唱的关键。喉头中的两片声带遇到来自肺部呼出的气息时,通过闭合与挡气,从而发生振动动作,产生了一种声流振波,这种声波通过胸腔、喉腔、咽腔、口腔再到鼻腔、额窦、蝶窦从而产生共鸣,便获得了我们最终人耳听到的歌唱的声音。人声不同于乐器的声音关键在于,乐器是一个固定的物体,人们在演奏它的时候,只需加入演奏技巧和投入情感即可,乐器本身是不会随着音高与音量的变化发生各种形变的。而人声却会根据咅高与音量的需求,使声带及各种参与发声的腔体进行变化与调节。并且人声会由于人的生理构造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色彩。乐器的固定性远远高于人体发声器官。人体发声器官常常还受到大脑神经控制、疾病、发声方法、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总之,人声发声较之乐器发声要复杂得多,因此,对人声发声的研究也要相对困难的多。
四、结论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瑰宝,源远流长。总而言之,呼吸与歌唱的关系密不可分,呼吸是歌唱的源泉与动力,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演唱者在演唱古诗词歌曲前最好要将作品音乐情绪的行进与发展做一番仔细研究,这样才能合情合理的安排好呼吸。
【关键词】:古典诗词;分类;演唱风格
一、古诗词歌曲的分类
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一)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二)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三)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四)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五)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六)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七)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離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二、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
呼吸是歌唱的源泉和动力。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中,正确合理的呼吸状态同样是获得高质量声音的前提和保障。笔者以为,对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國内外大量的声乐论著与研究都已充分的证明。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段安节曾在他的著作《乐府杂录》中写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噴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一)古诗词歌曲演唱的呼气
当演唱者正确的吸好气以后,便开始准备发第一个音。第一个音也称为“起音”。很多国内外著名的歌唱家在阐述声音技巧时都特别重视“起音”。因为起音的好坏决定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气息运用是否自如,声音是否保持流动。歌唱中的呼气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呼气也直接决定着“起音”质量的好坏。正确的呼气往往贴合作品的感情基调。
(二)古诗词歌曲演唱的吸气
稳着地,背部挺直,双肩稍向后靠,头要端正,脖子自然立住。吸气是一个肌肉主动的过程。吸气时,应注意动作不要过于夸张,尽量放松并打幵嘴巴,体会气息缓缓进入喉晚、气管、再到肺,胸腔渐渐向四周扩张,横膈膜下沉,小腹稍微隆起的过程。整个过程应该非常安静,且双肩跟头部都是保持不动的。因为,下巴、嘴唇、咽部和肩部肌肉的过度紧张都会使得声带不能自由振动。演唱中所需要的吸气量是介于平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和有意识的强迫呼吸之间的。它随着歌曲的旋律、音高、节奏及歌曲所要表现的情绪而变化。诗词歌曲大多表现沉静、悠远的意境,所以,安静沉着的吸气动作对于演唱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歌曲《长相知》。这是一位端庄素雅的古代女子对爱情庄重而深情的宣誓。第一乐句就两个字——“上邪”。演唱者在演唱前呼吸应尽量深沉而静默。吸气时尤其要注意体会作品主人公的情境,她是怀着一种对上天庄重起誓的情怀,应尽量贴切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去吸气,不能快速、毛躁、紧张的吸气,以免破坏和违背作品的初衷。
三、古诗词歌曲演唱的发声特点
中国自古以来素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可见声乐这一独特的人声乐器在声音形态中的重要性。如果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那么,发声则是歌唱的关键。喉头中的两片声带遇到来自肺部呼出的气息时,通过闭合与挡气,从而发生振动动作,产生了一种声流振波,这种声波通过胸腔、喉腔、咽腔、口腔再到鼻腔、额窦、蝶窦从而产生共鸣,便获得了我们最终人耳听到的歌唱的声音。人声不同于乐器的声音关键在于,乐器是一个固定的物体,人们在演奏它的时候,只需加入演奏技巧和投入情感即可,乐器本身是不会随着音高与音量的变化发生各种形变的。而人声却会根据咅高与音量的需求,使声带及各种参与发声的腔体进行变化与调节。并且人声会由于人的生理构造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色彩。乐器的固定性远远高于人体发声器官。人体发声器官常常还受到大脑神经控制、疾病、发声方法、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总之,人声发声较之乐器发声要复杂得多,因此,对人声发声的研究也要相对困难的多。
四、结论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瑰宝,源远流长。总而言之,呼吸与歌唱的关系密不可分,呼吸是歌唱的源泉与动力,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演唱者在演唱古诗词歌曲前最好要将作品音乐情绪的行进与发展做一番仔细研究,这样才能合情合理的安排好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