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创作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时间同人物和故事同等重要。尤其是叙事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话语呈现的时间存在差异。高明的作家都十分重视叙事的时间,重视作品中时间的呈现,甚至有作家干脆以时间命题,如法国作家雨果的《九三年》。
本文引进时间呈现概念,目的是强调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可以借鉴文学作品有关时间呈现的技巧,解决中学生记叙文在时间呈现上单调乏味的问题,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也为老师提供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新思路。
一、时间点
优秀的小说家和散文创作者,包括电影的镜头在表现时间点的时候会有充满趣味的形式,这就是文学语言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时间点的呈现可用灵活的代称,可用物理世界感性描述,或结合在事件的叙述中。好的时间表达应该是写作者带着自己在场的体察去给读者展示画面,而不是苍白地告诉读者时间。
1.为你的时间点选一个灵活的代称。
比较以下两组时间点的表述:
2018年10月27日 已是霜降后的第四天
2018年10月30日 万圣节的前一天
再过三个月后 年关将近
下午四点 日影偏西斜长
直接陈述日期在增强严谨性上有较好的作用,但记叙文不适合多用直接的日期表述,以上右侧表述避免了机械单调的日期表示方式,节气、节日等富于文化气息的时间点传达了人类文化的温情和记忆,且避免乏味。
2.在对具体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不经意地点到时间。
就在这孩子生病期间,天已向立秋去,热依然热。(王安忆《救命车》)
直到生命的最后终结,杨自道脑海里都会不时播放着那个美好的序幕。走进这个磨难开始,是个风和日丽的美丽上午,洒水车像铺地毯一样,在前面除尘开道,引他驶入干净湿润的筼筜大道。(须一瓜《太阳黑子》)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法的执行。这是夏天的第九年,布兰七岁。(注:“夏季的第九年”,在小说《冰与火之歌》故事世界的设定中,维斯特洛大陆是冬夏交替,每个季节长短不一,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第一部)
以上三段文字中的时间表述,在事件叙写中出现显得从容自然有意趣。尤其是例3的小说段落,先切入环境描述,而后带入人物及事件,在段末处巧妙点出时间,回避在段首就交代时间的最平常的叙述方式,会给记叙类文体带来较好的阅读效果。
3.用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示时间。
用对不同时令中光线、气温、动植物的描写,可以自然地为故事的发生营造气氛,读者被带入故事现场,体察故事中的时间。比如下面这段: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敬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张爱玲《更衣记》)“秋凉的薄暮”以及上节中“风和日丽的美丽上午”就是对时间点的感性描述,读来生动而有情境感。
在高中学生考场例作中,有部分学生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深秋慢慢地推着爆了胎的脚踏车,我看到了别样的景。金黄的银杏似地毯般绵延在人行道上,马路上的叶子早已被扫得一干二净,唯有人行道上,你能感受一片金灿灿,脚下的柔软,偶有轻而脆的声响,那是秋天的乐章。(作文题《慢心下的风景》)
二、基本时间线
布鲁斯·德席尔瓦这样说:“(优秀的)作者们通常援引物理世界来表达时间流逝。影子移到房间地板的另一端;晨曦穿过一扇窗,到了下午穿过另一扇窗;房间转暗。一个进长几个月乃至一年的故事则可以包括其他标识:枯叶飘落,棒球赛季开始。”因此,可以选择某一种物候(如日、月、风、云、雨、雪、动植物),通过描述其变化来呈现时间线的变化。
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
……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蜡梅林一片雪白。
……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蜡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宗璞《西征记》)
也可以借助对多种景物的综合描写来表现时间的变化。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迟子建《采浆果的人》)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这些物候特征给读者强烈的季节暗示,完全不需要再写出“冬”“春”“夏”的字样,读者在优美的景物描述之中也有了发现的乐趣。
三、变式时间线
记叙文在事件叙述顺序上有倒叙、插叙、补叙等形式,其中的时间即“变式时间线”,文章中要用好时间线,把叙事的衔接做好。以相同、相近或相似景物为依托,进行联想,体现时间线变化。
下文是学生考场文的开头部分,从对物的描写引发联想,转换时间点,完成倒叙。
此刻,我托腮坐在厨房里,面对亲友送来的一摞粽子礼盒,并无什么胃口。
记忆的船,又缓缓摇进童年的河。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都是到鱼种场外婆家度过。本地乡里过节多包四角粽。香甜软韧,有芦苇的清纯之气在唇齿间漾开。
视线复又转回眼前这摞礼盒上,心中不免平添了凄凉的味道。如今的粽子,糯米不再静静地泡了,豆沙不……(学生习作《慢的真味》)
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这种借景物描写引发联想,切入倒叙的例子: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我知道伴地蓮,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
……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阿恽《那一束伴地莲》)
可以发现,文章开头部分以景物切入,接着进行回叙,结尾部分又以同样的景物巧妙接回。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对文学作品营养的吸收是无尽的,时间的呈现及变化是一个小的方面,它能够给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带来可能的提升与变化,引导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借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高新区教学研究室)
本文引进时间呈现概念,目的是强调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可以借鉴文学作品有关时间呈现的技巧,解决中学生记叙文在时间呈现上单调乏味的问题,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也为老师提供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新思路。
一、时间点
优秀的小说家和散文创作者,包括电影的镜头在表现时间点的时候会有充满趣味的形式,这就是文学语言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时间点的呈现可用灵活的代称,可用物理世界感性描述,或结合在事件的叙述中。好的时间表达应该是写作者带着自己在场的体察去给读者展示画面,而不是苍白地告诉读者时间。
1.为你的时间点选一个灵活的代称。
比较以下两组时间点的表述:
2018年10月27日 已是霜降后的第四天
2018年10月30日 万圣节的前一天
再过三个月后 年关将近
下午四点 日影偏西斜长
直接陈述日期在增强严谨性上有较好的作用,但记叙文不适合多用直接的日期表述,以上右侧表述避免了机械单调的日期表示方式,节气、节日等富于文化气息的时间点传达了人类文化的温情和记忆,且避免乏味。
2.在对具体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不经意地点到时间。
就在这孩子生病期间,天已向立秋去,热依然热。(王安忆《救命车》)
直到生命的最后终结,杨自道脑海里都会不时播放着那个美好的序幕。走进这个磨难开始,是个风和日丽的美丽上午,洒水车像铺地毯一样,在前面除尘开道,引他驶入干净湿润的筼筜大道。(须一瓜《太阳黑子》)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法的执行。这是夏天的第九年,布兰七岁。(注:“夏季的第九年”,在小说《冰与火之歌》故事世界的设定中,维斯特洛大陆是冬夏交替,每个季节长短不一,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第一部)
以上三段文字中的时间表述,在事件叙写中出现显得从容自然有意趣。尤其是例3的小说段落,先切入环境描述,而后带入人物及事件,在段末处巧妙点出时间,回避在段首就交代时间的最平常的叙述方式,会给记叙类文体带来较好的阅读效果。
3.用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示时间。
用对不同时令中光线、气温、动植物的描写,可以自然地为故事的发生营造气氛,读者被带入故事现场,体察故事中的时间。比如下面这段: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敬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张爱玲《更衣记》)“秋凉的薄暮”以及上节中“风和日丽的美丽上午”就是对时间点的感性描述,读来生动而有情境感。
在高中学生考场例作中,有部分学生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深秋慢慢地推着爆了胎的脚踏车,我看到了别样的景。金黄的银杏似地毯般绵延在人行道上,马路上的叶子早已被扫得一干二净,唯有人行道上,你能感受一片金灿灿,脚下的柔软,偶有轻而脆的声响,那是秋天的乐章。(作文题《慢心下的风景》)
二、基本时间线
布鲁斯·德席尔瓦这样说:“(优秀的)作者们通常援引物理世界来表达时间流逝。影子移到房间地板的另一端;晨曦穿过一扇窗,到了下午穿过另一扇窗;房间转暗。一个进长几个月乃至一年的故事则可以包括其他标识:枯叶飘落,棒球赛季开始。”因此,可以选择某一种物候(如日、月、风、云、雨、雪、动植物),通过描述其变化来呈现时间线的变化。
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
……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蜡梅林一片雪白。
……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蜡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宗璞《西征记》)
也可以借助对多种景物的综合描写来表现时间的变化。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迟子建《采浆果的人》)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这些物候特征给读者强烈的季节暗示,完全不需要再写出“冬”“春”“夏”的字样,读者在优美的景物描述之中也有了发现的乐趣。
三、变式时间线
记叙文在事件叙述顺序上有倒叙、插叙、补叙等形式,其中的时间即“变式时间线”,文章中要用好时间线,把叙事的衔接做好。以相同、相近或相似景物为依托,进行联想,体现时间线变化。
下文是学生考场文的开头部分,从对物的描写引发联想,转换时间点,完成倒叙。
此刻,我托腮坐在厨房里,面对亲友送来的一摞粽子礼盒,并无什么胃口。
记忆的船,又缓缓摇进童年的河。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都是到鱼种场外婆家度过。本地乡里过节多包四角粽。香甜软韧,有芦苇的清纯之气在唇齿间漾开。
视线复又转回眼前这摞礼盒上,心中不免平添了凄凉的味道。如今的粽子,糯米不再静静地泡了,豆沙不……(学生习作《慢的真味》)
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这种借景物描写引发联想,切入倒叙的例子: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我知道伴地蓮,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
……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阿恽《那一束伴地莲》)
可以发现,文章开头部分以景物切入,接着进行回叙,结尾部分又以同样的景物巧妙接回。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对文学作品营养的吸收是无尽的,时间的呈现及变化是一个小的方面,它能够给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带来可能的提升与变化,引导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借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高新区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