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运用真实的病例或者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病历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将病例教学法引入高职院校消化内科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教学法在由知识、行为、情感领域构成的综合教学效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消化内科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运用真实的病例或者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消化内科学在内容上涉及到大量的基础医学、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逻辑性强,是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正确的临床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1]。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缺乏求知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目前,许多国家将病例教学法引入高等医学的教学中并取得显著效果[2-3]。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以临床医师为模板,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核心,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内科学为依托,围绕消化系统疾病教学的目标展开。
授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及病理学等关于消化系统方面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是按照疾病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顺序向学生讲授,学生对该病只停留在“听”的阶段。而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为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更是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前提。“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授课法不仅向学生讲授问题的答案,而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过程中,问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可在介绍新病例,或在讲解诊断、治疗时恰当地插入典型的病案,使学生对此病有一个鲜活的认识,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讲解上消化道出血时,首先花5分钟左右,叙述一位近期呕血、黑便的病例,从而引出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和特点,使同学们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真正的理解掌握并运用消化内科学的知识,可在学习完消化系统疾病某章节后向学生提供1-2个教学病例,学生要对此病例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完善相应的辅助的检查,并给出恰当的治疗方案,下次上课时由1-2名学生发言,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则着重于引导,反思中间的失误和过失,并予以总结。通过剖析实际病例,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疾病的筛选和病例的选择
疾病的选择主要侧重于消化内科的代表性疾病。所谓代表性疾病,一方面是指常见病、多发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肠病等,另一方面是指急危重病和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如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炎症性肠病等。
在消化内科病例教学法中,病例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病案的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典型以及多样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思维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一方面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选择,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视对急危重症病例的选择。病例要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既具有特性又具有共性。病例的内容通常应当有一个教学重点,包含足够的知识信息,让学生体会到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以及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治疗措施。
3.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与意义
3.1有助于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和沟通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群体的互动,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要具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家在一起讨论时就需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在讨论中要处理好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和分歧,正确看待别人的观点及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识,才能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共同合作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2 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在病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彻底改变了过去呆板的授课方式。通过病例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医学高峰的精神,最终达到锻炼临床思维能力的这一目的。
3.3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病例教学法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病例教学法,既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豐富的教学技能与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及做出诊治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及诊治点评,指出学生们在分析及诊治病情方面的错误和不足之处,阐述正确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加强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4.案例教学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讲解某一个疾病前,要精心选好临床病例并适时地插入病例,病例要难易适中;其次,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课前的充分准备非常必要,教师不但需要精通整个病例材料,明确整个教学所要涉及的基本理论观点,还要预测学生可能的思路和观点,确定自己介入讨论的时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有效地控制课堂讨论进程,争取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并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目前医学教育的大背景下,也应努力在现有条件下找到一条适合医学高职学生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在考核学习效果等很多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得我们的案例教学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若芸.蒋云生.从“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谈临床医学教育的改
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2):153-155
[2] 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al.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2007,82(1):74-82.
[3] Niu WZ,Wang PL,Kong QH,etal.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ning and case-based study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0f clinical prosthodontics Courses[J].Shanghai Kou Qiang Yi Xue,2010,19(4):439-44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消化内科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运用真实的病例或者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消化内科学在内容上涉及到大量的基础医学、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逻辑性强,是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正确的临床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1]。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缺乏求知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目前,许多国家将病例教学法引入高等医学的教学中并取得显著效果[2-3]。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以临床医师为模板,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核心,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内科学为依托,围绕消化系统疾病教学的目标展开。
授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及病理学等关于消化系统方面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是按照疾病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顺序向学生讲授,学生对该病只停留在“听”的阶段。而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为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更是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前提。“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授课法不仅向学生讲授问题的答案,而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过程中,问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可在介绍新病例,或在讲解诊断、治疗时恰当地插入典型的病案,使学生对此病有一个鲜活的认识,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讲解上消化道出血时,首先花5分钟左右,叙述一位近期呕血、黑便的病例,从而引出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和特点,使同学们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真正的理解掌握并运用消化内科学的知识,可在学习完消化系统疾病某章节后向学生提供1-2个教学病例,学生要对此病例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完善相应的辅助的检查,并给出恰当的治疗方案,下次上课时由1-2名学生发言,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则着重于引导,反思中间的失误和过失,并予以总结。通过剖析实际病例,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疾病的筛选和病例的选择
疾病的选择主要侧重于消化内科的代表性疾病。所谓代表性疾病,一方面是指常见病、多发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肠病等,另一方面是指急危重病和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如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炎症性肠病等。
在消化内科病例教学法中,病例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病案的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典型以及多样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思维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一方面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选择,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视对急危重症病例的选择。病例要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既具有特性又具有共性。病例的内容通常应当有一个教学重点,包含足够的知识信息,让学生体会到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以及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治疗措施。
3.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与意义
3.1有助于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和沟通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群体的互动,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要具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家在一起讨论时就需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在讨论中要处理好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和分歧,正确看待别人的观点及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识,才能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共同合作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2 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在病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彻底改变了过去呆板的授课方式。通过病例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医学高峰的精神,最终达到锻炼临床思维能力的这一目的。
3.3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病例教学法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病例教学法,既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豐富的教学技能与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及做出诊治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及诊治点评,指出学生们在分析及诊治病情方面的错误和不足之处,阐述正确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加强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4.案例教学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讲解某一个疾病前,要精心选好临床病例并适时地插入病例,病例要难易适中;其次,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课前的充分准备非常必要,教师不但需要精通整个病例材料,明确整个教学所要涉及的基本理论观点,还要预测学生可能的思路和观点,确定自己介入讨论的时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有效地控制课堂讨论进程,争取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并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目前医学教育的大背景下,也应努力在现有条件下找到一条适合医学高职学生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在考核学习效果等很多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得我们的案例教学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若芸.蒋云生.从“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谈临床医学教育的改
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2):153-155
[2] 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al.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2007,82(1):74-82.
[3] Niu WZ,Wang PL,Kong QH,etal.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ning and case-based study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0f clinical prosthodontics Courses[J].Shanghai Kou Qiang Yi Xue,2010,19(4):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