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习惯是力量的源泉,是知识的润滑剂。一个好习惯能使我们终身得益。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好习惯;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3-001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只有不断克服和纠正学习上的各种坏习惯,主动养成学习上的种种好习惯,我们才会学得更快、更多和更好。习惯是一条心灵路径。好习惯是力量的源泉,是知识的润滑剂。好习惯能使我们终身得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自主学习语文就是要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其中,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不仅能在课堂上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但凡学生学起来快,老师教起来顺的课,一般都是学生“预习功课”做得好的课。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准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把课文读熟得需半节课,这是对程度好的学生而言,基础较差的一节课能读通顺都很吃力,再逐词逐句地翻译课文,对重点字词句再分析、理解、感悟,最后熟读成诵。这一过程没有个四五节课,学生很难能掌握。偶尔一课还行,要经常如此,时间也来不及。毕竟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教师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也会吃不饱或是吃不好。因此,教师必须要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刚开始,教师要做细致的工作,把预习的目标要求、时间、内容等方面详细地给学生说明,最好列个自学提纲,人手一份,把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句段罗列出来,让学生据此预习。等学生上路以后,再逐步地放手,等学生什么时候不要老师说,自己已经自觉地做好预习准备了,那我们教师才可以真正地放手让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记得在开学初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为了方便学生自学,我把自学提纲(有目标、重难点、自学要求和自学内容)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准备,但是第二天上课时,全班只有一位学生预习了,但是也只是把课文读了读。让其朗读一遍,也是磕磕巴巴,毫不流利。让介绍下课文主要内容,更是无语静悄悄。预习结果很让我生气,但是仔细想想,对于习惯于等“吃”的初一新生,这种情况也在预料之中。我先做了一番思想教育工作,给学生讲清楚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课堂上指导他们自学,课后又找了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谈话,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之后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预习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后,再上课的时候明显有了好转。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实践,现在我班多数同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大部分学生由最初的“等着吃”到后来的“要着吃”,再到现在的“找着吃”,自主性学习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个别程度较好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做超前两三节课的预习功课了。而一些依赖性很强的学生也较开学初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大多把预习课文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看着他们的变化,我深刻地感受到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训斥出来的,而是日久天长的耐心培养出来的。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
实践证明,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在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诵读文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感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朗读是分析的基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古人教书,就靠学生反复读后硬背下来,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是语文预习的重要内容。读读背背精彩的语段,潜移默化,积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学以致用,何乐而不为。
好习惯,重在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自如,老师教起来也会感到游刃有余。课前预习的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126-12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第2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2页,1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张敬义.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11-13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56-18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关键词:好习惯;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3-001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只有不断克服和纠正学习上的各种坏习惯,主动养成学习上的种种好习惯,我们才会学得更快、更多和更好。习惯是一条心灵路径。好习惯是力量的源泉,是知识的润滑剂。好习惯能使我们终身得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自主学习语文就是要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其中,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不仅能在课堂上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但凡学生学起来快,老师教起来顺的课,一般都是学生“预习功课”做得好的课。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准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把课文读熟得需半节课,这是对程度好的学生而言,基础较差的一节课能读通顺都很吃力,再逐词逐句地翻译课文,对重点字词句再分析、理解、感悟,最后熟读成诵。这一过程没有个四五节课,学生很难能掌握。偶尔一课还行,要经常如此,时间也来不及。毕竟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教师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也会吃不饱或是吃不好。因此,教师必须要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刚开始,教师要做细致的工作,把预习的目标要求、时间、内容等方面详细地给学生说明,最好列个自学提纲,人手一份,把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句段罗列出来,让学生据此预习。等学生上路以后,再逐步地放手,等学生什么时候不要老师说,自己已经自觉地做好预习准备了,那我们教师才可以真正地放手让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记得在开学初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为了方便学生自学,我把自学提纲(有目标、重难点、自学要求和自学内容)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准备,但是第二天上课时,全班只有一位学生预习了,但是也只是把课文读了读。让其朗读一遍,也是磕磕巴巴,毫不流利。让介绍下课文主要内容,更是无语静悄悄。预习结果很让我生气,但是仔细想想,对于习惯于等“吃”的初一新生,这种情况也在预料之中。我先做了一番思想教育工作,给学生讲清楚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课堂上指导他们自学,课后又找了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谈话,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之后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预习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后,再上课的时候明显有了好转。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实践,现在我班多数同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大部分学生由最初的“等着吃”到后来的“要着吃”,再到现在的“找着吃”,自主性学习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个别程度较好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做超前两三节课的预习功课了。而一些依赖性很强的学生也较开学初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大多把预习课文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看着他们的变化,我深刻地感受到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训斥出来的,而是日久天长的耐心培养出来的。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
实践证明,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在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诵读文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感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朗读是分析的基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古人教书,就靠学生反复读后硬背下来,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是语文预习的重要内容。读读背背精彩的语段,潜移默化,积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学以致用,何乐而不为。
好习惯,重在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自如,老师教起来也会感到游刃有余。课前预习的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126-12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第2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2页,1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张敬义.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11-13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56-18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