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高校各级党组织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有效巩固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有力推动了首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保持首都高校长期和谐稳定局面作出了贡献。
主要做法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头脑,牢牢占领思想主阵地
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针对高校师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高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头脑。市委教育工委坚持“抓住一条主线、围绕‘两家’标准、突出三大重点、构建四个体系”(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为标准,以理论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制度规范、教育培养、监督检查、表彰奖励四个体系)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整体思路,初步建立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高校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决定性作用,在强化教育、树立典型、考核奖励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
2.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市委教育工委着重从五个方面加强机制建设:一是工作指导机制。坚持每年召开北京高校党建工作会、高校领导干部会、高校组织工作会等一系列会议,研究部署高校党建工作。二是条件保障机制。按照党员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标准核定党支部工作和活动经费,从学校事业经费中划拨,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享受同级行政干部待遇。三是激励创新机制。制定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鼓励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坚持定期评选表彰优秀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四是检查评估机制。制定了《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建立和完善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规范。五是党建研究机制。市委教育工委依托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每年确定和支持一批重点课题;各高校成立党建研究会,设立专项资金,组织专家和党务干部开展研究,有针对性地破解高校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3.认真开展达标检查验收,着力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市委教育工委在高校开展了《基本标准》达标检查验收工作,开展了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评选。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达标检查验收工作,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梳理、改进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形成了党委书记总负责,党政密切配合,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齐心协力抓党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市委教育工委在达标检查验收过程中,注重下基层,深入了解高校实际工作情况;听民意,认真听取群众对工作的实际评价;看实效,准确把握典型工作经验;坚持“开门评选”,探索了面对面公开评选的新模式;注重推广经验,为基层党组织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达标检查验收工作,“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规范,培养和锻炼了干部队伍,有效推动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总结挖掘出一批有价值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各项制度的落实,推动了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4.大力实施“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工程”,着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治校理教能力
市委教育工委大力实施“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工程”,一方面加强培训,通过开办培训班、推行领导干部课程进修和在线学习、开设“学员论坛”等多种教学方式,长、中、短期相结合,调训、自主参训、自学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完成大规模、高质量培训干部任务;另一方面重视岗位锻炼,加大交流任职和挂职锻炼工作力度,积极拓宽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新途径,建立健全干部校内轮岗交流机制。
5.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干部管理体制和队伍结构
市委教育工委按照“实现一个转变(实现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从以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建立一个系统(建立《北京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三个机制(构建领导干部发现选择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一种体制(形成符合高校特点的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思路,通过开展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规范用人程序,通过加强民主评议和全面考核,完善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约束和监督力度,初步形成了适合高校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管理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市委教育工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计划,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各高校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政策落实、规划制定、管理协调、培养服务等工作,建立了人才工作聯席会议、领导干部联系高级专家等制度。
6.推进组织设置和活动创新,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高校党委结合实际,及时调整和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使之尽可能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基层组织的实体相对应,积极探索以学科组、责任教授团队或课题组为基础,设置教职工党支部,以及按二级学科、责任教授团队或课题组等模式设置研究生党支部,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积极鼓励并推进组织生活内容、载体、方式的创新,大力推广以“主题党日”为载体的主题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部分高校通过引入组织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打造出三位一体的党员教育、服务、实践平台,建立了鼓励基层组织活动创新的长效机制;部分基层组织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辟了网上组织生活的新形式,不断提高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7.积极探索服务途径,初步形成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工作新格局
高校党委把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探索符合高校实际的服务途径。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开展“创业就业,服务贡献”等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高校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精品项目建设,深入推进红色“1 1”项目,重点开展师生共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活动,实现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把为学生成才、教师立业提供服务作为各级党政组织的基本职责,通过以“教师乐业工程”“党员在隔壁”“助学零距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实践活动,营造了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内动力,增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增加了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向心力。
8.坚持保证质量,稳步扩大党员队伍规模
近年来,各高校党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以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为重点,本着积极谨慎的态度,加大了党员发展的工作力度。在工作中,力争“三早”(早培养、早发现、早选苗)、把好“三关”(积极分子的考察关、发展党员的审批关、预备党员的转正关)、完善“七项制度”(落实联系人制度、坚持培训制度、坚持推优入党制度、严格政审制度、坚持公示制度、逐步推行票决制度、建立谈话制度)、做到“三个统一”(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党员标准、统一工作规范)、实现“一个确保”(确保党员发展质量),探索建立了实现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和数量和谐统一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研究、营造氛围、主动关心、加强引导等多方面努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青年教师发展党员工作。
主要成效
1.党对高校的领导持续巩固和加强
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不断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巩固。一是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牢牢占领着高校思想主阵地,北京高校连续二十多年保持稳定局面。三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提升,成为推动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较高评价。
2.有力推动北京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高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院系党委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首都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3.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北京高校党建工作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一是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有效覆盖教学、科研、社区等各类实体组织。二是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切实发挥。三是党员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总体状况良好,集聚了高校绝大部分的优秀分子和骨干力量。广大党员在学校事业发展和抗击“非典”、备战奥运、60周年国庆活动等重大事项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得到普遍认可。
几点启示
1.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精神
北京高校党的建设正是因为能够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不断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才使得党建工作始终与时俱进,持续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首都高等教育率先实现普及化的过程中,始终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经受住了考验,推进了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2.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始终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头脑作为首要任务,针对高校师生特点,探索了多种有效途径,牢牢占领思想主阵地,能够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保持长期稳定局面。
3.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中心工作
北京高校党委坚持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党建,着眼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抓党建,使北京高校党的建设与首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推进。一方面有力推动了首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事业发展惠及师生、团结师生,進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4.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北京高校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方向,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与能力建设,打造出了一支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得到师生普遍认可和高度信任,在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
北京高校始终坚持紧紧依靠高校党委和院系基层党组织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注重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尊重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对党员队伍建设常抓不懈,使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有效夯实了党的建设基础。
6.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将制度建设贯穿全过程
市委教育工委从五个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北京高校不断完善和贯彻落实党的建设各项制度,使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了党建不平衡现象,整体提高了高校党的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
[责任编辑:王 成]
主要做法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头脑,牢牢占领思想主阵地
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针对高校师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高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头脑。市委教育工委坚持“抓住一条主线、围绕‘两家’标准、突出三大重点、构建四个体系”(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为标准,以理论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制度规范、教育培养、监督检查、表彰奖励四个体系)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整体思路,初步建立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高校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决定性作用,在强化教育、树立典型、考核奖励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
2.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市委教育工委着重从五个方面加强机制建设:一是工作指导机制。坚持每年召开北京高校党建工作会、高校领导干部会、高校组织工作会等一系列会议,研究部署高校党建工作。二是条件保障机制。按照党员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标准核定党支部工作和活动经费,从学校事业经费中划拨,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享受同级行政干部待遇。三是激励创新机制。制定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鼓励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坚持定期评选表彰优秀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四是检查评估机制。制定了《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建立和完善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规范。五是党建研究机制。市委教育工委依托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每年确定和支持一批重点课题;各高校成立党建研究会,设立专项资金,组织专家和党务干部开展研究,有针对性地破解高校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3.认真开展达标检查验收,着力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市委教育工委在高校开展了《基本标准》达标检查验收工作,开展了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评选。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达标检查验收工作,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梳理、改进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形成了党委书记总负责,党政密切配合,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齐心协力抓党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市委教育工委在达标检查验收过程中,注重下基层,深入了解高校实际工作情况;听民意,认真听取群众对工作的实际评价;看实效,准确把握典型工作经验;坚持“开门评选”,探索了面对面公开评选的新模式;注重推广经验,为基层党组织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达标检查验收工作,“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规范,培养和锻炼了干部队伍,有效推动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总结挖掘出一批有价值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各项制度的落实,推动了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4.大力实施“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工程”,着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治校理教能力
市委教育工委大力实施“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工程”,一方面加强培训,通过开办培训班、推行领导干部课程进修和在线学习、开设“学员论坛”等多种教学方式,长、中、短期相结合,调训、自主参训、自学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完成大规模、高质量培训干部任务;另一方面重视岗位锻炼,加大交流任职和挂职锻炼工作力度,积极拓宽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新途径,建立健全干部校内轮岗交流机制。
5.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干部管理体制和队伍结构
市委教育工委按照“实现一个转变(实现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从以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建立一个系统(建立《北京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三个机制(构建领导干部发现选择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一种体制(形成符合高校特点的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思路,通过开展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规范用人程序,通过加强民主评议和全面考核,完善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约束和监督力度,初步形成了适合高校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管理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市委教育工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计划,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各高校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政策落实、规划制定、管理协调、培养服务等工作,建立了人才工作聯席会议、领导干部联系高级专家等制度。
6.推进组织设置和活动创新,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高校党委结合实际,及时调整和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使之尽可能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基层组织的实体相对应,积极探索以学科组、责任教授团队或课题组为基础,设置教职工党支部,以及按二级学科、责任教授团队或课题组等模式设置研究生党支部,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积极鼓励并推进组织生活内容、载体、方式的创新,大力推广以“主题党日”为载体的主题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部分高校通过引入组织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打造出三位一体的党员教育、服务、实践平台,建立了鼓励基层组织活动创新的长效机制;部分基层组织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辟了网上组织生活的新形式,不断提高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7.积极探索服务途径,初步形成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工作新格局
高校党委把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探索符合高校实际的服务途径。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开展“创业就业,服务贡献”等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高校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精品项目建设,深入推进红色“1 1”项目,重点开展师生共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活动,实现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把为学生成才、教师立业提供服务作为各级党政组织的基本职责,通过以“教师乐业工程”“党员在隔壁”“助学零距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实践活动,营造了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内动力,增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增加了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向心力。
8.坚持保证质量,稳步扩大党员队伍规模
近年来,各高校党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以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为重点,本着积极谨慎的态度,加大了党员发展的工作力度。在工作中,力争“三早”(早培养、早发现、早选苗)、把好“三关”(积极分子的考察关、发展党员的审批关、预备党员的转正关)、完善“七项制度”(落实联系人制度、坚持培训制度、坚持推优入党制度、严格政审制度、坚持公示制度、逐步推行票决制度、建立谈话制度)、做到“三个统一”(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党员标准、统一工作规范)、实现“一个确保”(确保党员发展质量),探索建立了实现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和数量和谐统一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研究、营造氛围、主动关心、加强引导等多方面努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青年教师发展党员工作。
主要成效
1.党对高校的领导持续巩固和加强
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不断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巩固。一是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牢牢占领着高校思想主阵地,北京高校连续二十多年保持稳定局面。三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提升,成为推动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较高评价。
2.有力推动北京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高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院系党委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首都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3.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北京高校党建工作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一是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有效覆盖教学、科研、社区等各类实体组织。二是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切实发挥。三是党员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总体状况良好,集聚了高校绝大部分的优秀分子和骨干力量。广大党员在学校事业发展和抗击“非典”、备战奥运、60周年国庆活动等重大事项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得到普遍认可。
几点启示
1.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精神
北京高校党的建设正是因为能够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不断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才使得党建工作始终与时俱进,持续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首都高等教育率先实现普及化的过程中,始终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经受住了考验,推进了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2.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始终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头脑作为首要任务,针对高校师生特点,探索了多种有效途径,牢牢占领思想主阵地,能够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保持长期稳定局面。
3.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中心工作
北京高校党委坚持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党建,着眼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抓党建,使北京高校党的建设与首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推进。一方面有力推动了首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事业发展惠及师生、团结师生,進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4.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北京高校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方向,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与能力建设,打造出了一支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得到师生普遍认可和高度信任,在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
北京高校始终坚持紧紧依靠高校党委和院系基层党组织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注重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尊重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对党员队伍建设常抓不懈,使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有效夯实了党的建设基础。
6.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将制度建设贯穿全过程
市委教育工委从五个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北京高校不断完善和贯彻落实党的建设各项制度,使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了党建不平衡现象,整体提高了高校党的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
[责任编辑: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