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队伍; 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68-001
有效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净化社区社会风气,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体现社会关怀,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社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本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农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低
目前农民对于志愿活动的认识不够,大部分的年轻人甚至是老年人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做一些其他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多的生活收入,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做志愿者。大部分农民对志愿服务了解程度并不高,对有关概念、价值、特征等知识缺乏认识和理解,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尚未融入农民生活,农民参与度低,社区志愿服务人员结构呈现单向发展趋势,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2.农村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化水平低
我国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完全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之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官方或半官方色彩。社区志愿活动深入发展固然需要加强党政部门的领导和扶持,但过多地介入,单凭行政手段来组织志愿行为,难以保障志愿服务的实效,尤其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各类社区志愿组织难以实现步调协调、资源共享。
3.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位
对志愿者进行立法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例如在英美發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低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劳动法》为法律保障的,而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要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得不到相关法律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会直接挫伤志愿者的热情,阻碍志愿者队伍的壮大。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城市出台了志愿服务或青年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各地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这些条例在地位上低于国家层次的法规,无法突破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对促进志愿者事业不利的规定,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法规,来规范和促进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
4.社区志愿服务资金保障机制不力
我国目前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资金尤其短缺,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政府投入不足,财政支持没有制度化;二是税收制度限制了工商企业、个人对志愿事业的捐赠,社区志愿者组织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多渠道融资机制。
三、完善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的几点策略
1.组织覆盖,构建志愿者资源网络化。要从健全组织、整合资源着手,努力把各类志愿者队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覆盖乡镇各个社区的完善的志愿者服务网络。一要强化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有效性。二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项目管理,实现志愿行动科学化。要真正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水平,就应该将志愿者工作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开展,增强志愿活动的持久性和生命力。一是项目分类。根据志愿服务内容,用项目的形式区分志愿者队伍,使每一位志愿者找到发挥特长的载体。二是项目赋权。每个项目设立项目指导员和队长,负责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并及时将项目运作情况适时向社区职能部门报告。三是项目跟踪。开展同类项目的服务竞赛,适时对志愿者队伍进行考核。目前,我镇已设立了5个志愿服务项目(教育辅导、医疗卫生、环境服务、敬老助老和文艺宣传),成立了9支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并制定了《新集镇社区志愿者服务章程》,各分队服务活动按照预定计划正常开展。镇社区教育中心申报的题为《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规范组织管理与运作》课题,已被列为“江苏省2011年社会教育规划立项课题”进行研究。
3.创新形式,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乡镇社区志愿服务对象已从以困难群体为主向全体社区成员转变;服务内容从以物质帮扶为主向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并重转变。为适应“两个转变”的需要,我们就必须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在继续实施结对帮扶制、设点服务、固定网点服务制等基础上,实行双向互动服务、挂牌服务、电话网络服务、集中服务等服务方式,这些服务相互补充,彼此衔接,从而实现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
4.机制保障,促进志愿工作规范化。一是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自愿注册制度、定期招募制度等。二是评估反馈机制。三是典型激励机制。如利用镇社区教育职能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报道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团队的先进事迹,积极在社区内广泛宣传和培育志愿者精神,营造出志愿者光荣的良好氛围。四是培训服务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交流学”等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技能和本领。
5.实践成长,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坚持鼓励参与和发挥特长相结合的原则,使志愿者在奉献社会中能运用专长,提升人生价值。一要重视专长,集约服务。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在新招募志愿者的同时,就把志愿者的爱好、特长登记在册,在设立项目的时候将有相同特长和能力的志愿者安排在同一项目中,打造服务强队。二是提供平台,展示风采。按照量体裁衣原则,尽可能为志愿者提供有利于最大限度施展才华的个性平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教育已成为乡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志愿者作用的发挥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延伸力量和骨干力量。我们社会(社区)教育工作者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依靠和发挥广大志愿者在社会教育中的领头羊作用,以教育活动为载体,注重实效性、可行性、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镇社区教育。我们相信,随着乡镇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素质将会不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队伍; 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68-001
有效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净化社区社会风气,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体现社会关怀,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社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本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农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低
目前农民对于志愿活动的认识不够,大部分的年轻人甚至是老年人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做一些其他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多的生活收入,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做志愿者。大部分农民对志愿服务了解程度并不高,对有关概念、价值、特征等知识缺乏认识和理解,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尚未融入农民生活,农民参与度低,社区志愿服务人员结构呈现单向发展趋势,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2.农村社区志愿服务“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化水平低
我国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完全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之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官方或半官方色彩。社区志愿活动深入发展固然需要加强党政部门的领导和扶持,但过多地介入,单凭行政手段来组织志愿行为,难以保障志愿服务的实效,尤其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各类社区志愿组织难以实现步调协调、资源共享。
3.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位
对志愿者进行立法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例如在英美發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低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劳动法》为法律保障的,而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要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也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得不到相关法律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会直接挫伤志愿者的热情,阻碍志愿者队伍的壮大。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城市出台了志愿服务或青年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各地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这些条例在地位上低于国家层次的法规,无法突破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对促进志愿者事业不利的规定,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法规,来规范和促进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
4.社区志愿服务资金保障机制不力
我国目前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资金尤其短缺,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政府投入不足,财政支持没有制度化;二是税收制度限制了工商企业、个人对志愿事业的捐赠,社区志愿者组织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多渠道融资机制。
三、完善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的几点策略
1.组织覆盖,构建志愿者资源网络化。要从健全组织、整合资源着手,努力把各类志愿者队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覆盖乡镇各个社区的完善的志愿者服务网络。一要强化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有效性。二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项目管理,实现志愿行动科学化。要真正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水平,就应该将志愿者工作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开展,增强志愿活动的持久性和生命力。一是项目分类。根据志愿服务内容,用项目的形式区分志愿者队伍,使每一位志愿者找到发挥特长的载体。二是项目赋权。每个项目设立项目指导员和队长,负责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并及时将项目运作情况适时向社区职能部门报告。三是项目跟踪。开展同类项目的服务竞赛,适时对志愿者队伍进行考核。目前,我镇已设立了5个志愿服务项目(教育辅导、医疗卫生、环境服务、敬老助老和文艺宣传),成立了9支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并制定了《新集镇社区志愿者服务章程》,各分队服务活动按照预定计划正常开展。镇社区教育中心申报的题为《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规范组织管理与运作》课题,已被列为“江苏省2011年社会教育规划立项课题”进行研究。
3.创新形式,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乡镇社区志愿服务对象已从以困难群体为主向全体社区成员转变;服务内容从以物质帮扶为主向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并重转变。为适应“两个转变”的需要,我们就必须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在继续实施结对帮扶制、设点服务、固定网点服务制等基础上,实行双向互动服务、挂牌服务、电话网络服务、集中服务等服务方式,这些服务相互补充,彼此衔接,从而实现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
4.机制保障,促进志愿工作规范化。一是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自愿注册制度、定期招募制度等。二是评估反馈机制。三是典型激励机制。如利用镇社区教育职能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报道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团队的先进事迹,积极在社区内广泛宣传和培育志愿者精神,营造出志愿者光荣的良好氛围。四是培训服务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交流学”等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技能和本领。
5.实践成长,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坚持鼓励参与和发挥特长相结合的原则,使志愿者在奉献社会中能运用专长,提升人生价值。一要重视专长,集约服务。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在新招募志愿者的同时,就把志愿者的爱好、特长登记在册,在设立项目的时候将有相同特长和能力的志愿者安排在同一项目中,打造服务强队。二是提供平台,展示风采。按照量体裁衣原则,尽可能为志愿者提供有利于最大限度施展才华的个性平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教育已成为乡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志愿者作用的发挥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延伸力量和骨干力量。我们社会(社区)教育工作者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依靠和发挥广大志愿者在社会教育中的领头羊作用,以教育活动为载体,注重实效性、可行性、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镇社区教育。我们相信,随着乡镇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素质将会不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也会大大增强。